马列主义

杨静 陈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改革发展研究(综合篇 上)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12-07 16:0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杨静 陈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改革发展研究(综合篇 上) '...

杨静 陈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改革发展研究(综合篇 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实现了快速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国有企业发展道路,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中国国有企业实现“集体崛起”的缩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经过28年的锐意改革与拼搏进取,于2010年底实现国内海域油气产量5000万吨油当量的历史性突破,成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海上大庆”的成功建成,彰显了中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取得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实现的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成就,不仅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中国海油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为新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中国海油这一国企的改革发展为案例典范,回顾、反思和总结国有企业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有助于科学回答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现实定位与未来发展,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自1982年成立以来,在改革开放中起步成长,从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能源公司,形成了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中下游(天然气及发电、化工、炼化、化肥)、专业服务(油田服务、海油工程、综合服务)、新能源以及金融服务等产业板块,实现了从浅水向深水、从上游向产业链一体化、从国内向国际、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发展跨越,实现了从初期依托比较优势向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战略转型的发展跨越。

  中国海油经过28年的锐意改革与拼搏进取,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于2010年底实现国内海域油气产量5000万吨油当量的历史性突破,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新的里程碑,仅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海洋石油工业百余年的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之一,并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工程技术、大型装备建造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陆海统筹、海陆并重发展格局的基本形成。中国海油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海油作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改革的先行者,屹立于国民经济的开放前沿,高擎国有企业国家责任的旗帜,成为以自主创新提升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国脊梁,并在改革发展中秉持关爱员工、社会的行为准则,成为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双赢的积极践行者。中国海油已成为国有骨干企业为国奉献、改革创新、迈向国际的成功典范,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做出的突出贡献使得中国海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作为全景式案例进入哈佛商学院全球企业高管培训课堂。可以说,中国海油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企跨越式发展之路,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企业的旺盛生命力。

  中国海油28年的成功发展,得益于其在改革发展中实现了公有优势结合市场机制、先进文化结合外管经验、自主创新结合引进吸收、主业发展结合特色经营以及社会责任结合企业价值的“五结合”,从而实现了科学发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油模式”。中国海油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直面国际竞争、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缩影,彰显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探索出一条国企改革开放的新道路。中国海油的成功之路虽有其独特之处,但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做出了生动诠释。

  一 中国海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油的发展历程,首先经历了1957-1982年的自力更生、奠基创立阶段,1982-1992年走向合作自营、开拓发展的对外合作阶段。在此期间,中国海油在油气产量、产业链布局、企业改革、国际化战略实施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深化,中国海油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产业链延伸,推动企业从体制创新、转型发展阶段(1993-2002年)迈向全球经营、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2003-2010年)。在此期间,中国海油加快了国际化和产业链一体化整合的发展步伐,通过海外并购、资产重组、科技创新、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从浅水向深水、从上游向产业链一体化、从国内向国际、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发展跨越,从初期依托比较优势向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战略转型的发展跨越。

  1、自力更生、奠基创立(1957年—1982年)

  中国海油的创立发展与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经过老一代石油人的自力更生、艰苦探索,从1957年在莺歌海钻探出第一口油井到1978年酝酿海洋石油工业的对外开放,为中国海油的创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中国石油人在“上山下海战平原”的号召下,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将为新中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作为驱动力,勇敢地从陆地走向海洋,在南中国海的莺歌海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井,捞出150公斤原油。这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起点,这一年距美国钻成世界第一口海上探井已过去了近70年。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石油人利用简陋设备在渤海开钻“海一井”,于1966年打出了中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到1982年,海洋石油已累计生产原油1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早期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陆续完成对中国近海各海域的地质调查,建立了塘沽、湛江等海上石油勘探基地,并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的海洋石油队伍,为中国海油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初期的艰苦创业传承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这成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也为今后中国海油人的开拓进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海洋石油工业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行业特点,这就使得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石油装备、机械制造、船舶制造、勘探开发技术、环保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面临着发展瓶颈的严重制约。当时,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分散勘探开发的风险,已是国际上开发海洋石油资源的通行做法。为此,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吸收外部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与管理经验,就成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获得发展的迫切要求,促使海洋石油工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为了改变海洋石油工业落后面貌,中央决定在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下,对中国海上石油勘探采取平等互利的补偿贸易方式,直接和国外石油公司建立商务关系,开展对外合作。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同时,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以及其他优惠政策,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从而开启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吸引外资进行勘探开发,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的历史进程。

