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1959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22-08-17 09:16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谯贵斋的账为什么不记了? '...

第8版()
专栏:

  谯贵斋的账为什么不记了?
  邵传烈
国庆节前后,从报纸刊物中读了很多好文章,在一篇文章中,我读到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贵州省金沙城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名叫谯贵斋。他至今还保存着一册很珍贵的老账簿。这本账簿不是记着日常收支,也不是记着商品交易,而是记着从1912年到1950年整整三十八年的账目,记着每一时期的粮价、煤价。
据这位老大爷说,在旧社会里粮价日跳夜升,穷人最怕粮价涨,粮食一领头,什么东西都跟着上去,他特地把它记下来,看看究竟涨到什么时候,才算到了头。
这笔账记得好!这本账簿,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也是一份生动的历史资料。我看很有保留下来的价值。至少可以使后辈知道:老一辈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是在什么环境下过过来的。
老大爷这本账簿,我没见过;具体数字,也不清楚。不过手头有一份1937年——1949年上海的粮、煤上涨记录:
从1937年到1949年5月,上海的物价,上涨了三十六万亿倍,在1937年可以买五百五十万担大米的钱,到1949年只能买一粒米;在1937年能买四百亿担煤球的钱,到1949年只能买一只煤球。
大家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多么可怕的比数!
每一个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都懂得上面几个数字的全部意义,我们心里大概都有一本谯老大爷的账簿。在那时,我们不是时常要背一麻袋“金圆券”去买几斗米吗?一发了工资,不是要急忙去排队兑换“大头”“小头”吗?早上可以买三斗米的钱,到了中午一斗米也买不到了吗?这种可怕的生活,只要经历过的人,恐怕是终生难忘的。
断了线的气球,一股劲儿地往上窜,但升到一定高度,总要破裂的。老大爷谯贵斋所盼望的“究竟涨到什么时候才算到了头”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气球炸了,蒋介石反动王朝崩溃倒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币发行了,粮食、煤球身上两只翅膀,彻底打掉了。物价,一天天平稳下来,因此,谯贵斋的账,记到1950年就不再记了。并不是他偷懒,没有恒心,而是:“从那以后,粮价天天一样,没有记的必要了,如果要记,倒不如刻个‘同上’的图章,天天往上盖就得了!”
这话真是千真万确。从这方面来说,老大爷不再记账是有道理的。
不过,又不尽然。
不记“涨”字的账;然而解放后,又出了一笔“降”字的账,却是值得一记的。
我们不妨拿过一本新账簿,来替老大爷补记几笔:
从1950年3月1日到1959年,上海的中白粳每担从十九点六八元下降到十五点一五元、下降了23%;煤球,每担从1950年的三点七五元下降到二点八元,下降了25.3%……
当然,要记的东西很多,远不止这两笔。可是,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一粒粆里可以看见整个世界。这两个数字,足够说明应该说明的一切,省去了不少的笔墨与口舌。
翻开谯贵斋的账簿,在那发黄的纸上,记下了多少当时人民生活的动荡、不幸、痛苦……而我们打开另一本“账簿”——不,不是一本账簿,是一本最新最美的画册,在每一页上,却又画上多少人民生活的安宁、欢乐、喜悦……前后对比,十年的变化,一清二楚。
可是,也正在此时,却有人在大叫大嚷“今不如昔”,说什么“市场全面紧张”、“过去什么都买得到,现在什么也买不到”,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是糊涂虫以外,剩下的不是过去喝劳动人民血汗以自肥的人,就是分享他们残羹剩饭的人。这个事实,从谯老大爷的账簿里,难道还不能看得清清楚楚吗?
(原载“解放日报”) ByH品论天涯网


第8版()
专栏:

