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馆
昨天,记者来到中山四路,这里已作为历史街区进行了很好的恢复,街道沿袭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格,桂园、周公馆、戴公馆……都修旧如旧,特园正在修建新的陈列馆,特园老主人的孙女、64岁的鲜述文再回特园时,走的路和过去已经不同。历经几十年风雨的特园,是她爷爷的家,也是中国民主之家。
道路今昔
路灯路面与房屋色彩统一
如今的中山四路,在经历了主干道综合整治后,已变得一路青砖绿瓦,绿树成荫,窨井盖与路面平行并统一颜色,人行护栏刷了可以抗酸雨、防尘的亚光漆,路灯灯杆全部刷上灰色油漆,不仅与路面颜色相似,也与房屋、行道树色彩浑然一体。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何智亚说,1927年到1929年,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修建了中区干道:即从通远门经两路口至曾家岩。抗战期间,这条路叫中正路。解放后,这条路以中山一路、二路、三路、四路命名。
遗迹保护
特园老主人曾是铜元局局长
在上清寺中山四路下段的公路边,沿着一串石梯上行,便到特园。
昨天,前来参观的游人不停拍照、看陈列的一些史料。史料上,他们得知这栋房子的主人名叫鲜英,字特生,特园因此得名。
鲜英,曾是铜元局局长。64岁的鲜述文是鲜英的孙女。她的记忆里,家里的房子很多。除了特园,还有鲜宅。这些房子都修在上清寺的一座小山上,连成一片。鲜述文在鲜宅住到1968年。她说:“爷爷不重男轻女。这些房子中,一栋楼叫康庄,是以九孃鲜继康名字命的名;一栋楼叫平楼,是以八孃的名字命名的,八孃叫鲜继平。”
如今,鲜家的房屋只剩下一部分。鲜述文说,在修连接上清寺与嘉陵江大桥的公路时,将小山中间部分挖掉,连成一片的房子被公路分开。文革期间,鲜宅失火,平楼后来被拆掉。如今所剩有两部分:一为已整修如新的特园,另一部分为公路对边,位于嘉陵西村。如今走特园的路,也发生了变化。
桂园
中山四路街景
特园 本组图片 记者 刘嵩 实习生 石嵩 摄
两路口到上清寺的部分历史建筑 商报图形 杨程 制
最多时一天上千人坐流水席
鲜述文说,奶奶告诉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特园是众多民主人士的聚会地,董必武称之为“民主之家”。每逢开会时,身为实业家的爷爷,便在家中开流水席,最多时一天上千人坐流水席,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等历史名人,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毛泽东、周恩来也曾到过特园。在鲜述文小时候,爷爷曾给她讲过一个故事。“有次毛主席在我家吃饭时说:‘好久没吃过这么有味道的鱼了。’”那时毛主席从延安来,在延安生活很辛苦。名流聚会于鲜家,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期间。
她回忆,她六七岁时,家里有一个巨大的空酒坛,她曾趴在坛沿抓坛底的枣吃,差点摔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