  2、合作自营、开拓发展(1982年—1992年)

  从1982年中国海油正式成立到1992年的东海对外发布招标,中国海油进入坚持合作与自营并举“两条腿走路”的开拓发展时期。

  中国海油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海油由此也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领航者。中国海油通过开展国际招标,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充分发挥了“海上特区”的窗口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海油瞄准国际水平,吸取其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专业化改组和职能整合,推动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对外开放和合作中迅速崛起。

  1982年2~3月,中国海油向12个国家的46家物探参与者公司发出第一轮国际招标通知书,包括南黄海、珠江口、海南岛西部物探区,共43个区块,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第二轮招标于1984年末开展到1985年,共与9个国家28家公司,签订19个石油合同,外商承诺勘探工作量地震测线5万多公里,探井120多口,投资10亿美元。在1989年初进行了第三轮招标后,1992年进行了第四轮招标,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东海对外开放,外国投标活跃,招标面积近7.3万平方米,分为20个区块,共签订了18个石油合同和协议。

  1983年,中国海油在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的同时,制订了对外合作和自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开展自营勘探开发。自营勘探开发享受对外合作优惠政策,用对外合作油田的“留成油”,采用“滚雪球”的办法,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1984年和1986年,总公司分别在辽东湾海域发现锦州20-2凝析气田和绥中36-1亿吨级大油田,鼓舞了公司开展自营勘探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国海油在积极开展海上石油对外合作中,通过对外反承包和干中学,学习借鉴国际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方法,技术设备、技术能力、作业能力、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得以增强和提高,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在对外合作中成长起来。

  从1982年到1992年,中国海油无论是油气总产量还是资产、销售收入、利润以及缴纳利税费都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1992年年产油气总量391万吨,是公司成立之初产量的40倍;总资产111.8亿元,与成立之初相比实现了近4倍的增长;销售收入也由成立之初的3.9亿元增长到1992年的12亿,缴纳利税费实现了14倍的增长。

  坚持对外合作与自营开发“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使中国海油树立了效益和效率观念,改革传统的体制机制,“反承包”、平行作业等方式推动公司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可以说中国海油在成立之初就建立在国际化平台上,因此,中国海油核心竞争力的凝聚、培养和形成也必然在开放平台上实现累积与超越。“两条腿走路”互动发展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国海油的实力和自营作业能力,实现了装备现代化,提高了技术水平,锻炼了队伍,培养出一条能完成常规研究、设计、开发、建造和生产的专业配套队伍和一整套常规油气田开发的配套技术,更积累了可贵的油气田开发和执行作业者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富有成效、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海油的对外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与动力,也有力地推动了发展活力的释放和迸发。

  3、体制创新、转型发展(1993年—2002年)

  从1993年中国海油提出建立国际油公司体制,酝酿企业体制改革,到2002年三家主要子公司完成重组上市,中国海油进入体制创新、转型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海油自成立起就置身于市场环境,被明确为一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但是在成立之初,中国海油依然具有政企合一和集油公司、专业技术公司和基地服务系统为一体的“大而全”的传统企业特征,传统石油会战式的“人海战术”与海洋石油“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的行业特质和对外合作的格局并不相称。为此,中国海油在开放体系下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结合海油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实现改革效果最大化、改革成本最小化,中国海油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于1993年提出建立国际油公司体制,并设计出一条立足于搞活企业全部资产、打造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油公司集中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的“三条线”改革路径。