  数字的诗篇
  洪纯
数字只能表现抽象的概念,诗却能表现热烈而深邃的感情,所以说,数字不同于诗。
然而,诗里面却少不了数字。
上海工人有一首跃进歌:“建国十年喜事多,祖国高唱跃进歌;五步并作两步走,十年飞步赶英国”这首诗中的“五”“两”“十”本身,就是感情极其热烈而深邃的。这首诗里的数字,表现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干劲冲天、斗志昂扬、气概豪迈……。
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公报中的数字,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农业夏季作物总产量比去年特大丰收还要多;去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的核实数字为:“洋钢”八百万吨,煤二亿七千万吨,粮食五千亿斤……,这些数字本身,就是一首瑰丽雄伟的诗,它是记录六亿五千万勤劳勇敢的人民高举总路线的光荣旗帜创造惊天动地的奇迹的杰出颂诗。
正是这些数字的诗篇,鼓舞我们在去年伟大胜利的基础上,继续迈着巨人的步伐奋然前行!
最近,我国六亿五千万人民,正在轰轰烈烈地大干第四季度,用意志和汗水继续不断地写着数字的诗篇,在我们这响彻全球的琅琅的吟诗声下,让国内外反动派像秋虫一般振翅哀鸣吧! ByH品论天涯网


第8版()
专栏:

  跃进人唱跃进歌
  ——赞解放军业余演出队的献礼演出
  虞棘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首都艺苑,百花斗艳,满园芬芳。解放军业余演出队,和在京艺术团体的专业文艺工作者一道,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
在这支业余演出队伍里,有军官,有士兵,来自不同的战斗岗位,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演出的节目,是全军二届文艺会演选拔出来的优秀节目,是部队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大跃进的成果。他们的演出,富有战斗性、群众性的特色,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总的看来,他们是用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组成了大跃进的颂歌。
他们的舞蹈节目:有气势磅礴的“欢庆总路线”;有振奋人心的“跃进战鼓”。“巨龙飞奔”,使人宛如置身于雄伟豪迈的钢铁行列,为钢水奔流而纵情歌舞;红灯舞“人民公社鲜花开”,又把人引进了优美的诗一般的意境,轻歌曼舞,表达了劳动人民幸福愉快的心情。几个反映部队生活的舞蹈,强烈地展示了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红旗插上四二四高地”,刻划了大无畏的英雄群像,展现了胜利的战斗图景。“军刀舞”,刀光闪闪,万马奔腾,再现了威武的骑兵驰骋在广阔草原上的雄姿。“东海的早晨”,巧妙地表现了激烈的空战,但见:队队“银燕”,迎着灿烂的朝霞,风驰电掣地痛歼敌机,捍卫着祖国的万里晴空。在富有想像力的舞蹈“水库的夜晚”里,数不尽的灯火,犹如天上繁星,掩映着紧张而愉快的人流,仿佛是一首劳动抒情诗,写出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
音乐节目,有雄壮的大合唱,也有抒情的民歌。有多面手一人表演的“吹、打、拉、唱”,也有笳鼓齐鸣的器乐合奏“东海渔歌”。表演唱:“咱连的文书忙得不得了”,生动地描绘了连队的跃进景象;“永远乐呵呵”,富有风趣地唱出了劳动人民的舒畅心情。在自编自演的“六大员”里,广播员、卫生员、电话员、打字员、保育员,现身说法,歌唱着自己的光荣职务;在维语演唱“迎接国庆”里,少数民族战士欢快地歌唱祖国、歌唱各民族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
“战地音乐”,更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精采节目。志愿军的英雄战士们,在战斗的空隙,利用酒瓶、铁盒、弹壳和缴获敌人的钢盔,组成了蕴含着无穷力量的胜利交响乐,声如金玉,气贯长虹使整个剧场回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最强音。一声出击令下,英雄的战士们,又带着胜利的信念投入了新的战斗。这场不平凡的演奏,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演出队的节目,也有幽默的相声“万紫千红绕营房”、“一封信”和对口词“进岛十年”,生动地反映了部队的大跃进和表达了人民战士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还可以看到:具有民间艺术色彩的“时逢佳节唱公社”,载歌载舞,展现了人瑞年丰的繁荣景象;塑像表演“战斗在十三陵”,像一幅幅美妙的油画,把军民团结共同劳动的工地场景描绘了出来。
还有一种集体朗诵的形式,是诗和戏剧的结合,是感人至深的节目。“难忘的航行”,叙述了毛主席和水兵们在航程中一起生活的故事,真实地表达了战士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老梨树下”,反映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情同骨肉,亲如手足的国际主义友谊。“怀念杨靖宇将军”,描写了当年“抗联”部队和东北人民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深刻地表现了军民一致的光荣传统。这些动人的诗篇,都有着较高的意境,真挚的感情,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充满着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深受观众欢迎。
总之,看了他们的演出,在欣赏中得到鼓舞,使我自然地联想到“向阳花木易为春”这句美丽的诗。解放军业余演出队的献礼节目之所以如此丰富多采,是部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和“百花齐放”的方针所取得的胜利,是党的文艺方针开的花、结的果,是党的雨露滋润着、灌溉着业余文艺的花朵,欣欣向荣的散发着浓郁的馨香。 ByH品论天涯网


