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画

肖松报告文学:追寻毛泽东逾40年的“书法奇人”(组图)

字号+作者:深度报道 来源:雄鹰亮翅 2022-09-05 14:2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5月30日上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由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世界人民交流协会、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五'...

    5月30日上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由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世界人民交流协会、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友好联谊会”隆重举行。与会者有百名部长、百名将军、百名书画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1500余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宋明政先生,应邀出席联谊会并被安排在1号贵宾席就座。大会由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会秘书长秦立新主持。让宋明政始料不及的是,主持人临时打破大会的预定议程,突然邀请他上台演讲。有着30多年记者工作经验的宋明政果然身手不凡,他走上讲台,将他牵头创立的全国首家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作了介绍,并讲述了研究毛泽东书法与弘扬民族文化和伟大风范的历史联系,展示了研究会近年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宏亮的声音在会议大厅内回荡,异常激动的宋明政沉浸在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两眼噙满泪水。

    当宋明政当场展开那一幅幅毛体书法作品时,在场的老部长、老将军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离开座位向主席台簇拥、近观。太像了,太像了!那吞云吐雾的恢宏气势,那龙飞凤舞的领袖墨迹,使老人们恍惚回到了伟人的身边。在主席台前的留言薄上,老人们争先恐后,密密麻麻地写下了太多的敬佩与赞许……

    墨砚传人 情归毛体

    初识宋明政,眼前出现的是一尊高大、魁梧、坚毅、刚强的“紫铜雕塑”。他皮肤黝黑,剑眉下的双眼炯炯有神,放射着永不熄灭的威力。握着他那布满沧桑的大手,从心里会感受到他对友人的火一般的热情和对他自己认定的事业的无比执著。

    宋明政,祖籍河南省确山独山集,1952年12月出生于北京,身高1.80米。确山独山集三面环山,一条秦淮河的远支流绕村而过。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父老乡亲,在厚重的中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美丽的山庄愈显得地灵人杰。宋氏家族是确山有名的豪门。他的祖父宋洪春受家族传统的影响,从小舞文弄墨,在方圆几十上百里的影响极大。历代县府、州官都少不了去拜访这位学识渊博的开明绅士。“七七事变”爆发后,宋老先生先后送三个儿子去抗日前线,深得民众的尊重。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宋明政和他的几位堂兄从小就伏在祖父的堂屋里练字,孩子们一招一式,赢得四方宾客的交口赞誉。

    学书法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那种枯燥、乏味往往成为千百万曾经走过这路的有志少年最大的绊脚石。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折弯勾”构成了中国汉字的全部。说起来,它也有些像音乐中的7个音符支撑整个听觉世界的道理一样。宋氏家族把曾巩的《墨池记》当做“圣经”,让所有的后人从东晋书圣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中获得教益。赤日炎炎的盛夏,蚊虫叮咬、汗流浃背;冰天雪地的隆冬,手脚僵硬、笔砚冰封。那时候,宋明政不知道冷暖饥饱,风雨寒暑,全身心地把自己融入到习练书法艺术的沧海之中。那几本“王、欧、颜、柳”的字帖,几乎被翻烂,而帖子上的每一个字都被宋明政用笔做刀将它刺穿。有一天,长兄去12里外的村子赶集,突然发现一位外乡的书法家在集上现场为乡邻写对联。长兄大不了宋明政几岁,农村的孩子没见过多大世面,就像井底的青蛙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天空,那说不出的激动把个毛孩子搞得手舞足蹈。长兄不辞辛苦地折回独山集,不由分说,拉着宋明政就去分享。那连走带跑的12里路,使宋明政的视野豁然开朗,冬日里一身臭汗,浇醒了朦朦胧胧的少年之心。宋明政深深地悟出了中国书法的妍美奇丽、圆转精妙,都源于自然、纵情于山水之中。在家乡的山野里,牧羊少年宋明政一边看护着羊群,一边用山上的黄石头片写字,写了一块又一块,成千上万块石头上都刻下了痕迹。如今,在他曾经放牧的山上,仍有一块5米高的石峰,清晰地留着少年宋明政刻下的“云清月淡”四个儒雅、清新的大字。论书法、论工艺,还有险峻的程度,一般常理,都不是他那年龄段所做的事情。

