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高翔:赓续民族精神的伟大时代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2-17 09:56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高翔:赓续民族精神的伟大时代 '...

高翔:赓续民族精神的伟大时代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民族精神,体现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涵养而成的基本价值,是牢固而持久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始终是我们坚定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未来,我们要更加珍惜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民族精神从来都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孕育出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下为公等为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懈奋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标识。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在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从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到林则徐、赵一曼、黄继光,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赴汤蹈火,为民族舍生取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至今仍是维系、激励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古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从大禹治水到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自强不息始终支撑着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民为邦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立场。《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此后,这一学说不断丰富、发展,演变成民本思想。其最核心的理念是突出民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对历代国家治理的影响至为深远,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逻辑。与时俱进、因时适变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宝贵精神品格。《周易》中已有“变易”的思想。《汉书·礼乐志》载:“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创新求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目标。中华民族是满怀理想、憧憬未来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在处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民胞物与、协和万邦、亲仁善邻、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饱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情怀。
  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品格和气魄,是中华民族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和思想资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坚定前行在自己的历史大道上的底气和动力。
新时代十年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伟大斗争需要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始终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活力,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把民族精神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滋养自己,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在一百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北京冬奥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正是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既极大丰富和提升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极大充实和发展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于传承中开新域、于守正中谱新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资源、思想指引和文化滋养。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的活力、潜力、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文明日益繁荣昌盛。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我们党和国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时代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时代。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需要赓续民族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把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积淀的团结奋斗精神转化为万众一心的强大力量,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更加注重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中国人民依靠创造精神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创造精神走向未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更加需要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更加注重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就越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更加需要发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全力办好自己的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更加注重弘扬伟大团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实践反复证明,只要全党步调一致、团结统一,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就能无坚不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更加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更加注重弘扬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伟大梦想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也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动力。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共同期盼。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越是有困难,越需要伟大梦想精神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越是有挑战,越需要伟大梦想精神指引民族复兴的航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更加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发扬伟大梦想精神,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宏伟壮阔的历史时代。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矢志不渝赓续伟大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02月17日   第 09 版)
发布时间:2023-02-17 09:56: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成果快递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