  1993年,中国海油确立油公司体制,解体“大而全”的企业模式,实行专业化协作,拉开中国海油公司体制改革“三步走”的序幕,逐步使企业成长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主业突出、结构清晰、精干高效的现代企业。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3%的人员带走80%的优良资产,推动油公司重组上市。先将组织规模小、资产质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油公司在2002年成功重组上市,盘活集团资产,带动集团整体发展。油公司(即“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成功上市后,在国际资本市场具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股票价格持续上升,公司价值稳定上升,由于严格遵循资本市场规则,规范运作,信息披露准确及时,获得市场和各界的好评,形成了良好的融资能力。

  第二步,让37%的人员带着12%的相对优良的资产完成十家专业公司的重组上市。中国海油在国际石油公司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背景下逆势操作,整合十家专业公司为两家并适时上市,在激烈的国际油田专业技术服务竞争中形成综合服务与低成本优势。中海油上市之后,供应商的国际化在所难免,专业公司面临“内部交易市场化”的挑战。为此,基于对海洋工程和专业技术服务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中国海油开始推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洋工程”)和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服”)以及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化学”)的上市步伐。陆续上市后的各专业公司的经济规模迅速壮大,生产规模快速发展,企业实力显著提升,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

  第三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存续部分完成重组,着重解决剩余60%的职工和8%相对差的资产问题。此步改革的重点是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前提下使相对不良资产走上了化劣为优、稳健发展的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再创业和内部创新等途径,按照专业化原则,将剩余60%的人员和8%的资产组成基地集团,成立中国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发展”),盘活基地集团的资产和人力资源,走上化劣为优的发展道路,从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了对存续企业的改造。

  经过体制改革与创新,1996年中国海油海上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2002年油气总产量更是一举突破3200万吨。不仅如此,中国海油核心能力快速提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陆续研发了以优快钻井为代表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油气勘探开发提速,产量大幅增加;合作油气田的作业权陆续由中方接替,重要技术、管理岗位由中国人担任。

  4、迈向国际、跨越发展(2003年-2010年)

  2003年中国海油完成改革重组以来,通过对世界石油产业发展总体趋势的把握,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基准,积极拓展海外资源,并伴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海油的重组上市,破除了体制束缚,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不仅使原有资本市场融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加速了中国海油迈向国际的步伐,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转变。2003年中国海油花10亿美元成功实施三次大的并购,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获得澳大利亚和印尼天然气上游资源股份。2005年是中国海油实施海外战略力度最大的一年,收购了加拿大油砂项目,出价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最终由于美国国内政治阻挠,没有成功,但是大幅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2006年中国海油出资22.68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深水区块。至此,中国海油海外业务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亚、非洲、北美等10个国家,拥有海外权益可采储量16. 9亿桶油当量,风险勘探区块面积77万平方千米。2008年,中国海油旗下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对挪威Awilco Offshore ASA公司总值171亿元人民币的整体并购,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能源企业海外100%股权收购中价值最高也最具技术含量和战略意义的非油气资产。

  迈向国际,要想在国际化平台上获取更大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海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在于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层面,从硬实力来看,企业发展要获得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支撑。一方面中国海油在借鉴外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战略引领、制度支撑和文化驱动”的多维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其中,通过“集团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三位一体战略模式引领了企业的战略转型;通过“风险管理、人本管理和基础管理”的三位一体制度模式支撑了企业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通过“树立价值观、建设软实力和明确企业使命”的三维一体文化模式塑造了新时代的海油精神。另一方面,中国海油基于对外合作的高起点,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进行科技创新。至今中国海油经历了引进消化、集成创新、发展创新的科技进步“三部曲”,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从总部的战略技术创新到基层的适用技术创新、从上游的技术深化创新到下游的技术泛化创新的自主创新体系。中国海油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三新(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三化(标准化、简易化、国产化)”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从软实力来看,国有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市场的强者,尤其是要与西方国家企业同台竞技,还需培育并保持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海洋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从自身妥善处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关系的改革实践出发,认为在国际上能够和其他跨国公司竞争不可替代的软实力在于国有企业具有的政治优势,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独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政治优势又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必须通过不断改进国有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构建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和传递路径,才能转化成国企独特核心竞争力。由此,中国海油在实践中总结出转化的六个途径,即把党的理想信念通过企业价值理念建设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企业战略规划及实施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把党的纪律作风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转化为企业的执行力;把党员先进性标准通过先进典型及形象塑造转化为企业的带动力;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企业党建工作创新转化为企业的领导力;把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通过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创造力。

