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阐述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它们迄今仍然在全球范围阻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成为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及蔓延的制度性根源。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创建的新世界观,其精准分析在当今世界无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去世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形式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垄断资本对雇佣劳动未来收入的剥削,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利润的攫取,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剥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曾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赊购商品的行为是资本剥削劳动的一种方式,不仅剥削雇佣劳动当期创造的价值,还剥削雇佣劳动未来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揭示了资本积累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资本家为了解决因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产品相对过剩,保证生产的持续性,大力发展赊购商品的借贷方式,迫使消费者用未来收入消费当期产品。这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动的进一步控制和剥削。劳动者一旦采取信贷方式进行消费,必须在限定的将来时间以收入偿还本息,否则,消费品将被收回。
当前我国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消费信贷的增长对此具有积极的缓解作用,用未来的收入实现当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也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应当辩证地看待消费信贷的行为。消费信贷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经济商品实现“惊险跳跃”的矛盾,通过银行信用大规模介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实现,并以此推高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会增加金融风险。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因为住房信贷市场的过度膨胀,加之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导致大量消费者违约行为的发生。我们应当汲取其中的教训,在积极发挥消费信贷促进居民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有效监管金融风险,维持经济平稳增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中主要分析产业资本的生产活动,第三卷中阐述了金融资本的作用,当时的金融资本是为产业资本服务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论述了金融资本新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产业资本新的关系,概括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情况。
当今社会的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虚拟化盛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现已经降至20%以下,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带来了美国经济虚拟化程度的迅速提高,金融资本通过发行各类金融产品,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非金融企业自有预付资本的有限性不能适应资本积累扩张的需要,通过向银行贷款以及发放股票筹集资金已经成为其常用的手段。股份化和证券化使大量企业成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企业在生产过程创造的利润以分红的形式被金融资本分割。规模巨大的金融财团凭借流动性优势,加深了对产业资本的控制。经济虚拟化导致金融资本与实体资本渐渐脱节,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买卖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虚拟经济体,通过杠杆手段创造GDP,使大量财富由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金融市场成为投机的赌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经济运行更加脆弱,经济危机复苏艰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金融化和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在国内形成“去工业化”现象,国内居民需要进口大量制造业产品。金融资本严重过剩的发达国家通过对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投资,发展加工贸易或纯粹的投机活动,赚取超额利润。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措施,争相吸引外资。双方经济的互补性造成了资本积累的国际大循环,一方面推动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致使外资从中收益颇丰,代工企业被锁在全球生产链的低端,形成两端高中间低的价值链“微笑曲线”。金融全球化使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地跨越国门,争夺全球资源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的增值空间。
面对以上新形式,正处在快速增长至稳定增长换挡期的中国经济,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健壮地发展,如何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众多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