    宋明政的书法写得有些模样了,他对“王、欧、颜、柳”风格的区分和把握也有一定的功底了。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宋明政的思想火花有了一些撞击。这是由于在他的青年时代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省委机关工作的父亲,为了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经常买些连环画、字帖类的书籍带回家来。有一天,从父亲的文件袋里,宋明政发现了红色拓印的《毛泽东手书诗词十首》,这就是宋明政平生第一次看到“王、欧、颜、柳”以外的毛笔字。尤其是那首“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他情有独钟,爱不释手。而后还从父亲经常阅读的《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上认识毛主席手迹。这些,均让他早已开启的书法大门注入一缕清风。朦胧之中,宋明政从心灵深处迷上了这个让国人骄傲的行草。从此,临摹毛主席诗词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一遍、十遍、几十遍、上百遍……

    由于出身的问题,父亲不久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荆州五七干校。这同时意味着父亲仕途终结,这个普通家庭将要面临流离失所的厄运。果然,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宋明政不得不到洪湖县曹河市就读。家庭的风雨萧蔷,没有让宋明政消沉,也没能改变他的初衷。尽管升学、参军等都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受到影响,尽管当时极左的“唯成份论”无情地伤害着这一个无辜青年的心灵,尽管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依然猖狂,宋明政索性来个“破帽遮颜过闹市”,“管它冬夏与春秋”。在接踵而来的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岁月里,宋明政总是以笔为伍,与贫下中农为伴,铺万顷农田当纸,将浩瀚洪湖作砚,把毛主席诗词写到湖区的千家万户。远近的农民无不知晓这个专写毛泽东诗词的“宋知青”。

    对毛主席书法艺术的热爱,使宋明政一步一步地走进了领袖的精神世界。他先后被评为公社、县、省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先进知青”,“红旗教师”、“支农模范”,“模范通讯员”、“宣传积极分子”,经常参加各种规模的表彰会交流经验。这期间,他连续写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直到今天还完好地保存着。

    宋明政对毛主席的热爱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勤学苦练 天道酬勤

    宋明政和很多人谈到他为什么钟情毛泽东书法时,反复强调的两个要点是:一、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革命领袖、文化导师被人推崇爱戴,主要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对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杰出贡献以及自身的传奇生涯令人折服。以致每每练习书法时看到老人家的照片就能感受到一股动力,折射出一股无穷无尽的力量。二、毛泽东书法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看到他的字,就会感到一种亲切感。毛泽东书法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是一本历史的教科书,已经远远超出书法自身的魅力。毛泽东书法已经形成一块巨大的磁场,强烈地震撼着、吸引着宋明政,使他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感悟和揣摩。

    风月变换,斗转星移,宋明政的生活经历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读书,当民办老师,当工人;再读书,从事新闻工作,下岗……这一切都不曾动摇他勤学苦练毛泽东书法的热情和决心。在洪湖岸边,宋明政常常挑灯夜练,通宵达旦。一个雷电交加的风雨之夜,他独自一人在学校里靠书写毛主席诗词壮胆,手边的墨汁快用完了,赶紧兑上一瓶水;经稀释的墨汁又快用完时,他又用水涮下另几支毛笔的余墨,很淡很淡地写。1977年参加工作时,他住在单身宿舍,压根就没有写字的地方,那时候朝思暮想着能有一块八开大小的木板就心满意足了——凭借当时22元人民币的月工资哪里买得起宣纸!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宿舍大院门口的水果摊旁发现了一堆包水果的白纸,捡回去整压后即刻派上了用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宋明政变成了那个水果摊的常客。宋明政如今还保存着那个难忘年代的“文物”。后来,在他好不容易才分到的不足20平方米的居室里,因为没有桌子,他只能靠一块铺板竖在墙上悬笔写。过去老师常讲,书法靠支力、腕力、臂力,现在宋明政把腰力、股力、腿力以及全身上下的力全部都用上了。在那个狭窄的空间里,到处挂满了他的毛体书法作品,这个“痴情”汉子把唯一属于自己的家具——一件大立柜,也装扮得龙飞凤舞。在姚家岭,宋明政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数年如一日俯身楼顶工作室。下岗后生活拮据,在世人难以想像的清贫世界里,在凡人难以忍受的困难处境中,宋明政继续追寻着他那永不凋零的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明政陆续参加了当地的一些书法展览,同时也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在圈子里,他此时已经小有名气了。