  到2008年,中国海油全面理顺了集团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即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对上市公司控股,上市公司以董事会管理为主,形成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目标基本完成。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中国海油从以服务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技术+产品+服务”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服务,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服务;从以上游市场、内部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上游+中下游+外部市场”并举的市场格局;从以外延式增长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内涵式增长为主;从粗放式增长,逐步转变为集约、低碳式增长。

  近5年,中国海油油气产量年均复合增长10.7%,总资产年均增长27.4%,上缴税费年均增长36.6%;创业28年,中国海油已建设82个国内油气田,总资产累计增长219倍,销售收入增长911倍,成功构建了包括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工程体系、装备体系、管理体系在内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

  目前,中国海油核心资产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一举超过西方老牌石油公司,国际化程度及成长性得到国外高度认可,已稳固地屹立于“世界500强企业”之列,并在2010年实现排名大幅跃升,由318位升至252位,荣获享有国际能源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氏能源大奖——“年度最佳能源企业”、“最佳能源生产商”称号,成为该奖自创立12年以来唯一获此殊荣、并同时斩获两个奖项的中国公司。

  2010年,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年产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建成“海上大庆油田”,从而仅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海洋石油工业百余年的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海油油气供应总量达7525万吨油当量,并在渤海、南海、东海找到并建设了82个油气田,形成了国内油气、海外油气、引进LNG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国际化能源供应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国家能源保障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和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中国海油将在“十二五”以及更长的一个时期,进一步以油气能源产业发展为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合作、稳健、差异化”的发展导向,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国内海域与海外、风险勘探与自营勘探、传统能源深化与新兴能源开发、近海勘探挖掘与深水开发拓展的有效结合,努力做到“上游更大,下游更优,专业技术服务更强”,建成“一元为主,多元发展,清洁低碳,综合集成”的新型能源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经营指标与公司软实力方面稳步推进国际一流综合能源公司建设,成为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社会认同、市场认可、股东尊敬、员工自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影响力、亲和力的全球化公司。

  二 中国海油的发展绩效

  经过28年的锐意改革与拼搏进取的中国海油,作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改革的先行者,屹立于国民经济的开放前沿,高擎国有企业国家责任的旗帜保障能源安全,成为以自主创新提升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国脊梁,并在改革发展中秉持关爱员工、社会的行为准则,成为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双赢的积极践行者。中国海油已成为国有骨干企业为国奉献、改革创新、迈向国际的成功典范,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能源供给的主力军,肩负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是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自1992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加重,目前原油进口依存度55%左右,能源供需矛盾严峻,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根据各种权威机构的数据源显示,随着陆上石油资源的逐步衰减,海洋石油资源将是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中国海油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近5年,中国海油油气产量年均增长10.7%;近10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石油,2010年新增石油产量更是80%以上来自中国海油。2010年,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年产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约占全国油气总产量的1/4,在“蓝色国土”上成功建成“海上大庆油田”。“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之一,标志着海洋成为我国最现实、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区之一,中国海油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强劲有力的保障,是我国能源供给的主力军。

