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孙秋鹏:县域经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基于对山东省新泰市农业情况的调查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05-31 10:4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孙秋鹏:县域经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基于对山东省新泰市农业情况的调查 '...

孙秋鹏:县域经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基于对山东省新泰市农业情况的调查

  我国农业产业几乎全部都分布在县域经济范畴之下,促进县域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新泰市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认为县域农业发展不仅仅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目前更为重要的是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农业通过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资源支持的方式来解决自身产业发展、就业、人口转移、城市化等难题。对县域经济而言,过分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并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更要强调的是三次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发展。

  一、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与趋势

  1.现代农业建设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国家将持续增加对农业建设支持力度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七年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0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作出了重要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指出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农业转移性收入将持续增加,农业投入的回报率将提高

  随着经济结构升级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型转换到质量型,传统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提升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求档次提升的过程就是农业产品附加值增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回报率也会相应提高,尤其是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空间更为广阔。同时,更应该看到,近年来转移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亮点,也对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面向未来,进一步强调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将持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和投入,农民的从事农业的综合效益将不断提高。

  3.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效益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将向优质、安全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整体上对粮食需求的总量还将呈上升趋势,肉禽蛋奶等高蛋白农产品的消费量将日渐增长,这种趋势一直会持续下去,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长的速度也会显著提升。为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大量地培育、引进新品种,更大规模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将愈益明显,发展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将成为一种趋势。

  4.农业组织化、科技化、设施化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农业要做到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只有依靠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副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未来的趋势是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农业生产出现资本、技术集约投入、土地资源适度集中、组织管理日趋强化的趋势;特别是资金与技术的大量集约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二是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农民的现代市场经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三是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覆盖率显著提高,良种、防疫等生产过程管理更加规范。

  5.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成为趋势

  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

  6.土地流转将成为下一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手段适度“整合”被承包到户的土地,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和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7.伴随城乡统筹、小城镇发展,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将加快,农村劳动力收入将快速提升

  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了“五个统筹”之首,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就显出是国家将城乡统筹放在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要用城乡统筹的方式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将享受大致同等待遇,城镇便捷的生活和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将会大规模吸引农村居民进入居住工作。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将显著减少,将会稳定的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集中,农业规模化生产将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农业从业者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将会加快。

  二、新泰市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9.4亿元,比2005年年底增长79.42%,2010年进一步升至44.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2.64%。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迅速。目前,全市已建成蔬菜基地33万亩,林果基地26.1万亩,经济林基地25万亩,桑蚕基地4.6万亩。

  2.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50.46万吨,其中小麦21.7万吨;2009油料总产达到7.2万吨,蔬菜总产121.9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1.7%、15.5%;实现农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1.2%。

  3.畜牧业稳步增长,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2009年底,全市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1256个,其中养牛场27个,生猪养殖场750个,养禽场432个,其他养殖场47个。全市生猪、奶牛、家禽存栏分别为62.17万头、3.65万头、79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53万吨、3.97万吨和9.5万吨,畜牧业产值33亿元。

  4.林果业初具规模,种苗花卉异军突起

  2009年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22.3万亩,总产量达到16.1万吨。主要经济林面积为:桃3.8万亩,苹果3万亩,板栗3万亩,樱桃2.8万亩,核桃1.8万亩,柿子1.2万亩,杏1万亩,山楂0.6万亩,花椒0.6万亩,葡萄0.4万亩,香椿0.4万亩,石榴0.4万亩,枣0.4万亩,杏梅0.4万亩,李子0.2万亩,茶0.1万亩,梨0.1万亩,桑树及其他经济林2.1万亩。

  5.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增加,特色农业规模化更加突出

  2009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到11.2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22万公顷,分别比2005年增长6.48%和7.14%。突出特色抓调整,重点建设区域性“名、优、特、绿”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和地方优势的特色产品、主导产业。形成了50万亩粮食、32万亩花生、3万亩桑蚕、10万亩马铃薯、5万亩设施棚菜、5000亩有机蔬菜、5000亩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

  6.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91元,比2005年增长89.3%。2009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6.7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电脑17台、电视机(含彩电)143台、电话数(含无线电话)256部、摩托车104台。

  三、新泰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过去五年中,新泰市农业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形成规模,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数量显著增加,龙头企业数量增长带动能力开始显现,农副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目前,新泰市农业正处于现代农业起步阶段,农业发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一致,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已经开始暴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土地分散之间的矛盾。新泰市农业基地建设,如蔬菜基地、花生基地、林果基地等,已经初具规模,但土地流通的规模和范围还比较小,基地生产主要体现在作物的连片生产,基本上以农户各自为战为主,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滞后已经制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2.农业生产要求的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与农户分散经营,素质低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要求生产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程要求严格管理,并需要相应的生产技术、设施建设。农户分散经营很难满足上述要求,尤其在养殖业更为显著。分户散养,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不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无法控制风险,缺乏市场竞争力。

