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专栏:
迎来春色换人间
——记碱厂堡大队贫下中农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
全国人民乘“九大”的浩荡东风,以豪迈的战斗步伐,跨进了伟大的七十年代第一个年头!
在这新年开始的时候,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公社碱厂堡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碱厂堡大队,变化是多么大啊!
文化大革命前,解放十七年中,有十六年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文化大革命中,完全翻了个,粮食产量由一九六六年的四十多万斤,猛增到一九六九年的一百万斤,“减产堡”变成了“丰产村”。
然而,思想上的丰收要比物质上的丰收大得多。在这里,广大贫下中农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当作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人人都在用毛泽东思想铸造“公”字的灵魂,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指引下,“过黄河”,“跨长江”的战斗口号,成为广大社员群众的行动目标,激励着大家继续革命,奋勇向前!
贫下中农的第一件大事
在碱厂堡,从早到晚,从茅屋到田间,到处都可以看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动人景象。
天刚蒙蒙亮,社员们迎着漫天飞雪,从家里向队部走来。灯光下,炕头上,大家手捧红宝书,高声朗读着、讨论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三年多以来,广大贫下中农就这样风雨无阻地坚持“天天读”,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指导天天的行动,做到学一点,用一点。他们结合三大革命的斗争实践,精读《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从一九六九年一月起,又开始通读《毛泽东选集》,现已读到《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通过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两条路线斗争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社员的毛泽东思想觉悟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斗、批、改运动。
碱厂堡大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为什么能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
对这个问题,党支部书记、大队革委会主任曹玉兰的回答是:
“我们贫下中农无限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这种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是我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动力和保证。有了这种阶级感情,毛主席的书,读起来特别认真,毛主席的话,听起来亲切入心,毛主席的指示,执行起来浑身是劲!”
碱厂堡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的阻挠破坏,广大贫下中农听不到毛主席的声音,全大队只有一本毛主席著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迎来了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但开初,有的人却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帮助下,大家带着阶级斗争中的问题,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教导,深入开展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广大贫下中农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阶级感情,大大加深了。他们说:学不学毛主席著作,这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党内一小撮走资派越是反对我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我们越是要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作我们每天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在碱厂堡,从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七八岁的儿童,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六十多岁的贫农老大娘李素琴,住在离大队四里多远的山沟里,到大队来要爬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她为了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辅导报告,冬天不顾雪大风寒,每场必到。她说: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一时一刻离不了。有了毛泽东思想,天大的困难,也能踩在脚下!
干部带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学在前,用在前,为广大贫下中农作出了榜样。第二生产队队长孙玉福,安排工作时从不让生产冲击政治。在他带领下,全队作到“天天读”不间断,大批判不断线,学习班经常办。他不但自己带头学习,还组织全家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他深有体会地说:“有了毛泽东思想,心里就有了依仗,办事就有了方向。”他把毛主席的教导变为自己的行动。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忙东忙西,全是为了集体。他的房子漏雨一年多了,也顾不得收拾一下。大年初一,社员们还在家里吃饺子,他已经领着全家为集体积肥去了。秋收时节,他怕割下的豆子放久了要受损失,带领全家,半夜起身,到七八里外的大青山去背豆子。群众赞扬他说:“我们的老队长,是人民的‘老黄牛’,一心为公的带头人。”
这个大队,层层有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辅导组织,层层举办讲用会,及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社员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争先讲用。
一天晚上,窗外寒风吼叫,室内心潮沸腾。一阵掌声接着一阵掌声,讲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三八”妇女突击队刘守琴的发言,使大家特别激动。她说:
“我是久才峪的姑娘,来到碱厂堡结婚的第二天,看到这里的妇女,一大早就出去拣粪,心里很受感动。第三天我也背筐拣粪去了。可是,刚一出村就想:新媳妇拣粪,要是给人看见,多难为情。正在这时,猛听见有人喊我,一看,是姐夫!心一急,脸上火辣辣的,不知该说什么。我想,姐夫一定会羞我一顿。那知出人意外,他却鼓励说:你做的很对,碱厂堡是个红堡子,你在红堡子里可要做个红社员啊!这时,毛主席关于‘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的教导在我耳边响起,我立刻明白了:我刚才的想法,是‘私’字作怪,是由于受了几千年来的旧思想、旧风俗的影响。我应该赶快丢掉旧思想,照毛主席教导去做。从此,我就更加自觉地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队里的各种生产活动了。”
战斗的集体“公”字的灵魂
碱厂堡大队是个战斗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人人大学毛泽东思想,大学亲人解放军,提高了政治觉悟,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贫下中农说:“有了毛泽东思想,胸中有全局,劳动有方向。别看同样是拿锄把子干活,这里面可大不一样。过去为的是‘私’,想的是多分点,多吃点;现在为的是‘公’,想的是为革命种田,为埋葬帝修反贡献力量!”