  当前,中国海油在加强国内油气生产的同时,加快“走出去”的国际脚步,开始向“全球资源整合”阶段跨越,基本形成“全球布局、全球作业”格局,加强多元化、国际化能源供应格局。2010年中国海油国内油气产量突破5000万吨,油气供应总量达到7709万吨油当量(含LNG),形成了国内油气、海外油气、引进LNG等国际化、多元化能源供应局面。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等对石油的需求、中国海油目前的储量水平和拥有的资源前景以及中国海油在中国石油供给中所占的比重等方面来看,中国海油通过不断拓展能源供应的来源空间,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切实的能源保障。

  近十年来,新发现的探明储量在一亿吨以上的油气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于深海,深水更将成为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在陆地石油资源开采增长潜力有限的今天,加速开发深海海洋石油资源已经成为未来我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格局开始从“以陆地石油为主”向“陆海统筹、海陆并重”的转变。从国内看,我国海域水深在5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约占海域总面积的3/4,但是这些区域至今还少有钻探。此外,与浅水相比深水开发难度呈指数级增加,浅水开发模式不能适用于深水开发。这是因为,深水石油勘探开发必须使用全新的平台概念和形式,固定式平台设施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原因不太可能在深水中使用,只能使用浮式生产系统,这是全面的高科技系统工程。通常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与航空航天工业一起被并称为二十一世纪两大尖端高技术行业。中国海油作为中央企业,唯有不断加强海洋石油资源尤其是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加速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才能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现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是中国海油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中国海油正志在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深水油气田开发技术体系,建造一批深水重大装备,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技术研发与技术支持队伍,促使深水油气田开发技术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到2020年,中国海油有望在深海、海外、LNG领域再各建成一个“大庆”,全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承担一份国家政治责任。

  2、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实现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紧密结合

  中国海油是率先对外开放的“海上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始终在对外合作中体现“互利双赢”原则,以提升自身竞争实力为导向,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的双轮驱动,将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中国海油的对外合作,是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表现,竞争与合作相互交融。几十家外国公司竞相与中国海油合作,它们之间要竞争;同样,中国海油作为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到海外去,要与外国石油公司竞争,所以国际合作的背后来自于平等对话的竞争实力。因此,中国海油实行对外合作与自营发展双轮驱动战略,通过对外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承包作业积累资金、学习技术、锻炼队伍为自营创造条件;通过自营勘探开发作业,加快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进一步促进对外合作,避免依赖外方而受制于人。两者相互促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进行,中国海油不仅获得了多重经济利益,还获得了更多的能源战略价值。

  另一方面,中国海油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作为促进中国海油快速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助推器,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努力保障国内油气供应。“引进来”是中国海油利用国内资源、市场、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向以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驱动的竞争优势转变的手段。同样,“走出去”使得中国海油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拓展国际领域内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中国海油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在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竞争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自身能力的积累与提升,同时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实现了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有效结合。对国家而言,能源安全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尤其是石油工业更是国家经济命脉主线。中国海油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为前提,立足产业报国,做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

  从“走出去”的实践来看,中国海油本着双赢的原则,奉行“地区选择上远近并举,油气并举,油气田并购与风险勘探并举,资源获取与帮助发展双赢并举,独立自主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举”的理念,运用合资、并购等方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兴办中海壳牌石化公司,切入中下游业务;凭借澳大利亚柯蒂斯LNG(液化天然气)项目锁定了合同期为20年的长期资源,首次实现了LNG产业链的全面参与;在美国鹰滩页岩油气项目中实现了“购入美国资产”和“页岩气资产”的零突破,从而跻身最前沿的页岩气开发领域,等等。以在全球主要油气富集区建立核心资产为标志,中国海油实现了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

  3、国企改革的创新者,创造了一种国企改革的成功模式

  中国海油的体制改革,是在国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的,中国海油和其他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经历了主业与非主业相分离、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相分离的一次次改革重组,但却走出了一条与其他大型国企不同的改革之路。