  3.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有限之间的矛盾。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农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非农资金的投入。新泰市工业正向跨越式发展迈进,能够支持农业发展的资源非常有限。目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支持非常困难,本地的农村合作金融业没有发展起来,工业反哺农业,社会资源向农业流动的趋势没有形成。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和政府与社会支持有限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4.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农民不完全转移之间的矛盾。2009年,新泰市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1.54万人,43.22万人,35.5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63.72万人,其中有52.17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绝大多数在二三产业从业的乡村人员并没有改变在农村居住的生活方式,有些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还部分的参与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农民不完全转移之间的矛盾,将会严重制约农村土地流转,并制约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四、新泰农业产业的SWOT分析

  用SWOT分析模型对新泰农业发展进行分析,新泰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020年之前,新泰第一产业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要明确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在十二五及2020年之前,新泰第一产业的工作重点为“:一流转、二带动、六促进”。

  “一流转”,即以土地流转为第一产业的工作重点,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流转方式,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带动”,即大力促进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经济作物种植业和畜产品养殖业发展,重点建设蔬菜、林果、花卉等产业,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基地认证步伐,稳步发展生猪、肉牛,提升奶牛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肉禽速度,增强对传统种养殖业的带动能力;加快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提升龙头企业的规模和质量,依托特色产业和种养殖基地打造龙头企业的比较优势,促进加工企业集群,培育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实现龙头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一批对种养殖业带动能力强、转移劳动力能力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

  “六促进”,即促进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之间资源双向流动;促进农副产品有形市场体系、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促进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超前发展。

  土地流转是新泰市十二五期间及2020年前,第一产业工作的重点。土地流转规模和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形成第一产业“二带动”良性发展格局,需要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为种养殖业、加工企业发展,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供落脚点和发展空间。

  五、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三次产业互动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新泰市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并且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我国县域经济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要看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是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多的是从公平和经济协调发展角度出发,实际更要注重的是如何促进三次产业之间互动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出路是如果使农业产业规模化、工业化和高级化,如何使城市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使农业人口合理有序的进入城市,成为二三产业的就业者,这就需要三次产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发展是三次产业之间互动发展的过程。

  (一)为新型工业化和城市拓展提供空间布局支持

  目前,县域经济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已经受到土地资源的严重制约,需要工业和城市发展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资源,也需要在遵守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前提下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并保证土地资源在三次产业和城乡发展中的合理分配。

  通过集约化使用农村宅基地和推进“三集中”整理出可用于城市发展和二三产发展的土地;因地制宜适度开发荒山、荒滩和荒地;整理矿山等建筑用地;江河洪水、地质灾害等灾毁耕地复垦;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的方式置换土地;在统筹各部门资金和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土地整理领域,鼓励各种经济组织、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通过整理土地和集中居住,还可以在农村现有的宅基地基础上建设为其它工业企业生产配套的小型生产加工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缓解土地资源的紧缺。

  (二)为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配套

  农业是工业和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实行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呈现出比较快速的发展,劳动力短缺将会成为常态。

  1.需要从农业领域中解放劳动力,采取的方式只能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传统作物采用土地向大户集中;特色种植业农业采取公司化、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养殖业改变散户饲养,向公司化、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合理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此过程中,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公司大户采取利益引导的方式,乡镇政府和协会起到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农村金融联合会等杠杆作用,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

  2.建立节水型农业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资源支持。要坚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节水农业建设,推广工程节水技术,推广雨水集蓄、管灌、喷灌和滴灌为主的工程节水技术。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采取科学的方式引导使用化肥、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对水源和环境的破环和污染。

  3.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类基地建设,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仓储、物流基地建设提供基础。首先要加快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各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加快蔬菜基地、林果业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提供基础。招商引资的重点在于农产品的仓储基地尤其是蔬菜冷冻保鲜、畜产品的冷冻保鲜、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物流网络和工贸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最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体系、仓储保鲜体系、物流体系和市场渠道体系。

  (三)通过土地流转,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加快人口向城区集中,提高市场需求密度,推进城市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

  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推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农村居民向城市集中或改变分散居住向集中化的社区居住也会形成对二、三产业在市场需求方面提供支持。目前,县域经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主要集中在本地二三产业,但农民的居住和生活依然集中在农村,一方面非常不利于现代农业要求的土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分散居住造成农民的市场需求密度较低,制约了市场需求密度要求较高的服务业发展。借助城乡统筹方式,在有条件的地区整体搬迁集中到城区居住,或者在已经形成一定公共基础设施和居住形成规模的地区建设社区。

  (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逐步将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

  农户生产和农户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并没有改变基本的生产内容,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将会提升单个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降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下农民风险暴露程度,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公司和社会资金进入特色农业生产领域,为农业种养殖企业创造规模化经营的条件,形成农民一手拿土地租金、一手拿工资的局面,就地转化农村劳动力。

  (五)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为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提供稳定基础

  伴随着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民失去土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次性给付,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将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建立以就业、养老、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培训,主要是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烹饪、家政服务、电工、机械加工、服装、锅炉工、电焊工等技能培训,政府要负责与相关部门联系,给每个失地农民至少提供三次以上就业机会。政府无偿拨付和预支部分款项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和医疗账户,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政府预支部分可以在未来土地收益中归还。失地农民以股份的形式享有土地未来收益,保证农民稳定的收入水平。

  

  网络编辑:嘉扉

 

发布时间:2012-05-31 10:46:57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国情调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