大学解放军,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开展四好运动,大大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组织革命化。现在,不论上工,还是开会、学习,动作都很迅速,很有秩序。尽管各队居住分散,号声一响,十几分钟就集合起来,过去常见的那种拖拉、散漫作风,已经很少见了。
在创四好运动中,各生产队都建立了“五红”组织,把社员群众按不同情况,分别组织起来。姑娘们组成“钢姑娘队”,小伙子组成“猛虎队”,老年和壮年组成“红到底队”,成年妇女组成“三八妇女突击队”,少年儿童组成“红孩子”队。这些组织既是学习组织,又是劳动组织,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铸造“公”字的灵魂,成为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
在“红到底”战斗队里,不少人是六七十岁的老贫农,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使他们焕发了革命的青春。六十九岁的老贫农王志家,是个五保户,队里从不给他分配工作。可是他说:“我不能当半截革命派,一定要红到底!”他一天到晚闲不住。春天,稻田放水,水闸门坏了,大家正在着急时,他把早已做好的水闸门送来了;五月大忙季节,他为了大家方便,不耽误工,用包米秸在田间搭起了活动厕所;春天还没过去,他就想到了夏锄的事情,跑到六七里外的山上砍来一堆锄把子,为夏锄备好了工具。群众称赞他是“集体事业的红管家”。他说:“是毛主席的‘老三篇’给我添了干劲,指引我为集体操心。自从学了‘老三篇’,我家多了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三口人,有他们给我领路,我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每一个“五红”组织,都是一个思想革命化的熔炉。投到这座熔炉里,就进步,就变样。下乡知识青年、工人女儿刘玉梅,原来是个娇姑娘,抱着到农村干一阵子,将来再上学的想法来到碱厂堡。在“钢姑娘”队里,姐妹们给她请来老贫农忆苦思甜,和她促膝谈心,使她认识到,在农村干一阵子,还是干一辈子,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听不听毛主席话的大问题。她决心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那里就在那里发挥作用;做革命的种子,撒到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从此,她自觉地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再教育,经常到贫下中农家听取批评意见。她以苦为乐,自觉地找苦吃。秋天,她跟老农上山背豆子,别人休息了,她还继续干。冬天,冰天雪地里,她挑起百斤重担,从农田里往外挑浮石,从河沟往地里送肥泥,肩膀压肿了,脚冻坏了,坚持不下战场。她想:多吃一分苦,和贫下中农的感情就深一层,在思想革命化的道路上就前进一步。因此,干活不讲份内份外,只要对集体有利,她就抢着去干。天不亮,帮助老饲养员挑水、喂牲口;中午休息时去掏厕所;晚间下工回来,还帮助贫农大娘搞家务。她深有体会地说:“农村真是个大学校,在这里老师最多,教材最活,收获最大。”
在这里,红孩子如同朵朵红花,个个向阳。毛主席著作的学习,长辈们讲述的苦难家史,集体生产劳动的锻炼,把学校、家庭、社会结成了三位一体的大课堂,使他们从小就在心灵深处打上了无产阶级的烙印。过去,孩子们除了上学,常常是上树掏雀,下河摸鱼。现在,连老年人都感到惊奇:是谁把队里刚砍下的柴禾给背回来的?是谁把掉在厕所里的牛犊给救上来的?是谁把在路上拣的谷穗送到了场院里?是谁一冬给队里拣了二百多车粪?一打听,都是红孩子们干的。这些过去被称为“无天王”的淘气包们,为什么变得这么快?红孩子们回答说:“这是因为毛主席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庭的革命 革命的家庭
家庭,是集体的细胞。家庭进步的快慢,直接影响着集体。文化大革命前,家庭是“私”字最容易泛滥的地方。可是今天,碱厂堡许多家庭都发生了革命,成了革命的家庭。
这里的家庭妇女,过去很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过的是“上炕一把剪子,下炕一把铲子,出门一盘碾子”的生活,不关心国家大事,说什么“出门瞅瞅山,抬头望望天,养养鸡和鸭,赛过活神仙。”文化大革命吹来了毛泽东思想的春风,使妇女们从家庭小天地里闯了出来,意气风发地投身于集体生产劳动的革命洪流中。
贫农社员吴秀琴,家里养的一只鹅被狐狸叼走了,想起来很心疼,便坐在炕沿上流泪。她的大女儿凤娥看到这种情景,就批评说:“妈,你今天为什么哭?你流的是‘私’字的眼泪呀!”妈妈很不理解这为什么是“私”字。孩子又提醒说:“你记得吗?队里死了大牛,你回来只是叨咕一下,咋没掉泪呢?自己家里被狐狸叼了一只鹅,你就心疼得哭了,还不出工,这不是私心在作怪吗!”
