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
专栏: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黑龙江省已经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的“北大荒”,变成了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北大仓。
黑龙江省东起乌苏里江,西到嫩江平原,北起黑龙江畔,南到镜泊湖滨,已经变为一个繁荣幸福美丽的地方。她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沐浴在祖国的早晨的阳光里,正在用两只有力的翅膀,在高空展翅飞翔。她的一只翅膀是已经建成的、国家的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的重要工业基地;而另一只翅膀,是已经开始走上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广大农村,她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地区。黑龙江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保证了在她身旁的重要工业基地有足够的粮食和大批原料,而且正用大量的粮食、大豆以至蔬菜源源支援全国,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商品基地。
沉睡了千年的沃土
在这里,到处都是黑油油的肥沃的土地,好多地方黑土层达四、五尺深。许多从外地移来的农民,抓起一把像小米粒的黑油土,放在手里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羡慕地说:“这土肥得流油啊!”几年前有一位外国的土壤专家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肥沃的土壤,也称赞地说:这土可以作肥料。讲起这里的水源,有一千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一个稠密的水网。这里发展农业生产,还有更有利的条件,夏季的日照时间特别长,从早上三点钟照到晚上七、八点。人们把这些优点集中起来,叫做“土肥水足,日照长”。
可是,这样富饶的宝藏,已经沉睡了几千年,在旧社会没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幸福和繁荣,只是无边的痛苦和灾难。这块富饶的地方,世世代代被人们叫作“北大荒”。只有在解放后,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辛勤的劳动,才能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来了唤醒它的人
黑龙江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向前飞跃发展。这里的千百万农民,十多年来在党的教育下,已经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农民,他们有着要求改变“一穷二白”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在解放后十多年来,农民一步一步经过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经过1958年大跃进,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紧随着生产关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这里农村的生产力不断地得到解放,特别是在去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生产力以更大的速度向前飞跃。加上这里有着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使这个地区有条件比较早地开始走上农业机械化道路。现在全省三分之一的人民公社已经或多或少有了拖拉机。国家并帮助培养了二万多名拖拉机手和二千名农业技术干部。这就为黑龙江省农业大发展准备了条件。
让它变成大仓
如果说,在过去的黑龙江省,只有“土肥水足,日照长”的自然条件,那么,现在这个地区又加上了“人强马壮机器多”的有利条件了。这里的各个农事季节,有很大一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由马匹和农业机器来代替了。黑龙江省耕马的数量占全国的首位,新式畜力农具已达二十多万件,还拥有上万台的拖拉机和成千台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农业机械化阵地,今年全省50%的耕地,是用机械化农具和新式畜力农具耕作的。
这个重要农业地区的形成,还在于国家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国营机械化农场。早在解放初期,党为了引导落后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转变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从1947年的冬季,解放战争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这里就开始筹办国营通北农场。第二年,这个农场开始投入生产,从此揭开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序幕。接着,一个个现代化大农场建立起来了。特别是1954年以来,建立了由苏联政府赠送全套设备的国营友谊农场和由国家组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官兵建设密山垦区和合江垦区,国营机械化农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全省已有各种类型的机械化农场七十五处,他们已成为国家生产大豆、猪肉、鸡蛋的商品基地。这些大农场的建设,大大改变了黑龙江的面貌,它像嵌在祖国东北角上的明珠,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往日,在那一望无际的荒野里,是獐?野鹿聚居的地方,如今变成了豆田连着豆田,麦海接着麦海的大农场。许多农场已设立了畜牧场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种加工厂。像国营友谊农场,简直是一座新的农业城市。
