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辛向阳: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2-13 10:3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辛向阳: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

辛向阳: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 这一论断包含着丰富要求。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清晰地描绘着现代化的蓝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阐明了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蓝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明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到2027年的现代化蓝图、2035年的蓝图和本世纪中叶的蓝图:到202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些蓝图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在对现代化客观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描绘出来的。这些蓝图是把握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结晶。第二,是能够激发人民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蓝图。这些蓝图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奋斗空间,能够激荡人心。这些蓝图给广大人民群众以冲天的干劲,使人民群众有努力的方向。第三,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描绘的蓝图。每一代人都在这张蓝图上留下了大写意,又有工笔画。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
  (二)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
  现代化是有社会制度之分的。主要的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区别。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是承认的。印度孟买大学社会学系主任A·R· 德赛在1979年刊发的题为《重新评价“现代化”的概念》一文中就说过:“现在是学者们坦率地承认现代化过程有两种路线的时候了。正如彼得·沃斯利正确指出的,现代化本身不像任何其他事物,它既有采用资本主义路线的现代化,也有采用社会主义路线的现代化,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含义。”[3] 中国推进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一旦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要么成为四分五裂的国家,要么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4] 这个论断完全是符合实际的。“冈纳·米尔达尔的《亚洲的戏剧》、范农的《地球上不幸的人》、彼得·沃斯利的《第三世界》、霍罗威茨对第三世界二十年的研究,像艾森斯塔特等社会学家所作的研究,都表明这些国家所采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正将它们引向一个特殊的‘不由自主的’趋势,也就是‘现代化的中断’。”[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立足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党的领导保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来自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党领导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改革,目的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是为了更顺利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更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6]。这一正确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就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党的领导保证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生死攸关,没有法治,就无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党强调,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7] 同时,我们党还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有方向的,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决不能搞“西方宪政”那一套。习近平一再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8]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味着这一现代化是始终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上的现代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了现代化的独立性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能否成功,取决于这个国家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充分保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这恰恰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前提。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10] 在今天,我们的独立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独立既保证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又使中国式现代化在自信自强中不断推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为宏阔壮丽、激荡人心的事件,在今后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从未有过的风险挑战,这就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就是这种力量。
  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了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会越走宽广。
  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只有这一理论,没有别的理论,能够使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同时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新境界。有了理论自信,我们就能够不断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有了制度自信,我们就能够不断完善使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各种制度体系,特别是法治保障体系。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文化深刻熔铸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国家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着醇厚的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们就能够以更加豪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三、协调推进五大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包括丰富内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还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因为这三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此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我们党一直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今天,我们还可以说,没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种民主恰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民意基础,使现代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演出历史伟剧的广阔舞台。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和基本保障。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通过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平台,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和灵魂支撑,人民精神世界充盈丰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实践所证明了的;当然,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始终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调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要为民造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直接体现,也是为民造福这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些都为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两个提高”,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调“两个基本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两个基本同步”与“两个提高”整体推进,就可以有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还例如,特别强调促进农民的共同富裕。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使农民的富裕建立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向着共同富裕方向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展现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突出点。
四、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能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且会创造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就是现代化新文明。这种现代化新文明有三个特点。
  (一)创造新的共同体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决不走殖民扩张道路来为自己的现代化铺路架桥,为自己的现代化提供那种野蛮的原始积累,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主要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1] 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还强调各个文明都是在交流互鉴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纯而又纯的、从不吸收别的文明而孤立发展的文明。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明发展最好的途径。无论什么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二)创造了人类工业新文明
  中国在短短四十多年内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了人类工业新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些强国的建设使中国的工业文明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福祉的理念、让生活更美好更有品质的价值引导,塑造出创新、活力、共享、向善的特质。这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文明。这种特质鲜明地体现在新时代十年中,我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赋予中华文明发展深厚的产业基础,而且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创造了人类城市新文明
  在短短四十多年内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年的城镇化道路,创造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了人类城市新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明了今后城市文明发展的方向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习近平一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决定的,也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决定的。”[12] 我们要在继续探索现代化实践规律的基础上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深度和广度,使这一事业不仅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大力量,而且成为引领人类进步事业发展的最强大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理论视野》2022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23-02-13 10:31: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成果快递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