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永联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06-11 11:3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永联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 '...

永联农村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
  永联是一爿年轻的土地。1970年春,沙洲县组织千余民工围垦810亩长江滩涂,被称“七○圩”,后陆续从南丰、鹿苑、兆丰、大新等地迁来213个农户808名社员,组建南丰公社23大队。从此,永联开始了她的历史纪元,但由于地势低洼,涝灾易发,成了苏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村庄。

  改革开放给永联带来了生机。永联人弘扬“敢破敢立、自强不息、团结奉献、实干争先”精神,打破“以粮为纲”禁锢,挖塘养鱼搞副业;冒着“割尾巴”风险,卷起裤脚“无米之炊”办钢厂;探寻“以工补农”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共同富裕,主动并进周边村庄。年轻的永联,历经坎坷而又波澜壮阔,谱写了“以工兴村,以钢强村”的发展篇章,昔日的穷村被誉为“华夏第一钢村”。目前,全村面积10.5平方公里,村民10400人,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80亿元,利税16亿元。村党委两次被中组部树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永联村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实现了基本现代化。

  永联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六个重要环节,串联起来形成的一条轨迹十分清晰。1978年,突破“以粮为纲”的禁锢,在低洼地上挖塘养鱼搞副业。尝到甜头后,又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小工厂,实现了脱贫致富。1984年,以30万元起家,创办了永联轧钢厂,之后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走上了“以工兴村”的道路。1995年,为了先富带后富,同时也为了扩大工业发展空间,先后合并了五个行政村,从此小村变成了大村。2002年,自筹资金十多亿元,用341天时间,打造了一座百万吨钢铁企业,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5年,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号召,依托雄厚的集体经济,投资15亿元建设永联小镇,全村散住在田间地头的3000多户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2008年,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确立农村现代化的“六化”标准,坚持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率先实现了基本现代化。

  回望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轨迹,永联形成的是一条以工业化牵引,带动城镇化建设,进而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永联农村现代化的标准体系和实现路径

  永联的农村现代化标准,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005年,永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人多地少和集体经济雄厚的实际,确立了“六个化”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即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元化。随着这“六个化”的基本实现,永联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确立了农村现代化的“六化”标准。即:产业发展科学化,基础设施城镇化,社会管理规范化,农村居民新型化,民生保障均等化,村域环境生态化。

  1、产业发展科学化。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前提。永联基本做到了:一是结构多元化。工业方面,有一个200亿总资产、12000多名员工,500万吨年炼钢能力的新型工业化企业——永钢集团。农业方面,有3000亩的现代粮食基地、400亩的鲜切花基地、500亩的江南农耕文化园、4000亩的苗木基地和100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构成了一个现代农业体系。服务业方面,有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现代物流等。二是运作市场化。永钢集团是一个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村民近8000亩耕地的承包经营权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标准,统一流转给村经济合作社,先后成立四家独立核算的农业公司。作为村集体资产的350多个门面房,通过租赁公司优先出租给村民,避免了村与村民之间的经济纠纷。三是制度科学化。建立了清晰的产权制度,村集体持有永钢集团25%的股份,把现代企业制度转化为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使永钢集团成为永联村民永远的“摇钱树”。另外,由管理层持股75%,有效调动了大家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执行了规范的土地制度,近5000亩工业企业用地,1000多亩住宅用地,都按规定办理了征用手续。坚持了五湖四海的人才制度,通过人才分类管理和干部公开竞聘,为各地人才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建设大学生公寓、职工之家等,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为产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基础设施城镇化。城镇化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永联一是建设城镇化的居住设施。2006年,抓住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试点机会,投资15亿元,建设了可容纳3500多户、15000多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导入了江南水乡的建筑文化,打造具有二十一世纪时代特征的江南水乡,努力成为百年之后永联的周庄;导入了江南特色的民俗文化,建了供村民举办丧事用的敬孝堂、办喜事用的喜事厅;导入了永联的乡村文化,用公共艺术形式展现个性鲜明的永联故事和永钢精神。永联小镇呈现出一派浓郁的现代气息、江南特色和文化氛围。二是建设城镇化的公共设施。先后建起了永联公交首末站,小学、幼儿园、医院、污水处理厂,商业休闲街、农贸市场,地下人通、治安卡口、红绿灯、电子监控设施等。三是建设城镇化的文化设施。投资建设了联峰广场、永联文化活动中心、永联戏楼、水幕电影、音乐喷泉,村情厂史展厅、党员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档案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

  3、社会管理规范化。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永联一是充分自治管理。坚持公开直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2005年以来,村民代表先后表决通过了《关于因婚迁入永联村的居民享受相关待遇的决议》等19项村规民约。二是争取公共管理。突破“小村庄管大社会”的模式,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镇政府在永联成立了社会事务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将卫生、城管、工商、交通、消防等政府管理职能延伸到基层。今年,镇政府还在永联成立了永合社区居委会,实现了农村社区居民管理的城乡一体化。三是引入社会化管理。通过将门面房、公寓房等集体资产交给租赁公司统一经营,将农贸市场摊位交由镇市场管理办统一招租,将医院、幼儿园、小学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等形式,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源力量,实现了专业化管理。

