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共产党(以下简称“奥共”)于1918年11月3日成立于奥地利维也纳,前身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中的左派。1945年奥地利重获独立,建立奥地利第二共和国,奥共重新获得合法地位,并在1945—1956年的国家议会选举中获得席位。1982年,奥共提出建设奥地利色彩的社会主义纲领,认为奥地利能够通过反垄断资本的民主制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冷战结束后,奥共在“二十八大”上从党章中删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表述,表示要兼容其他政党的主张,而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2004年,奥共加入欧洲左翼政党,力求在欧盟的政治大舞台有所作为。
议会选举中得票率低
1999年以来,奥地利共进行了四次国民议会的选举。社会民主党在三次议会选举占据优势,2002年的议会选举中人民党占据优势。新兴的绿党在21世纪以来的三次选举都取得了10%左右的得票率。相比之下,奥共在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长期徘徊在0.4%—1.1%之间,这也就意味着奥共没能有效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社会民主党和人民党,这两支分别代表中左和中右力量,轮流掌控奥地利议会多数席位,而奥共在议会中没有获得席位,已经远离奥地利主流政治,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倾向。同样,奥共在整个欧洲政治影响力也处于相似状态,在1999年、2004年、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得票率均徘徊在0.7%左右,未能获得席位。
纲领主张与现实状况脱节
奥地利位于西欧,属于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加之二战之后奉行中立外交政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面发展,国家完全实现现代化,代表生态主义的绿党获得发展便是重要的标志。目前奥地利实行以市场经济和社会伙伴关系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的国有化程度很高,一方面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工人和资方的合作创造稳定环境。面对新的国内形势,奥共的纲领仍然较多地关注不切实际的批判,没有能够与时俱进,由于纲领主导思想与现实情况的巨大差距,致使奥共长期处于奥地利政治的边缘。
政党政治竞选资源匮乏
按照奥地利《政党法》的规定,国家对政党的补助分为公共事务工作补助和竞选广告费用补助两类。公共事务补助为一般性补助,即在国民议会中获得五个以上席位的政党每年获得补助218019欧元,而未获得席位,但得票率在1%以上的政党也有权在选举年获得该项补助。竞选广告费用补助为特殊性补助,如果政党在投票选举日前提出关于此项补助的申请并且在选举中获得席位,补助金额按获得席位的比例获得。而从奥地利国民议会选举情况来看,奥共在国民议会中没有席位,只有2006年议会选举中获得1.01%的得票率,纵观1990年以来的20多年,奥共仅在2007年获得了14万欧元左右的公共事务补助,由于竞选资金匮乏,在政治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意识形态与主流政治文化格格不入
按照政党光谱的划分方法,奥共始终把马克思、恩格斯、蔡特金、卢森堡作为领袖,在意识形态方面十分接近左派的原初共产主义党、极左的左派社会主义党以及第五国际在奥地利的支部“Workers Viewpoint”。当奥共的意识形态遭遇休闲文化、音乐文化、咖啡馆文化和小酒馆文化孕育出的奥地利特有的中性政治文化,奥共之于奥地利国民的选择自然就不如中左的社民党和中右的人民党。从历次选举结果来看,奥地利国民更加倾向于温和的政策纲领,主要政党的主张也有中间化的趋势,奥共所坚持的政治主张与这样的政治文化相融就显得颇有些格格不入。
作为老牌欧洲共产党,奥共在亲苏政策的负面影响、背离现实的纲领、匮乏的政党资源、激烈的党内斗争和奥地利特有政治文化的综合作用下,目前被排除于奥地利主流政治之外。在没有足以改变奥地利政治格局的重大变故情况下,奥共这种边缘化状态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过,奥共的政治纲领和活动体现了对失业者、穷人、少数民族、移民难民的保护,仍然会获得这部分选民的支持,而随着欧洲一体化不断增进所带来的更多移民问题,奥共的得票率在近期可能会有小幅的上升。但是,若重新成为奥地利政坛有影响力的大党,奥共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