    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是早已被世人认同的,解放后公开发表的手迹大致有诗、古诗词、题签、信签、文件批阅、读书笔记等类。毛主席的手迹与其他书体流派有一种奇特的不同之处,他的外形刚柔相济,神采玲珑剔透,他的意韵曲径通幽,他的厚重如见泰山。宋明政在毛体书法的海洋里遨游,从中吮吸着无穷无尽的养分。

    2003年12月26日,湖北省武昌农讲所举办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藏品展览”,一幅8.3米高、100米宽的巨幅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宋明政在16张宣纸上,用3个月时间亲笔书写的。为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宋明政请来名家,用上乘的装裱材料完成了这幅扛鼎之作。

    在中科大出版社“永恒的珍藏——雷锋电子读物”的发行仪式现场,一幅几可乱真的仿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让众多的读者驻足。许多年轻的学生看着这幅似熟非熟的作品,心中自然会有疑问。当亲眼目睹宋明政现场挥毫泼墨的壮景时,所有的疑团烟消云散。“哇!好一手逼真的毛体书法!!”,现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楚天金报》的记者农新瑜首称宋明政为“毛体书法第一人”。 

    毛泽东一生的文章,大都载于1921年7月1日至1976年8月共8卷接近300万字的《毛泽东文集》。宋明政说:“崇敬、学习研究、弘扬毛泽东书法,首先就要把老人家曾经写过的字一字不漏地抄一遍,得到老人家的认可才能谈得上‘入门’。”在这个超越常人的思想指导下,宋明政开始了他毛体书法人生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整整五年半的时间,宋明政手不离笔,足不出户,放着杂志社领导位子不坐,置妻子下岗无着落、女儿升本于不顾,用去1400多只狼毫、60刀六尺徽宣、36公斤的一得阁墨汁,终于完成了八开180本装《毛泽东文集》手抄本。当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宋明政痛快淋漓地独自喝了一斤红星二锅头。看到这套手抄本,看到滴在字里行间的心血,无人不为他非凡的毅力和宽广的胸襟动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碧辉煌的八个字,宋明政受之无愧。

    把毛泽东的书法称之为“毛体”,恐怕也不过近10年的事情。这当然要归功于众多的潜心研究毛泽东书法的人们的无私奉献。先行者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方方面面的启迪。宋明政这个默默无闻的追随者无疑是沧海一粟,但同时,他还是“推波助澜”的一束浪花。

    要说宋明政对毛体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了一些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无道酬勤”之外,还与他多年来倾心收藏毛泽东的文物资料和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珍贵史料的大量“占有”不无关联。

    上世纪80年代初,宋明政在杂志社工作的那段时间,利用到各地采访的机会,四处“寻宝”。在江汉平原,在鄂西山区,在大别山麓,在长江沿线,不论在哪个县城、乡镇,宋明政总是利用采访的空闲时间去逛书店、小书摊和废品收购站,去搜寻那些被人遗忘的“宝藏”。不论从哪里返回武汉,他的采访包里总是那些东西:一是采访素材,二是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全国实行“双休日”以后,宋明政总要去光顾分布在武汉三镇的汉阳门、徐家棚、阅马场、钟家村、泰宁街的旧书市,尽管生活清贫,每次赶趟旧书集,至少要花去他100多元人民币。他就这样,坚持了三十年不间断。2000年的时候,《武汉晚报》社的一位记者采访了宋明政并对他的收藏品作了初步评估:毛泽东书法藏帖80万册件,其他类有关印刷出版物10000册,总金额约80余万元,如此数量的收藏在国内来说尚不多见。如果把这些收藏办一个展览,定会给人惊喜。当然,这个数字是10多年前的,现在的实际数量还要多。