第8版()
专栏:

  杰出的音乐
  ——德累斯顿交响乐团的演出
  李凌
在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观众能有机会欣赏享有世界很高声誉的德累斯顿交响乐团的演出,真是令人兴奋。他们在我国首都北京第一天演出的“贝多芬作品”音乐会,节目包括“第三列奥诺莱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和“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五交响乐”这部伟大的作品,经过作家本国有经验的乐团演奏出来,使我们更深的了解到它的最深的真意。
贝多芬这首交响曲,首都的音乐团体也常常演出,这次从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对这首乐曲的解释和处理,使我们学习到许多东西。
指挥家海因兹·波恩格兹教授,是一位要求严格、内心火热的、具有极高的艺术独创性格的指挥者。他的动作简洁而准确、力度感很强。在“第五交响乐”中,他所给人们的印象是一方面带有纯朴的、完美的德国古典音乐的风貌,同时赋以一种新的律动力。他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所刻划的坚强的意志、颠扑不灭的精神,特别是第四乐章,生命力表现得如此强烈和深厚,这是很少听到过的。
指挥家对作品的处理严紧而细致,他对于某些指挥者为了演出的效果,而对贝多芬的作品作了过多的夸饰,或者根据自己个人的理解,而作出自由的安排,是不大同意的。他很少滥用某些指挥者所感兴趣的“自由伸缩”,也不大追求乐曲进行间的人为的对比。他特别要求忠实于乐曲,让曲作自身去起伏,让乐队队员从心的深处去歌唱。他对节奏掌握得异常准确,丝毫不苟,对力度的控制与使用,特别使人赞服,即使在最轻弱的乐节,也非常平衡、优美而又具有内在的力量,贝多芬所特有的气质,深沉的毅力,都体现得很恰当。
我很欣佩指挥家的精力和处理的稳重,这天的晚会的节目不少,一个序曲,两个协奏曲,一个交响乐都由海因兹·波恩格兹教授一人担任,而从头至尾,他都是精力充沛、分析得非常清楚。甚至使你觉得他的精神越来越兴旺,因而使得第五交响乐的第三乐章转最后终曲,表现得如此感人,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有许多优点是很特出的。当序曲一开始,就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要求严格的乐团,他们的演奏,除了准确、优美之外,简洁、认真、果断是他们最大的特点,每个声音充实而丰美,热情而又含蓄,连他们的定音鼓都是如此。乐队的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协作,也是非常成功的,像“第五交响乐”的第三乐章的对位,演来干净而闲适,一听就能使人了解到,它是有着深长的合作(特别是重奏的锻炼)历史,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他们那种纯朴、简练、声部平衡、行音果敢、肯定的特质,也是德国交响乐乐派所特有的质素,所特有的优秀传统。
小提琴家费丁南德·包姆巴哈的表演是严谨而清晰的。这恐怕也是大多数德国艺术家的特色,他的艺术分析,不同于一般的独奏家,他比较着重于纯朴和稳定的美感。热情是透过他的音的深处,才能捉摸的。
指挥家、乐团和我国青年钢琴家刘诗昆合作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也是比较成功的,这当然是由于指挥家的指导、以及乐团的同志的热诚支持,使这位青年的演奏带有较好的效果,像这种艺术合作中的真诚和关切的精神,也正是中德两国人民的团结与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我相信,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在京期间,和中央乐团、广播合唱团、音乐院学生合唱团联合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ByH品论天涯网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阳光照到拉萨
  格来
