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魅力法院” 魅力何来?——聚焦“东营中院现象”(管理篇)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1-2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魅力法院” 魅力何来?——聚焦“东营中院现象”(管理篇) 第15版(法律与生活) 专栏:法律长镜头 “魅力法院” 魅力何来? ——聚焦“东营中院现象”(管理'...

“魅力法院” 魅力何来?——聚焦“东营中院现象”(管理篇)

第15版(法律与生活)
专栏:法律长镜头

“魅力法院” 魅力何来?
——聚焦“东营中院现象”(管理篇)
本报记者 吴兢
  背景:4年来,原名不见经传的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成为跃入先进行列的一匹“黑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和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普遍认为这里初具现代化法院的雏形。江平、陈光中、梁慧星、朱苏力、郑成思等35位法学领域的大家被这里聘为咨询专家。
  到东营中院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词——魅力。这个集体,让每一个成员着迷、自信、自豪,被称为“魅力法院”;这里的法官,都致力于让自己拥有法官的人格魅力。甚至到外地开会时,人家一看就知道:“你们一定是东营中院的!”
  “魅力法院”魅力何来?东营中院院长王少南说:“科学的管理让我们成为一个积极向上、自律自重的司法共同体。”
  理性化管理: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
  全国法院首家试行ISO质量认证标准体系
  “竖木成桶,长短不一,容量唯以最短者定之。”2000年伊始,东营中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他们面对的首要问题正是法院管理这一“最短者”。
  镜头:如何才能将管理“加长加固”?王少南说:“要建设现代化法院,必须实行科学化管理。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民主管理与自我管理相融合,信息化管理与立体化管理相整合。”
  东营中院的决策层将现阶段的法院管理分为三大“模块”——以公正为要的审判(执行)管理、以公平为要的人事管理和以效能为要的行政管理。三大模块,均以制度为基。3年多来,320余项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从庭审规范到法官着装,从党组工作到招待的食宿标准,都有规可循。三年下来,已是“制度上墙,却不在墙上,而在心上!”
  镜头:“无论上班下班、说话办事、言行举止,我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法官,绝不能给这个集体抹黑。”山东法官培训学院东营分院教务处副处长王维新告诉记者:“中院的管理和部队一样,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大家都在忙工作,没有人干不正当的事,业余时间还要忙着写论文。”
  这里,“治兵先治官”。2000年初,在一次升旗活动中,一位副院长因马上要出差,没有按规定着装,当天就在全院被通报批评。通报一下,全院“地震”!
  镜头:队伍带得好,班子最重要。东营市委副书记韩宝光告诉记者:“东营中院的班子是一个团结、务实、开拓的班子,大局意识很强。他们带头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搞特殊,对违规者一视同仁,发挥了班子的人格力量,增强了队伍凝聚力。”
  这里,“人人都是被管者,人人都是管理人”。每一项大的政策、措施出台,都要经过全院人员的反复酝酿。有用的建议,都被吸纳为制度。
  这里,是数字化法院、网络化法院。院里的工作均由网络运作,实现了审判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办公无纸化。今年2月开通的东营中院网站总访问量已达1710余万次,成为全国访问量最大的地方法院网。
  镜头:对东营中院的管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尹忠显这样评价:“东营中院的做法很好,效果明显,值得省院和各级法院借鉴。加强法院科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至关重要。”
  从今年9月1日起,东营中院开始试行ISO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并有望成为全国法院通过认证的第一家。ISO是一套科学管理体系,不仅规范企业行为,而且对公共管理同样有成效,已在一些政府部门有效使用。如此一来,东营中院管理的传承性与连续性得以保障。
  人才战略:悠闲而死,竞择而活
  但凡晋级晋职,全部公开选拔,审委会委员也是如此
  几乎所有东营中院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鱼置池,悠闲而死;数鱼在池,竞择而活。因为这是王少南经常引用的东营中院的人才战略。
  镜头:“我是院里竞争机制的受益者。从庭长到审委会委员,我都是竞争上岗的。”行政庭庭长宋继业告诉记者:“院里用人,不是凭与领导的亲疏远近,而是全部公开、择优录用。只要有职位、岗位空出,就全部予以公示,让符合条件人员报名竞争。”
  最有特点的,是审判委员会委员的选拔。在很多地方,对此都实行任命制,是党组成员的一种待遇,在东营中院则完全不然。院党组认为,审委会委员也不能搞“级别吸纳”,出现缺额要公开选拔。这样的选拔,在东营中院已进行了两次,共有5人被择优录用。
  镜头:竞争上了岗,却不是一劳永逸,重重关口在后头。执行二庭女法官李贯英说:“上岗后,必须通过一年试用期;要把‘位子’坐稳,还须年年过关。中院设定了半年一次的述职制度。如果考评不合格,你就少不了挨‘黄牌’警告;两次‘黄牌’,就只能‘下课’了。”
  在东营,中院进人标准被誉为“东营门槛第一高”:凡进中院大门,除非特殊专业可以是优秀本科毕业生外,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法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这是2000年开始东营中院在市委、人大、政府的支持下明确规定的进人标准。3年来,179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来这里应聘,16名硕士研究生,6名法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被录用。
  镜头:截至目前,东营中院全部工作人员均已达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审判法官已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80%已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庆华告诉记者:“中院从提高队伍素质抓起,坚持‘质量建院,走精兵之路’。他们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聘请知名法学家担任顾问或咨询专家,提高了审判人员的专业素质。”
  法院文化:让东营中院成为一种“品牌”
  把法院当作家来经营,打造司法共同体
  11月14日,一个小小的镜头打动了我。
  当时,王少南院长送采访完的我离开法院。由于下班时间已过,办公楼人去楼空,但大厅里仍灯光明亮。对值班法警,他很自然地讲了一句话:“把灯关掉。”
  这句话,也恰好印证了我在采访中大家对王少南的印象:他是法院文化最好的展示者。因为他把法院当家来经营。
  镜头:“50人靠个人魅力,200人靠制度维系,500人呢?那就要靠文化了。”王少南说:“文化之力在于无形。法院文化,才是深层次的凝聚力、向心力。身在点点滴滴、如影随形的法文化中,大家都会主动用法律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维护这个司法共同体。”
  东营中院的法文化无处不在:审判法庭形方顶圆,取自“无规矩不成方圆”;法院办公大楼从四面看去都是“山”字,寓意执法如山;大厅的大型电子屏上,每天都会滚动打出法治名言警句“迟来的正义非正义”等;“法官书屋”藏书3万册,并及时更新;在全市社科联主办的社科成果评奖中,该院的获奖作品占法律类的70%;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审判学”的概念,并撰写成书……
  镜头:2000年底,东营中院给每一个工作人员发了一本讲述待人接物礼仪的书《魅力何在》。民一庭庭长李爱群说:“这样的做法,乍一看好像与审判工作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法官的言行除了符合职业规范外,还要体现现代法官的良好风范。比如,一些法官不理解当事人的心理,不让当事人讲话。我们这里不是这样,让当事人充分讲。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法官不是仅仅把案子审出来就行了。法官有了人格魅力,审判就有了高质量。”
  东营中院人说,法官办案要有“可观赏性”,甚至“连脚步声中也要透着自信”。这种魅力,可以让当事人信服法律;
  东营中院人说,能力有大有小,但我们每个人对工作的态度都是一致的——认真。(附图片)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