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进行了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大革命”阻碍了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完全展开。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打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为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经过40多年的不懈奋斗和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路走来,既波澜壮阔,又成就辉煌。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
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和实践,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奋起。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内外发展大势都要求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就提出:“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他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同年10月4日,在出席座谈会时,邓小平讲话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等到人均达到上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就是降低原来的设想,完成低的目标,也得很好地抓紧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细,很具体,很有效。”同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由上可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并进行了阐释,强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根本前提。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第一,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科学有效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实现长远目标,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往往采取提出一个时期内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实行渐进策略,一步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但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很重要,目标的确定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实践证明,过高的目标,如果不能实现,就会挫伤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适当降低现代化标准,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适应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近代以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奋斗。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然而,学习西方的道路很不平坦,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到1949年我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也不过79.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国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境地没有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在这样的形势下,先进的中国人重新进行探索,“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俄国人的路,就是通过闹革命建立起独立、自主、民主和统一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这一结论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失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找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开始也注重学习苏联,但后来发现苏联模式存在问题,毛泽东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但是,这些探索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而且“有时是自己太性急了,还搞了‘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导致新中国成立近30年,国家建设虽有进步,但人民生活改善较少,中国仍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很显然,实现国家现代化同样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党带领人民继续探索、继续奋斗。
第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了解和把握。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恰在此时,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大批省部级干部纷纷出国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现代化知识,发现了差距。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第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入把握。当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时候,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日益显露出来。1979年4月5日至28日,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贯彻调整方针,是调整经济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深化把握我国国情的过程。经济调整之初,邓小平就强调,要使中国现代化,至少有两个主要特点是要注意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陈云也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国九亿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革命胜利二十年了还有要饭的,需要改善生活。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
邓小平提出搞中国式现代化,既实事求是地确定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又明确指出了现代化建设所应遵循的路径,规定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沿着这样的方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
二、全面改革开放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推进改革开放,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实质和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了一些原则性意见,但到底应该怎么搞,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以回答。
第一,提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世纪末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前后,通过1977至1978年间大规模出国访问和对外交往,党的许多干部实际上已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新认识,开始意识到现代化绝不限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内容。
在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后不久,同年9月29日叶剑英在代表中央发表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现代化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就表明,我们的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样物质层面、技术层面,而且还包括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层面。由此可见,此时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就由五六十年代强调的“四个现代化”,开始向更广的领域拓展。
在上述精神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打开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抓住农业这一环,着重克服过去指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使农业面貌很快发生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停滞不前变得欣欣向荣。农村改革的突破,带动了整个经济形势以至政治形势的好转,使党更加坚定了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则围绕企业扩权、试行经济责任制等方面展开,对外开放通过兴办经济特区打开了突破口。政治体制改革也在反思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现存弊端中启动并形成思路。与此同时,为把全党全国人民的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还以巨大政治勇气,澄清重大理论是非,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在这样的形势下,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决议》将这条道路概括为十个方面,其中包括: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等等。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继续这一探索,提出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总任务,既包括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也包括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在四个现代化之外,为什么要加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十二大作了这样的解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如果忽视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的任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大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障和支持。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围绕新时期总任务,大会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部署。大会把继续推进经济建设作为全面开创新局面的首要任务,确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这符合我国经济落后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指导思想上解决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问题。
党的十二大以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并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教育、精神文明等领域拓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领域改革全面展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第二,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促进各方面建设实现快速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三大的九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大体上都翻了一番。随着生产发展,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过上温饱生活,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扭转消费品长期严重匮乏的局面。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形成潮流。
在这样的形势下,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深入分析基本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作出回答。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大会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前,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要求。这一要求,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更加精练、更加鲜明,内涵也更加丰富。
与上述要求相一致,大会制定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此时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发展战略,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首先落实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上,落实到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方面。它对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目标作了积极而稳妥的规划,既体现了党和人民勇于进取的雄心壮志,又反映了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但是,此时制定的这一战略目标仍主要聚焦于物质层面,显然有待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三大以后,在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根据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发展的思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了一系列新的阐述。关于现代化的性质,他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关于现代化的目的,他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关于现代化的方式方法,他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实行开放政策,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关于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条件,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
邓小平上述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指引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第三,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历史上长期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加上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重大事件,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严重冲击。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稳住了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冷战结束,世界开始走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对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三项重大决策: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基础上,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作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规划,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问题作出新阐述。大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系列新的决策,继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与此同时,党中央根据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及时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对外开放“走出去”等多项战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破浪前进。
世纪之交,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加速演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根据这样的实际,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是对十三大“三步走”战略、十五大新的“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要求,还首次将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纳入其中。这意味着现代化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各地区各部门按照部署,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然而,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给改革开放带来严峻挑战。非典的发生和蔓延,引起党和政府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并丰富发展。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精辟概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适应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要求。大会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根据这个基本纲领,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
根据上述部署,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坚定地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多年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条件,但也面临着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问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十分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和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一,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部署。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会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在此基础上,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安排和部署。大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大会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鲜明指出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对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阶段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九大的这一部署,实际远远超过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分阶段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要求。一是时间提前,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原来的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二是标准提高,到21世纪中叶由原来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提高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内涵更加丰富,对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更高更丰富的要求。
按照上述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开启经济发展方式向更高级形态转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深入发展。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机关建设,推进人民政协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成熟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创造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全党全社会思想上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党和国家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和全局性变化。
在推动各方面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党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不断推进,也随着中国统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建设卓越表现,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刻认识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第二,对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点。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此时,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据此,党中央强调,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在这样的形势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部署,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安排。提出九个方面具体要求:(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二)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三)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四)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五)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六)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八)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这九个方面要求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六个方面要求的扩展和深化,新增的第2条经济建设内容表明,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仍是中心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同步发展是基本路径,也是重要目标。新增的第6条对外开放内容,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增的第8条社会治理和国防军队建设内容表明,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要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原有的六条也都新增了内容、提升了要求。以上修改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发展的实际,也准确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此相适应,《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专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他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第一,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第二,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五,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的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党的十九大关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六条要求的修改、“十四五”规划的安排,特别是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特点的概括,是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最新认识和最新理论概括,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前进指明方向,必将对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第三,提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指引方向。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北京共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投以羡慕的目光,纷纷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的经验。适应这一形势,我们党一方面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另一方面也在深入地进行理论概括、理论总结、理论创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这些重要论述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现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才真正开启现代化建设进程。但由于经验不足,走过许多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旗帜鲜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三步走”战略,逐步开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十分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在世界各国出现过多种现代化发展模式,各国基于国情不同有着不同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工业革命以来老牌资本主义的英法模式,二战后兴起的美日模式、德国模式、苏联模式,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赶超模式和正在崛起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总体上讲,从发展路径来看是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大跃迁,从社会制度来看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进行,由此带来深刻的社会形态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明确提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意义重大。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和贯彻落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共同努力为之奋斗;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其世界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现在,我们已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倍加珍惜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不断为之接续奋斗、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万众一心,乘势而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60多年前,毛泽东在展望新中国的发展时指出,事物总是发展的。“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0000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60多年过去了,毛泽东的畅想已经变成现实。为着更加崇高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继续前进。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我们应该牢记总书记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不懈奋斗,努力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