    领袖情结 终生无悔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央档案馆和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毛泽东手迹大全》10卷,每套定价1000元,全国限量发售。得知消息后,宋明政四处搜寻未果,得不到此书他心存遗憾,倍感焦急。一次,宋明政从荆州出差回来,走进武圣路新华书店,突然发现这套朝思暮想的书籍竟然放在书架上,宋明政赶紧掏遍全身上下,总算凑齐了970元,还差30元。在营业员的引荐下,他找到书店的一位姓刘的经理,好说歹说地将书买下。到公交站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已经“弹尽粮绝”,竟然连一元的公交车票钱也没有了,万不得已,他又返回书店找经理。深受感动的经理二话没说,掏出自己的30元拦了辆出租车请司机相送。宋明政用一句最朴实的话告诉记者:这都是毛主席的力量。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是世人共享的精神财富,如同他的思想,光彩照人。毛泽东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书法艺术,弘扬毛泽东书法传统,成立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是毛泽东书法研究者、后学者以及所有热爱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人的共同愿望,也是宋明政多少年的宿愿。早在上世纪末,宋明政就在省直机关、部门游说和疾呼。与此同时,他还通过许多关系,找过不少相关部门的领导,每天都与渴望相伴,但是一直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他的执着和他那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成就他事业的重要支柱。几年间,他力排众议,直面冷漠,突破重围排除万难,终于将报告亲手递到素有“泾渭分明、雷厉风行”美誉的时任湖北省政协主席的王铁生之手。

    2002年12月26日,经国家民政部正式审批通过,全国第一家省级“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在武汉宣告成立。著名作家、书法家李尔重,原湖北省政协主席王铁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杨斌庆、陶醒世等前往祝贺。莅临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还有:李德华、王树华、文增显、王俊峰、孙方、黄永生、蕲明、刘鹿 、陈昆满、陈旭东、黄维坤、刘力、尹祚田、胡忆肖、李树庭、李金文、王邦柱、张炳安、王汗吾、刘康义、严家宽、施接建、梁树辰、陈喜中、刘芹茂、宋国茂、宋国军、李铭、李国恩、樊广际、周保成、钧薛敏、任义祥、陈乐铸、马之俊、章通、余大富等。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社团及媒体来人、来电、来函表示祝贺。研究会的成立,集结了一大批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书法艺术和理论的专家、学者、爱好者,为之提供了一块理论与实践的园地,同时也为他们建起一个家。同时,这也标志着湖北省毛泽东书法艺术和理论研究从此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此之后,宋明政如虎添翼,连续发展了几个专业委员会,举办了10余次毛体书法作品展,并为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等五、六所高校师生举办讲座,他的作品还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国史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延安鲁艺校友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大型作品展。所有参展作品均被珍藏。这一系列活动被湖北卫视、武汉电视台、《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人民网等十几家媒体连续报道。

    在苍松翠柏环绕下的韶山冲,长眠着伟大领袖毛泽东的6位亲人。站在韶山广场上,宋明政凝视着毛泽东塑像,谛听着荡气回肠的名作《蝶恋花》,心潮澎湃,久久不已。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泽东和他的亲人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自己挚爱的祖国和人民能如此河山相依、日月同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从伟人诞生的地方——韶山,到伟人长眠的地方——毛主席纪念堂,一年365天,每天前往瞻仰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从不间断。如今,毛泽东的家人不多了,中国老百姓密切关注着屈指可数的几位毛家后人和毛家有关的人物的命运。毛体书法家宋明政更是茫然若失,惜墨如宝。

    得知全国第一家“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的消息,毛泽东的外孙女、李敏的女儿孔东梅专门发来贺词:“祝贺‘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

    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2年8月,毛新宇来武汉为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珍品典藏》出席首发仪式。宋明政赶去现场和毛新宇作了深入的交流。毛新宇感谢宋明政为坚持弘扬毛体书法艺术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并欣然接受了宋明政赠送的毛体书法作品。

    原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张玉凤,2004年3月20日专程来到武汉祝贺研究会的成立。在东湖宾馆南山客舍,张玉凤看到宋明政手书的毛泽东诗词作品和厚厚的《毛泽东文集》八卷手抄本后,激动地说:“太像了,太像主席的字了!”随后,她紧紧地握着宋明政的手,赞叹道:“竟有如此大的毅力,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像主席的字,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艺术探索 永无止境

    宋明政先生现租住在北京市通州区宋庄村的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里。他家的东面是红砖砌成的墙壁,墙下种植了几株北方常见的吊瓜,瓜藤顺着用竹竿搭成的支架爬上墙,枝繁叶茂,间或开几朵灿烂的黄花,悬吊着几个或大或小的瓜实。有两三个较大一些的吊瓜,他怕瓜太沉将瓜藤坠断了,便用布条和草绳兜住瓜着意挂在藤架上。并用毛笔蘸墨在瓜的朝阳面写了一些毛体字。在藤架下方是他临时用旧木料制作的一张大方桌,铺着白色衬布,两头儿放着镇纸和各类石刻的名戳。夏天的傍晚,宋明政在这里一边听着蚊子唱歌,一边挥毫泼墨,捎带着纳凉。院子内栽了几排辣椒和茄子,辣椒结了红色的果实,像火焰似地,在紫色的茄子的映衬下倒也平生许多情趣。 

