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朱佳木: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3-06-26 22:2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朱佳木: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 '...

朱佳木: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
  2004年党中央为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一工程的内容包含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编写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建设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在这一工程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启动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作,并于2012年设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内的五个相关学科的马克思主义论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的宗旨是,坚持和发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其基本任务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和以书代刊的论丛等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的合作与交流,扩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史学界的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队伍的成长。以“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便是论坛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面向全国的学术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后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八大报告的主线,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今年1月5日,他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又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这篇讲话中,他还从6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并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具体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他说:“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我们这次研讨会,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要求,旗帜鲜明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对待历史问题,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的贡献,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大发展大繁荣。

  史学理论既包括历史观,也包括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它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史学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的指南。古今中外的史学史表明,任何时候的史学发展,都离不开史学理论的发展;任何有影响的史学家,几乎都对史学理论有过重要贡献;任何历史研究实践,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一定历史观的支配。世界上的历史观尽管形形色色,但归根结蒂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唯心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就是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史学理论工作者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史学理论研究,也不同于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而是史学工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历史研究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作出理论概括的工作。它是史学研究的分支学科,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成部分。我国虽然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2]的指导,才能在“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3],并逐渐创立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的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史学理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但同时指出,“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4]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反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斗争,便是这种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了包括西方史学理论著作在内的国外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与开阔的视野。然而,与此同时,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之后,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也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既表现在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全盘否定上,也表现在对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盲目推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竭力鼓吹,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肆意歪曲、篡改和对革命领袖的恶劣贬低、丑化上。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工作者理应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是维护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力,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健康舆论氛围的需要,也是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末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5]邓小平在苏东剧变之后也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6]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又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积极回应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学术思潮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各种攻击,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弄清楚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唯物史观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衣的错误观点,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同时,进一步组织和壮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队伍。

  邓小平1982年在十二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但是,现在的一些错误观点,“不是向前发展,而是向后倒退,倒退到马克思主义以前去了。”“毛泽东同志说过:‘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些人把‘双百’方针理解为鸣放绝对自由,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这就把‘双百’方针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了。”“现在有些错误观点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有的则公然向马克思主义挑战。对此,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思想战线的共产党员,特别是这方面担负领导责任的和有影响的共产党员,必须站在斗争的前列。”“有些同志明知不对,但是不愿或不敢进行批评,怕伤了和气。这样下去不行。”“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7]小平同志的这些话虽然是30年前讲的,但听起来就像是今天讲的一样。

  今年3月14日恰逢马克思逝世130周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8]100多年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尽管中间发生了苏东剧变这样的严重曲折,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战胜不了的。拥有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依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阔步、乘风破浪、奋勇前行,便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今天,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工作面临的环境固然十分艰难复杂,但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着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讲话与举措的东风,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理直气壮地批驳形形色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挑战,并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营造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强大氛围,争取更多的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队伍中来。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工作者既是史学工作者,也是理论工作者;既是学者,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工作者,除了要在同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学术思潮的斗争中发挥战斗作用外,也应面对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带头端正学风,带头严谨治学,带头联系实际,带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带头贯彻“双百”方针,带头正确对待和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搞好团结,继承和发扬中国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传统,在同各种不良学风的斗争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学术界风气的好转,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朱佳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史研究和陈云生平与思想研究。)

  --------------------------------------------------------------------------------

  *此文是作者在2013年4月13、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上所致开幕词、闭幕词基础上,补充修改而成。

  [1]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4]《中国共产党党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232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2、47、46、4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4页。

  网络编辑:嘉扉

  

  
发布时间:2013-06-26 22:25:4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