于是,女儿帮助妈妈学习“老三篇”,讲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使妈妈认识到:不能光顾自家的生活,要热爱集体,关心国家大事。明白了集体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比不过集体和国家的事重要。以后,她每天都让孩子教她学习毛主席著作,越学心里越亮堂。她丈夫于景山是共产党员、生产队长。过去,她总嫌丈夫当干部受累吃亏不讨好,一直拉他的后腿。现在,她明白了丈夫为贫下中农掌权,这是大事,自己拉后腿,对不起毛主席。从此,她积极鼓励丈夫为贫下中农掌好权。有一回,于景山在工作中碰了钉子,想撂挑子。吴秀琴发现这个苗头,就开家庭斗私批修会,用毛主席关于“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教导,批评丈夫不该忘本,不该有撂挑子的想法。当于景山含着眼泪回忆到自己的苦难家史时,沉痛地说:“我一定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拉一辈子革命的‘车’。”
现在,不仅于景山工作得很好,吴秀琴也当了“三八”妇女突击队的队长,又被选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积极为集体办事。
离碱厂堡五六里地的打柴沟山上,住着一家人。夜已经很深了,一家人还在进行着热烈的争论。
妹妹张桂芬站在姐姐张桂英一边说:哥哥整天只想着自家的果树、药材,而不把心放在集体的事情上,这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问题。
嫂嫂站在哥哥张殿启一边说:你哥哥种植果树和药材,还不是为的让咱家的生活过得好起来?
这场争论是怎么引起的?
文化大革命前,在大叛徒刘少奇大刮“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妖风时,贫农张殿启一家十九口人,被走资派以家里人多劳力少为借口,逼他们上山单干,“自负盈亏”。为了一家人生活,张殿启带领弟弟妹妹在房前屋后的山坡上,栽种了不少果树和药材,他自己还起早贪黑地忙着打箱子做柜,一心想实现他发家致富的“五年计划”。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少奇的代理人被打倒了,张殿启一家又回到了生产队。但是,张殿启人回到了集体,心还在小家庭里,每天早晚照旧打箱子做柜,侍弄果树。
妹妹张桂英从队里参加大批判会回来,越想越觉得哥哥做得不对,提议办家庭学习班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不理解,哥哥、嫂子不参加。张桂英首先把弟弟、妹妹组织起来,学习了毛主席有关教导,几个人更加明确认识到,哥哥受了大叛徒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走上了危险的道路,就一起帮助哥哥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张桂英请妈妈在学习班上忆苦思甜,讲了解放前父亲给地主做了几十年长工,家里吃不上,妈妈就领着哥哥张殿启去讨饭。在那苦难的日子里,大姐和大哥活活饿死了,无奈把二姐卖给了人家……。说到这里,妈妈泣不成声,全家都哭成了泪人。妈妈说:“殿启,咱可不能端起金边碗,就忘了讨饭棍啊!毛主席是咱穷人的大救星,只有听毛主席的话,跟毛主席走,我们才不会再受二遍苦,再遭二茬罪呀!”张桂英接着说:“大叛徒刘少奇的路线是吃人的路线,我们不能光想着钱,就忘了本,忘了无产阶级的政权啊!要是没有无产阶级的政权,我们还得去讨饭!”这时,张殿启想到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讨饭的悲惨情景,更加难过地哭着说:“我确实忘本了,叛徒刘少奇把我引上了邪路,这条路再不能走下去了。我以后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集体。”
打这以后,家庭学习班越办越好,从老到少,人人都把毛主席的教导牢记心间。尽管住的地方离队很远,但是全家都风雨无阻地积极参加队里的各项活动,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做出了不少贡献。四好评比中,一家十一口成年人都被评为五好社员,成为“全家红”。
吴秀琴、张殿启这两家人的变化,是碱厂堡许多家庭变化的缩影。这些家庭,通过不断地斗私批修,变成了革命的家庭。过去,枕头边上吹“私”风;现在,家里只要“私”字一冒头,就有人起来批评、抵制。过去,一家人是父母说了算;现在,不论辈份高低,年龄大小,斗私批修都是同志,都是战友,谁说的符合毛泽东思想,就照谁的办。全大队一百九十八户人家,有三十三户被评为“全家红”。
这些革命家庭的大量涌现,造成了邻帮邻,户帮户,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过去,邻居之间常常为墙头地边的事争吵不休。现在,毛主席的教导使大家团结得象一家人一样。
“过黄河”“跨长江”不断前进
碱厂堡,过去是个穷山窝。文化大革命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泛滥,集体经济受到破坏。那时,许多贫下中农痛心地说:“碱厂堡什么时候才能翻身哪!”
