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饱含对党、对人民、对中华民族深沉、真挚的情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迈进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是总结历史、开创未来的科学文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一丝不苟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根本在“党”,始终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最为深刻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中国才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事实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宝贵的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第一条强调的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历史和现实都昭示我们,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根本的保证还是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对这一点,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导向的根本前提,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其贯穿到学术研究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国之大者”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与智慧的支持。
关键在“知”,深入学习、研究和阐释讲话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精神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气势磅礴、博大精深,视通中外、学贯古今,意义重大、内涵丰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通篇洋溢着马克思主义的首创精神,有大量的新论断、新判断、新表述,将我们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对党史、对国史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正确认识历史中国、当代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科学遵循,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鸿文,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概括,关于“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表述,关于全过程民主的论述,关于“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的论述,等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需要我们在深入学习、准确领会的基础上予以研究和阐释。
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重要思想和方法。看得到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到多远的未来。只有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方能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在这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具有独特优势、承担着独特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放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中来阐释,“深知”其作为百年奋斗史的评价依据、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行动指南的重大意义;要把重要讲话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来阐释,“深知”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创新成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要把重要讲话放到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传工作大局中来阐释,“深知”其作为坚定理想信念、鼓舞斗志的不竭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重点在“行”,自觉践行“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见行动,要把讲话精神和要求落实到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体现在各方面各领域具体工作中。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该成为每个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善于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和学术创新的智慧和营养。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组织专题学习和研讨,吃透精神实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深化理论研究阐释,深入解读重要讲话蕴含的创新点、关键点,确定一批重点课题,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要组织专家积极参加重要讲话的宣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加深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介,通过对外学术交流渠道,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讲话精神的认知认同。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引导科研人员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
学术是时代精神的精致表达。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以优秀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和智慧的支撑。这是当代中国学术的神圣使命,也是走向繁荣、实现升华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旗帜》202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