早晨,太阳从东方的朝霞中露出来时,古老的日光城——拉萨,就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这时候大街上人来人往,车马熙攘,开始热闹起来。拉萨河上牛皮船的水手们划着飞快的船只,唱起高吭的歌子,驶向宽阔的雅鲁藏布江。藏汉族工人们组成的劳动大军从各个院落、胡同里走出来,踏着豪迈的步伐,走进了工厂,奔向了沸腾的工地。满载着各种物资的车辆来往奔驰在平坦的公路上……。
我登上十三层高的布达拉宫,古城的全貌映入眼帘,在晴朗蔚蓝色的天空下,绿树荫浓的林卡,就像是古城穿起的夏装,显得格外美丽和年轻。拉萨,这个古城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她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只有在今天才能看出她起了亘古未有的变化,踏上了新生的大道。
在拉萨,有很多次我漫步在八角街上,到过商店,进过大昭寺,还参观过拉萨的露天商场。在这些地方完全和过去一样,藏民们自由地进进出出,喇嘛们照常在大昭寺里上香磕头。但,当我走进拉萨市新成立的居民委员会,走进藏民们居住的院落里,走进藏民的家里时,我找到了古城的变化和脉搏跳动的地方。
我刚走进东城一个居民区,看见一个三十开外的藏族妇女在挨门逐户地进行宣传。她名叫格桑。不久前她还是一个贵族的朗生,当了二十几年“下贱人”。在那些被当作牛马、受尽折磨的苦难日子里,格桑自己也认为是“苦命人”,“听天由命”,对自己解放自己毫无信心。现在,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再不能让别人来摆布了,应该自己掌握起来,而且她坚决相信,有了共产党,她就有一切。最近她被选为东城区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人了。前些日子她还列席了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回来后就积极向广大居民宣传大会关于进行民主改革的各项决议。
当我从这个居民委员会里走出来时,看到很多的藏族青年和妇女,还有老太太,挟着书包,手里拿着书和写藏文的木板去上文化学校。这些人过去大部分给贵族当佣人,当朗生,今天他们解放了,有些人过去一字不识,现在已经能读藏文报、写藏文书信了。
在拉萨街头,我看到了藏民们画出的很多大幅彩色新壁画,这里有“王朝的末日”、“叛匪的下场”,也有民族大团结,还有天安门,形形色色,就像百花齐放一样。在拉萨街头,一个叫兼赞的年轻藏族画家,他聚精会神地正在描绘十几幅农奴主逼死农奴的连环画。有一个藏族妇女看着这画竟热泪盈眶,因为她的丈夫被叛匪害死了。
拉萨过去有很多藏族画家,但在大农奴主的统治下,多少年来,他们只能给贵族粉刷墙壁和染泥菩萨。画家兼赞因为画了一幅毛主席像,曾遭到叛匪的毒打。现在,用兼赞自己的话来说,“自由了。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当我走在拉萨街上时,看到很多居民委员会的街道宣传队,抬着毛主席像,打着五星红旗,敲着锣鼓,在街头上演出自己新编的活报剧、翻身舞,向广大的藏民进行民主改革的各项政策宣传。
过去拉萨街上有很多乞丐,特别是每到传召时期,乞丐就大量的增加,沿着拉萨林廓路多少乞讨的人住在破烂的矮帐篷里,或露宿在街头,周围都是人粪狗屎、垃圾堆,很多人没有糌粑吃,没有蔽体的衣服。自从拉萨地区叛乱平息后,在拉萨军管会的大力救济下,很多乞丐有了饭吃,住上房子,有的还找到了职业。
白发苍苍、年整八十的藏族老人丹真巴珠,一谈起古城今昔的变化,就兴奋得合不上嘴来。过去他流浪了半辈子无依无靠,没有同情体贴他的人,他经常怨恨自己“老不死”,可是现在,他不但不想早死,而且想活着看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几天他生病后,居民委员会就派人去照顾他,给他请医生,扫地、烧茶做饭,还送糌粑、茶叶救济他,左邻右舍的人都跑来看他。这些事,使他感动得不得了,逢人就说:“有了共产党,世道就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不相同了。”
傍晚,当彩霞的红光染遍拉萨河谷平原时,很多居民的院落里传来三弦、琵琶声和欢乐的歌舞声,在人们歌唱新生活的今天也歌唱幸福的明天。 ByH品论天涯网


第8版()
专栏:

  报捷
                  喻惠如摄 ByH品论天涯网


第8版()
专栏:

  水果丰收
                  何志强 By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