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了一项中国和新加坡科学家合作的通讯文章,称在中国山东和河南两地发现了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新的动物源性亨尼帕病毒,作者将其命名为琅琊病毒,感染者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厌食、肌痛、恶心等。
这种新发现的病毒,传播力和致病力如何?它是从哪儿来的?对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答疑解惑。
王新宇介绍,此前,人类已发现五种亨尼帕病毒,其中包括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现的亨德拉病毒,和在东南亚发现的尼帕病毒,这两种病毒反复出现人类感染和暴发流行,病死率高达40%至75%,但从未在我国国内被报告过。亨尼帕病毒属中还有一名成员——墨江病毒,最早于2012年在我国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被分离出来,当时报告了3名感染者死亡。本次发现的琅琊病毒,是已知的第6种亨尼帕病毒。
琅琊病毒与既往发现的亨尼帕病毒“家族成员”相比,致病力和传播力会不会有所提升?王新宇表示:“琅琊病毒属于最近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我们对它的传播途径、传播能力以及致病性等科学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的来看,亨尼帕病毒多数对人类致病性很强,病死率也较高,但在人际间的传播能力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近数十年来人类发现了大量新发传染病,而这些传染病绝大部分都是“人兽共患病”,新发现的琅琊病毒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病毒在进化过程中跨越了物种屏障,从动物宿主身上溢出,感染人类。王新宇提醒:“这些病毒一旦适应了人类,便可能在人际间发生传播,甚至像新冠病毒一样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猴痘就是最新鲜的一个例子。”
对于病毒学家和传染病学家来说,每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都值得重视。王新宇认为,社会大众也应该认识到,新发传染病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新冠病毒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传染病。此次琅琊病毒的报告,又一次体现了我国分离鉴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较为领先的水平,但后续的机制研究也需要跟上。
此外,王新宇认为,常见说法“人兽共患病”(或称“人畜共患病”)的英文原文为Zoonosis,指通过动物传递给人的疾病,或许翻译为“动物源性传染病”更为合适。
常见的很多传染病都属于“动物源性传染病”,比如狂犬病、黄热病、登革热、埃博拉病毒病等病毒性传染病,莱姆病、恙虫病、布鲁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还包括非洲锥虫病等寄生虫传染病。不少“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病毒的自然宿主,并不发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类疾病的研究范围不应只局限于人类疾病,应从更大范畴来看待。”王新宇介绍,近年来联合国下属多个国际组织提出“全健康”概念,就是一种要求“在地方、国家和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通过多个学科共同努力,为人类、动物和我们的环境实现最佳健康”的建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