  针对成立之初具有的“政企合一”以及集油公司、专业技术公司和基地服务系统为一体的“大而全”的传统企业特征,以及传统石油会战式的“人海战术”与海洋石油“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的行业特质、对外合作不相称的格局,中国海油在开放体系下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结合海油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体制改革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实现改革效果最大化、改革成本最小化,中国海油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于1993年提出建立国际油公司体制,并设计出一条立足于搞活企业全部资产、打造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油公司集中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步分离”的“三条线”改革路径,并通过“三步走”战略的实施成功地进行了体制改革。

  中国海油重组上市“三步走”、“三条线”转型发展的成功推进,既不同于许多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的资产剥离的做法,也不同于国际石油公司的现行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国企改革路径。中国海油在改革过程中,面临过如何整合存续企业、安置富余人员的一个个艰难抉择。面对经过两次剥离后所余下的负担沉重、亏损严重、人员冗杂的存续企业,中国海油没有简单地将不良资产一卖了之,也没有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而是一方面成立基地集团将5个地区公司中的经营性资产进行产业重组,将企业办社会职能或移交地方,或通过产业化改造做小做精,最终实现存续企业扭亏为盈,辅业变强;另一方面秉持“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改革成本不应由员工承担、改革成果应由全体员工共享”的“以人为本”理念,实行了不强行下岗、不强行分流、干部职工现有薪酬不降、离退休人员待遇不变、自愿内退政策不变等5项政策,使职工利益得到维护、改革重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了主业和辅业全面发展,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2009年,基地集团销售额达到了190多个亿,税后利润14个亿,真正实现了“一个没下岗,一个没待业,一个没买断”,整个存续企业都发展起来了。

  体制改革的创新,为中国海油打造出了专业化、市场化和集团化三者兼备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更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也为中国海油“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公司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海油实现从上游向下游、从国内向国际、从浅水向深水、从传统能源供应商向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发展跨越,实现了从初期依托比较优势向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战略转型的发展跨越,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企业的旺盛生命力。

  4、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带动海洋石油工业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海油作为海洋石油工业的排头兵,经过28年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累自主创新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以海洋石油的应用需求带动国内相关的造船、机械、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海洋石油工业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得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装备建设上实现了“两个95%”的转变,即从成立初期95%的资金用来引进国外设备,到现在95%的装备实现了国产化。

  自中国海油成立以来,在引进消化吸收与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加大原始创新力度,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从总部的战略技术创新到基层的适用技术创新、从上游的技术深化创新到下游的技术泛化创新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起了引领和支撑公司绿色低碳、又好又快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从自主创新成果来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稠油开采、深水开发、SNG清洁生产和LNG液化技术等重要领域取得了若干重大突破,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为世界所瞩目。特别是,独创了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技术,拥有了全球最大FPSO之一的“海洋石油117”;自主修复了流花油田,成为战胜世界级挑战的典范之作;自主研发了测井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的技术壁垒。此外,300米水深的油气勘探开发成套技术、1500米深水条件下的勘探开发作业能力,以及世界最先进、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成功建造,开启了中国海油从浅海向深水迈进的发展新征程。而“海洋石油981”这艘国际最先进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方面的空白。“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02项,其中发明专利148项;完成标准243项,其中国家标准40项,行业标准38项。自2003年至今,中国海油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多项。尤其是,“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果荣获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一等奖,标志着中国海油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