和这些大农业企业建设的同时,这里还有数百个在国家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移民新村。那是从1949年以后,国家从关内许多省份移来的农民聚居的地方。这些移民,不像他们的祖辈,为了生活所逼被迫“下关东”;而是抱着建设北大仓,把北大荒变成富饶的北大仓的目的而来的。他们在国家设立的二十多个拖拉机垦荒站的帮助下,开垦了数以百万亩计的荒地,建立了四、五百个新型的移民村庄,几年来他们不仅给国家增产了大批的粮食,还给祖国的边疆带来了许多的变化。
让它富上加富
在开始走上农业机械化道路的农村,在已经实现人民公社化的农村,还能说它是北大荒么?你看,在以机电工业著称的哈尔滨周围,是有名的松花江谷仓,盛产着大豆和高粱;在重要工业城市齐齐哈尔的周围,有着出产大量粮食的嫩江平原;在佳木斯、牡丹江市,在新兴的鹤岗、鸡西、双鸭山等城市的周围,都被谷仓所包围——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北大仓。
十多年来,这个地区仅耕地就增加了二千七百多万亩,粮食总产量比刚解放时成倍的增长,全省平均一个劳动力一天生产四十五斤粮食。使用新式畜力农具耕作的人民公社,一个劳动力一天生产六十斤粮食。机械化农场生产的粮食更多,一个劳动力一天生产一百斤。在国营友谊农场还有一件奇事:这个农场的五分场第二生产队,四十个人,由于高度农业机械化的结果,共播种了一万九千二百亩地,每人一年生产十四万斤粮食。
北大仓还有更远大的前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将日益显示出他更大的作用。这里还有上亿亩的草原正等待人们去开发。黑龙江向人们招手,欢迎大家来开发,来建设。
本报记者 韩之非
第6版()
专栏:
向北京的乡亲们报丰收
本报记者 宋化江
10月底,我再一次访问了黑龙江畔萝北县的“北京青年集体农庄”。这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们,在国家扶助下,抱着建设祖国边疆的雄心大志,用他们的双手在荒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农村。
从煤城鹤岗出发,沿着平坦的鹤萝公路,汽车行驶不到三个小时,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构成的新农村,便出现在眼前。
农庄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女队员在食堂门前,清理萝卜、白菜和土豆子。我在这几个妇女中间,看见了垦荒队发起人之一的庞淑英,她现在是这个大队的副队长。我们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她说,概括起来一句话:用畜力农具发展起来的北京庄,今年实现农业机械化了。机械化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力,使这里有条件比较全面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因此庄稼生长的格外好,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小麦平均每亩收二百斤;大豆还没有脱完粒,据实打实测估算,每亩至少收二百六十多斤。
看到这些令人振奋的情景,使我想起了1955年的情况。那年9月3日,我和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青年们,一同来到这块荒地上,亲眼看到他们怎样开起了第一条犁沟。在过去的三年中,他们把一万五千亩荒地开垦成良田。随着开荒和生产的发展,队员们也逐渐成长起来,变成了有社会主义觉悟、能掌握新的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了。有四十多名青年经过生产斗争的考验,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
垦荒队员喜欢唱这样一首歌,“庄稼收割了,爱情也成熟了……”。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青年们,已经在荒地上安家立业。这些青年在荒地新村里已生下了十几个小孩。我们来到队员刘淑英家的时候,她的产假刚满,正在逗新生的小女孩玩呢。她告诉我们,在荒地上生的大女儿,正在幼儿园里。好客的刘淑英,一面说着,一面点烟倒水,忙个不停。我趁机环视了她这小小的卧室:这间房子里,火炕上铺着整洁的床单,现在虽然刚刚过完秋天,可是已经升起了火炉,从明亮的玻璃窗上,射进了柔和的阳光,屋里分外暖和。
我们坐在炕上谈了起来。当她知道我们是人民日报记者的时候,刘淑英兴奋地告诉我们,她和她爱人李振华都是首都丰台区张格庄的青年。提到家乡,她说:我们这里的同志们虽然和北京不断有书信来往,但是我们这里今年的丰收情况他们还不知道,你们能够把我们的新的丰收喜讯传给他们吗?
(附图片)
“北京庄”的一个幸福家庭——宋洪有、李淑香和他们的大胖娃娃。
本报记者 胡伟摄
第6版()
专栏:
密山大豆丰收
单产提高二倍
本报虎林30日电 黑龙江密山垦区今年又实现了农业特大丰收。这里的主要产品——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翻了两番,各种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20%至50%的增长。这个垦区由于认真贯彻了“农业宪法”,大豆和粮食作物长的荚大穗多,颗粒饱满。大豆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长260%;小麦平均亩产量比去年增长50%,水稻、玉米、谷子、甜菜等,也获得丰收。
(农垦报社供稿)
第6版()
专栏:
公社化机械化发挥无穷威力
黑龙江省农业再获全面大丰收
本报哈尔滨31日电 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已达20%的黑龙江省,在实现人民公社化后的第一年,继续获得了全面大丰收。根据当前各地实测估算,虽然由于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了10%,但是全省粮食总产量仍将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长10%左右。同时,由于大豆等经济作物的比重增加,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今年黑龙江省农副业总产值将比去年增长15%以上。