    他家的几间西厢房包括了厨房和卫生间,与正房隔着一道堂门相通。正房西侧为夫妇俩的卧室;最东侧是专门的藏书室,满满当当地装满了书报和资料。正房中间是待客用的大厅,大厅东南靠墙的地方摆放着一张八九平方米的书案,书案上堆满了一叠叠的宣纸、一本本的书籍和笔墨砚台等物,这是他从事毛体书法研究和创作的主阵地。

    在将近30多平方米的待客厅里,仍然堆积着像小山一样的书籍、字画、资料和文物。解放以来公开出版的各类有关毛泽东的著作、语录、画册、诗词、手迹、传记、家谱,还有毛泽东的战友、友人、文化名家、国际友人、毛体书法后学者撰写的回忆录、赏析、临摹出版物,房间里应有尽有,就像一座博物馆。他的得意书法作品挂满在墙上,那雄浑、洒脱的笔锋,纵横交织在字里行间,令人浮想联翩。还有一副十几米的长卷,装裱后配镜框,悬挂在大厅对着门口的北侧墙壁上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体书法的魅力跃然眼前。临窗沿墙堆放着的那摞八开本德线装手抄本,宋明政用一个大号的行李箱也没能装完,余下的手抄本又堆起了一座山。清一色的黑皮白宣,那就是他整整花费5年时间一字一句用毛体抄写的《毛泽东文集》八卷!

    2005年10月,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武汉国际会展中举办了首届湖北省文化洽谈博览会。在文联展区,宋明政的毛体手抄本《毛泽东文集》八卷吸引了众多的参会者,人们一幅幅品赏,一字字推敲。罗省长握住宋明政的手,诚恳地说:“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时代的伟人,你用笔传承了他的足迹。”

    现在,宋明政已过花甲的年龄,他把自己的余生毫无保留地安排到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的事业中去了。说他执著也好,说他痴迷也好,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他的决心。

    宋明政的《毛体书法新论》已经出版了,他的“毛泽东书体出少年”,“且莫将毛体作狂草”,“毛泽东书法是一大完整的有着内在统一规律的书体系列”等独辟蹊径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理论园地。纵观宋明政对毛体书法的研究方向,“行草书法集大成者毛泽东”、“毛泽东书法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书法的高深修养”、“毛体——未来书法发展的新方向”等,足见他探索之深,思想之远。

    毛泽东书法过去多以他的诗词、题词和题签出现,迄今尚未看到一条用毛体书写的“毛主席语录”。50岁开外的人都能脱口背诵几段“毛主席语录”,这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那个特定的环境留下的特定的历史痕迹。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不少经典的语录让人记忆犹新,经久不衰,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等。在国共两党2005年再度握手之后,《毛主席语录》单行本、多卷本风靡台岛,出现了连续多次再版被抢购一空的罕有局面。“毛主席语录”既是警言,又是格言,也是箴言。若配以毛体书法,必将给人鞭策和力量。宋明政着手整理相关资料后,及早锁定且已用毛体完成了这项历史赋予的又一项浩瀚工程。

    在毛泽东生前,计算机的使用尚且是一个谜。21世纪的今天,同世界接轨的中国一下子成为了计算机王国,无纸化办公是社会的主流。打开WD文档字库,一应俱全的各类字体,会让使用者得心应手,赏心悦目;当人们第一次点击到“舒同体”的时候,都被它那清秀、隽永的书风所折服,无论媒体还是出版印刷业、广告设计及书法爱好者都从中受益。毛泽东高度赞扬舒同的字,称之为“红军书法家”。令毛泽东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他辞世三十六年后的今天,书法家宋明政正在完成着一件大事,逐字逐笔地将老人家自成一体的墨迹剥离开,按照他的书法规律,完成了7000字的毛体书法软件,在一家电脑公司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毛体字库。