  科技创新不仅有力支撑和促进了中国海油的高效高速发展,积累了自主创新的竞争实力,也进一步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原材料、机电通讯、装备制造、船舶建造、海洋工程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项目带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创新发展模式。中国海油推动装备国产化的努力效应显著,自主研发出的深水开发、保护环境的一系列重大装备,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陆到海,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现代化体系得以建立和提升,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大型装备建造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作为海洋石油工业跨越发展“战略利器”的大型装备研制为例,从“渤海友谊”号到“海洋石油917”,再到“海洋石油981”,中国海油与中船重工两大央企精诚合作、携手共进,不断延伸了从勘探钻井到开发、生产、运输的海洋石油装备产业链,不断提升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重大技术装备能力。如今,“海洋石油981”斩获6项“世界首次”,“抵御200年一遇台风灾害能力”、“3000米水深DPS3定位与1500米锚泊组合定位”、“最大可变载荷”、“最高强度锚链”、“系统传感器监测”、“最先进水下防喷系统”,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和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一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5、关爱员工、社会的践行者,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双赢

  关爱员工、维护员工利益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应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中国海油一直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企业发展中全心全意维护员工利益与主人翁地位,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社会的共同发展。

  特别是在改革重组的过程中,中国海油提出了“员工是改革的主体,不是被改革的对象”、“当把富余人员作为‘包袱’的时候,你想方设法拿出的改革方案就是为了甩‘包袱’,当把他作为资源的时候,你想方设法拿出的方案是怎么样使资源创造价值”等“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决反对“甩包袱”的思想和做法,并在改革实践中将这些理念贯彻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改革成本不应由员工承担、改革成果应由全体员工共享”的行为准则。因此,中国海油的改革创造了无一人下岗的奇迹,盘活了全部资产,安置了全部员工。中国海油以员工为主体、维护职工权益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特色,创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成功模式。

  如何合理地制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激发员工积极性,相应提高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并不断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直接关系到员工主人翁地位能否得到真正维护。总体上,中国海油在坚持公正、公开,协调好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思路。在此思路指导下,2003年3月下旬起,中国海油率先对创造价值80%、占编制20%的总公司机关和整个中海油实行用工与薪酬制度的改革。对管理人员进行改革时,没有走过场,除了中央直接任命的几个副总经理以上的领导,所有部门总经理的岗位全部由竞聘产生,真正做到“全体起立再坐下”,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针对分配制度,中国海油在国资委控制公司工资总额的框架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合理方式,平衡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员工的收入比例,在保持一定差距以达到利益激励的同时,防止和反对极端的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合理平衡。尤其是在改革重组的“三步走”过程中,容易造成总公司内部上市公司与存续企业员工之间的分配差距,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内部矛盾。为此,中国海油一方面扶植存续企业创业,帮助这部分员工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收益;另一方面,在涨工资的时候,首先考虑存续企业的员工,让所有的员工都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受益者。

  此外,畅通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形成员工的成长机制,也是维护其权益的重要途径。中国海油早在1996年改革时就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将员工分为管理、技术、操作三类,但此时三类人员同用一个体现“官本位”的晋升序列和一张工资表。为改变由此造成的技术人员想方设法奔“仕途”的状况,总公司为三类人员架起了“三把梯子”,分别为他们设计了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成长机制,进而培养了三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海洋石油员工队伍(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技能操作队伍),造就了一支有坚强执行力的海洋石油“铁军”,成为中国海油不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力量。

  中国海油积极承担对社会的环保、安全责任,在扶贫、救灾、援藏和助学等方面不断回馈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发展。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海油先后捐款6500多万元,及时将为海上油气田工作的14架直升机(占租用总数一半)派往山区抗震救灾;渤海职工医院派出医疗队到震区前线工作,获得“中央企业2008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在印尼海啸、美国卡特里娜飓风、菲律宾南特岛泥石流、缅甸纳尔吉斯飓风等自然灾害袭击时,中国海油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国海油既是能源生产单位,又是能源消耗单位,它一直执行着较高的环保标准,如今是唯一的3C(Combat Climate Change)组织的中国成员。在惠州炼油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海油注意保护海洋资源,通过进行珊瑚移植,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并积极为当地居民提供培训服务,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来执行社区责任。至今中国海油已成为一个带动40万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经济组织。



  网络编辑:嘉扉

 

发布时间:2012-12-07 16:01:08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国情调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