今年黑龙江省春旱夏涝,特别是春耕期间全省缺雨,但是由于机械耕作可以提早半月抢墒播种,并且可以节省出大批人力,进一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加上人民公社兴修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今年不但一般地区丰收,连受灾地区也丰收了;不但高产作物丰收,所谓“低产作物”也丰收了。在多种经营方面,目前全省副业收入已经超过去年同期一倍以上,大牲畜、猪、家禽分别比去年增加8.7%到80%。养蜂、养蚕、养鱼、种果树,遍及全省大部分人民公社。黑龙江省广大农民多年渴望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理想开始成为现实。
黑龙江这个地多劳动力少的省份能够连年全面丰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机械发挥了巨大作用。黑龙江省使用机械化农具耕作的土地今年已经达到20%,加上用新式畜力农具耕作的土地,达全省耕地的50%,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去年,从秋收后到大地封冻前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全省就突击翻完了60%的耕地。这样一来,今年春耕季节里就改变了往年因为劳动力调配不过来而有一小部分庄稼不能适时播种的现象。同时,机械化和新式畜力农具只要地皮化冻两寸以后就可以下地,旧农具却要等化冻半尺以上才能播种,因此,今年大量使用机械耕作,就使播种期比往年提前半月,减轻了特大春旱的威胁。今年春小麦总产量比去年增加30%的事实,充分地说明了农业机械化的巨大威力。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的工具改革。群众在使用机械耕作中掌握的机械原理,扩大了创造新工具的思路,并且适应机械耕作的要求改革旧式农具。10月末,黑龙江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经过鉴定选出了二十六种新机具,其中有一天锄地三十亩的“耘锄”,每小时脱粒六千斤的“双滚筒玉米脱粒机”,等等。农业生产工具的效率提高了,便节省出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田间管理和多种经营。今年从春耕到秋收前,农村由于使用机器耕作和机器加工粮食,共节约了九百六十万个人工和四百八十万个马工。人民公社合理组织劳动力,加上机械化的优越性,使农业增产措施得到更好的贯彻。全省今年每亩施肥平均近四千斤;水利灌溉面积一千五百万亩;推行了合理密植,每亩庄稼的株数增加10%—20%;采用良种的面积达70%以上。这是过去根本做不到的。
人民公社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公社化以前,经过七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只有拖拉机一千六百四十八个标准台,公社化后一年中就增加了一千二百零七个标准台。这是因为公社的资金雄厚大大超过了农业社,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扶助,每个公社都开始有可能购置拖拉机和其他农用机器。同时,公社经营规模大,给适合大生产的机械农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拜泉县兴农人民公社守林管理区,高级社时由于地块不大,地垅短,拖拉机干起活来,因转弯抹角而空运转的时间占20%。公社建成后,因地制宜,合并地块,地垅一般长两华里到三华里,拖拉机的使用效率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在喜庆连年全面大丰收的日子里,黑龙江农村流行着两首农民创作的新歌谣:“大田金黄黄,小麦堆满仓。丰收哪里来?全靠共产党”。农民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大丰收的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
黑龙江全省农民正乘风破浪,掀起冬季生产高潮,为明年继续全面跃进打好基础。到10月中旬,全省已经秋耕土地一千一百九十多万亩,加上夏耕的麦茬地和亚麻茬地,共有两千三百二十万亩,占全省总耕地五分之一。秋收期间从田间选出的优良种子,共有五亿一千多万斤,现在正继续在场院上选种。各地水利工程已纷纷上马。几十万人参加的“小秋收”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各地展开。人们强烈地感觉到,超过任何一年的更大规模的冬季生产新高潮,很快就要在黑龙江省各地普遍出现。
(附图片)
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八五三农场的职工们喜看丰产大豆 郭沫水摄
第6版()
专栏:
副食品的基地群
黑龙江省的商品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正在向着各种基地联成线、大小基地结成网的方向发展。现在,由省、市、县三级建立的国营商品基地已达一百九十多处。
雅尔塞农场
雅尔塞农场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国营副食品生产基地。
这个农场在肥沃的嫩江平原开辟了一个“百菜园”,这里除种有当地的秋油菜外,还有福建菜花、四川冬瓜等一万多种蔬菜。农场北部是辽阔的草原,饲养了三万多头猪,四千多只牛和羊。
今年这个副食品基地给市场提供了五千多万斤蔬菜、瓜果,二千五百二十口肥猪,五万只鸡,十七万斤鸡蛋。
镜泊养殖场
镜泊湖盛产体大、肉肥、味美的湖鲫。从一九五五年国家把渔场改建为水养殖场以来,修建了四百五十亩人工育苗池,改建了几千亩放养场,添置了汽船、汽车、冷水鱼孵育室和各种大型网具,投放了人工孵育的鲤鱼、细鳞鱼、草鱼、长江青、鲢鱼等五千多万尾鱼苗。
红色草原牧场
黑龙江省安达县境内有一块大草原,它是我国罕见的一个良好的天然牧场。这里现在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乳制品生产基地了。
在这个大牧场里,国家设立了一个名叫“红色草原”的畜牧农场。这里的畜牧场和临近几个县饲养的乳牛,共达七千多头,产乳量很高,平均每头年产牛奶六千二百斤。牛奶供给安达乳品厂和当地几个小型奶品工厂,做成乳粉等乳制品,供应市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