    从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的那年起,每年逢毛泽东诞辰日,研究会总要召开一次例行年会。2005年12月26日,在湖北省政协三楼会议室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的年会上,宋明政的“开场白”简明扼要,主题鲜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年会,一是纪念老人家的诞辰,二是对老人家的书法艺术从理论上予以研讨。这是本会自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年会。”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丁凤英随后发言,说:“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研究他的书法艺术如同研究他的哲学、政治、军事、诗词艺术一样,将会是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感谢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为我们开辟一块宝贵的理论园地。”

    曾经跟随毛泽东出生入死闹革命的李尔重老先生,精神格外抖擞,他那铿锵有力的讲话怎么也不像95岁高龄的老人:“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毛泽东以其伟大革命家的气魄所铸就的独特的书法个性艺术风范,为中国当代书坛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在中国当代书坛上的崇高地位,是其高深的书法造诣和众多的书法杰作所决定的。毛泽东的书风特色异彩纷呈,丰富多样,姿势雄浑、奔放、潇洒,足以表达其修改特征。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迈上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堪称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巅峰造型艺术。”

    矗立在武昌水果湖畔的省政协大楼庄严肃穆,宽敞明亮的三楼大厅摆满毛体书法作品,众多毛体书法艺术的追随者、艺术家、各界名流云集展厅。每年此时,看着那熟悉的墨迹,吟诵着那从善如流的词章,随着老人家那雄浑飞扬的神韵,如饮九曲黄灌一壶酒,叫人心旷神怡。

    在雕梁画栋的黄鹤楼上,宋明政品味着龟蛇锁大江的雄姿;在悠悠东湖磨山,他久望着《离骚》深思;在滔滔江河的交汇口,他用小树枝在江滩上书写《水调歌头》;在汪洋般的沙湖边,他漫步在水岸之间,什么时候湿了鞋全然不知……在北京,在毛主席纪念堂,宋明政对着安卧在水晶棺中的伟人遗体三鞠躬;在中山公园,在十三陵,在八达岭,在香山别墅,宋明政抚摸着一棵又一棵的粗壮的苍松翠柏,默想领袖生前的音容笑貌,辨识着那一口气吞山河的湖南口音……

    现在,他还兼任世界华人书法联盟理事、世界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外名流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羲之书画报》特刊编委会副主任等职。2005年,宋明政创作出一幅高9.9米、宽18.3米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足有三层楼高,堪称世界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的“第一巨”。2009年,为庆祝建国60周年,他又以丈二白宣,特别创作了60米长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长卷。在2006年、2008年,他主持工作的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同《中国书法报》和湖北省文联合作,共同成功举办了两届有史以来全国性的毛泽东书法理论高峰论坛暨全国首届、二届毛体书法作品的最高规格赛事。2007年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毛泽东书法理论的专场学术报告会。

    宋明政,这一位造诣深厚的毛体书法家,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沃土上,追随着伟人的足迹,汲取着伟人的书法精髓,努力耕耘着这项艰辛的宏图伟业。

    【附记】

    2020年1月20日至今,花甲之年的宋明政先生身处全国抗疫主战场、决胜战地武汉,为了真实纪录伟大的抗疫战争,他用毛体书法编辑创办《武汉抗疫火线战地日报》,相继编辑创作了118期,326个版面,约100多万字。同时,写下了20多本厚重的“抗疫日记”。这份报纸是与《人民日报》大小相当的对开版,采用了画像以及诗词、插图等富有文学艺术性的表现方式,使用书法及圆珠笔字迹等,记载了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以及地方抗疫的主要动态、党员干部的抗疫思想等内容。

    有一次记录过程中突发情况,几只笔都没墨了写不出来,为了记录歌颂黄文军医生的一副对联,身患糖尿病的宋明政情急之下甚至把手咬破来写,然而由于血流过慢,用这个方法只写出了一半,他又急忙拿起了手边的一瓶牛奶,想到牛奶颜色太浅,如果用来写字会看不清楚,他便把一袋方便面调料里的辣椒粉倒进牛奶中搅拌以后才把这副14字对联写完。为了准确记录疫情期间的数据信息,宋明政曾多次打电话给省内外的朋友求助,但是由于不能寄快递,资料也无法到达他的手中。在困难面前,宋明政没有放弃,而是找到武汉的其他行业工作人员帮忙查找数据。

    宋明政运用毛体书法创办《武汉抗疫火线战地日报》的事迹,经中央网校教育周刊,中红网,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今日头条、《中国纪录》新媒体等10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