  4、农村居民新型化。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永联一是转变生活方式。每年组织近百场大型文艺晚会和戏曲演出,免费组织村民观看,在缩小城乡物质差距的同时,努力缩小城乡文化熏陶上的差距。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国家京剧院、朝鲜国立杂技团以及姜昆、黄宏等国内外著名演出团体和明星先后都来演出过。组建了舞蹈队、锣鼓队、龙狮队、折扇队、篮球队等多支文体队伍,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二是营造学习氛围。把高等教育移植到农村,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家门口开办了硕士班、本科班、非学历教育班;广泛开展村民培训,重点传授交通法规、文明礼仪、和谐邻里、计划生育、劳动技能等;组织永联万人看“世博”、百名党员游北京等,让村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三是培育文明风尚。把物质利益原则与培育文明风尚结合起来,以设立“文明家庭奖”为抓手,每年拿出1000万元,按每人每年1000元的标准,将社区管理、社会公德、遵纪守规等细化为百分制考核条款,实施文明家庭考核。从2010年开始,加大力度,把考核结果与村民所有二次分配、福利待遇捆绑在一起。对流动在外的村民,要求其所在社区、工作单位出具《永联村民文明素养评价表》,叫响“出了永联门还是永联人”的口号。同时,通过《永联村讯》、楼道橱窗、社区广播、自办网站、短信平台等,引导村民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5、民生保障均等化。提高收入、改善民生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永联一是确保家家有住房。“永联小镇”的房屋,按照一户一套(140平方米)的原则,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出售给村民,子女长大成家时以同等价格再购买一套住房。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交2.4万元押金,统一入住每套80平方米左右的老年公寓。通过低价出售、循环利用,实现了村民家家有住房。二是确保人人有工作。发挥永钢集团的大企业优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永联村民,目前永钢20%的员工是本村村民;创办劳动密集型的制钉厂,吸纳了村民职工600余人;征用50亩土地建设农民创业园,让24位有创业能力的农民办起了小企业,提供了近400个就业岗位;成立劳务公司,先后帮助700多位村民实现了就业;建设了3条商业街,引导村民进行自主经营、从事服务业。三是确保个个有收入。依靠厚实的集体经济,建立完善的生活补助、养老帮困、助学奖优等8项福利保障制度。给退休老人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费,给在校学生每人每年500-2000元的学习补助费,给老党员每人每年2400元补助。还注册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对相对困难、突遭灾祸和患有重病的村民,及时给予经济救助。 2010年,全村仅福利保障分配一项就达6000多万元,村民人均获益近6000元,全年村民人均收入21586元。

  6、村域环境生态化。优美、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长远利益。永联一是改善生态环境。科学规划村域空间布局,合理区分工业区、农业区、农民生活区,在厂区周围500米范围内种植绿化苗木,在粮食基地轮植绿色农作物,在道路、河道两旁建设景观绿化带等,使全村绿化覆盖率达42%。村域内河道水源管理自成体系,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和水产养殖的水源净化功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投资近2亿元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引进一流的除尘设备,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二是确保村容整洁。依托工商、城管对全村的商业店面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了整洁划一的门面形象;及时对生活垃圾、工业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成立了环卫劳务队、保洁保绿劳务队。三是发展低碳经济。2010年起,用3-5年时间,规划投资65亿元,对永钢集团的主要生产装备进行技改升级,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注重发展循环经济,把钢厂回收的低温余热用于粮食烘干、鲜切花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的冬天加温。通过多年努力,永联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村”。

  二、永联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机制

  1、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共建共享,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共建共享”如果没有机制作保证,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永联在以土地为纽带的基础上,创新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共建共享实现形式,即把全村的集体资源和集体资产转化成集体资本,再把集体资本转化为企业的集体股份。目前全村10400名村民集体持有永钢集团25%的股份,村里通过这25%的股份,从企业中得到增值和分红,再以二次分配的形式,让村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二次分配中,“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凡是永联人待遇都均等”,永联历经5次并队扩村,对每次新并进的村民,给予与老村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实现了村内福利的均等。永联小镇住房安置按户分配,其本质是把货币形态的集体资产,通过拆迁集中居住,均等地转化为村民的家庭房产。

  2、精神文明的培育机制。实现农村现代化,重点在发展农村经济,难点在提高农民素质。为此,永联专门设置了精神文明办公室,按每人每年1000元奖励标准,以设立“文明家庭奖”为抓手,着力培育村民的文明素养。2010年开始,又把村民的所有福利待遇与村民文明行为挂起钩来,进行精神文明考核评比,有效提升了村民素质。

  3、血肉联系的组织机制。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艰苦的工作,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委班子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持续带领村民群众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群之间保持血肉联系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把先进性要求与物质利益原则挂起钩来。永联的具体做法是:村企领导一体化,村党委班子同时是永钢集团董事会成员,确保在组织领导、人才使用、规划建设等方面实现村企合一,为发展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把好方向建好村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党员管理效能化,按表率作用、群众工作、致富能力等,分别建立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两个百分制考核体系,把退休党员的年度考核得分直接作为年终2400元补助费的折扣率,把在职党员历年考核的平均得分作为退休时年终补助费基数的折扣率。这些机制,使得永联能够及时有效地把党的政策要求,及时有效地转变为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把党的温暖具体现实地传送到家家户户。

  三、永联农村现代化的结构特征

  1、城乡一体。全村96%的村民享受到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的现代气息、江南特色和文化氛围十分浓郁;96%的耕地实行了集体化、规模化经营和管理;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96%的村民享受到了比城镇居民更加优越的福利和保障,绝大多数村民由农保转城保,实现了城乡保障的均等,同时还享有一份集体资产、一片田园风光。

  2、区块分明。 10.5平方公里的村域内,有一个农民共同致富的载体,即占地5000亩的新型工业区;一片彰显现代农村特征,占地8000亩的现代农业区;一座优美的江南小镇,即占地1000亩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构成了农村现代化的空间结构。

  3、共融分治。村域内虽然村、企、居三位一体,但乡村治理结构呈现出共融分治的特征。

  网络编辑:嘉扉

  《合作经济调研》2012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2-06-11 11:31:23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国情调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