一九六六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了碱厂堡的大地,亲人解放军宣传队把毛泽东思想送到了各家各户。人们沸腾起来了。“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毛主席的话象红灯,照亮了人们的心;象烈火,点燃起贫下中农革命的激情。他们勇敢上阵,向大叛徒刘少奇及其代理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革命大批判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连续十二次大批判战役,向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向几千年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风俗、旧传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碱厂堡的广大社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向着“过黄河”、“跨长江”的农业增产目标前进!
一场奋发图强,改天换地的战斗打响了!
风雪迷漫中,传来阵阵歌声:
“我们是毛主席的‘钢姑娘’,
英姿飒爽意志如钢,
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
披荆斩棘向前闯。”
“钢姑娘”队的上百名姑娘,清晨三点钟就背起篓子上山,到七八里外的山林里,扒开厚厚的积雪,掏出烂树叶,背回队里沤肥。冰雪路上,她们滑倒了再爬起来;寒风劲吹中,发辫结满了冰霜,汗水湿透了衣衫。她们不叫苦,不怕累,上山下山,一天往返七八十里。第二生产队“钢姑娘”队长李淑珍,本来有病,一直干在前头。她扭了腰,冻青了脚,三次晕倒在雪地里。姐妹们劝她回去休息,她说:“宁可身上掉几斤肉,也要夺取农业大丰收!”她们就这样和社员们一起,大干了一冬,硬是靠两个肩膀,一只背篓,背回了四十多万斤树叶,为春耕大生产准备了充足的肥料。贫下中农把这些看在眼里,钦佩地说:“咱们的‘钢姑娘’真有股钢劲,顶起了革命、生产半边天!”
碱厂堡土地瘠薄,碰破地皮就是石头,全大队一千七百多亩土地,大部分是鸡不啄,狗不舐的砂石地,存不住粪水,保不住墒。要想增产粮食,唯一的出路,是改造砂石地,建设大寨田。
宏伟的目标,振奋起全体社员的革命精神。从小孩到老人,都投入了拣浮石、筛砂土,改造农田的战斗。有的老大娘带着孙子下地拣石头;有人磨破了手指头,还在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他们说:“我们拣的是石头,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再苦再累也乐意。”在砂石最多的地方,人们把大地“开肠破肚”,清除石头。一冬春,从九百多亩土地里拣出一万一千多立方石头。
“猛虎队”的青年和“红到底队”的老农,为改良土壤,还在河沟里破冰挖泥,把肥土垫到地里。老贫农李景春,两手冻裂了无数条口子,刨冰震得直淌鲜血,他抓把土面捂一捂,照样干。有时胃病发作,他就吃几口苏打粉,坚持不下火线。他以苦为乐,豪情满怀地说:“愚公能移山,我们就能叫碱厂堡改变面貌!”
丰收来自人定胜天的顽强战斗。去年八月,空前严重的虫灾,威胁着水稻的生长。在这紧急关头,广大社员撒下了抗灾灭虫的天罗地网,争分夺秒地展开了虫口夺粮大会战。三队副队长孙广斌泡在水田里打药,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农药熏得他头昏眼花,两条腿也出了水泡。可是他还风趣地说:“害虫就是帝修反,一定把它一扫光!”全队社员大干十天十夜,终于全歼害虫,保证了水稻丰收。
全大队粮食亩产由一九六六年二百六十多斤,一九六九年增长到六百多斤,取得了“过黄河”的丰收成果。
革命在前进,生产在发展。在新的一年里,广大贫下中农决心更加自觉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争取粮食亩产八百斤,夺取“跨长江”的胜利,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目标进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
第2版()
专栏:
迎来春色换人间
——记碱厂堡大队贫下中农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
全国人民乘“九大”的浩荡东风,以豪迈的战斗步伐,跨进了伟大的七十年代第一个年头!
在这新年开始的时候,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辽宁省本溪县山城子公社碱厂堡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碱厂堡大队,变化是多么大啊!
文化大革命前,解放十七年中,有十六年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贷款。文化大革命中,完全翻了个,粮食产量由一九六六年的四十多万斤,猛增到一九六九年的一百万斤,“减产堡”变成了“丰产村”。
然而,思想上的丰收要比物质上的丰收大得多。在这里,广大贫下中农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当作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人人都在用毛泽东思想铸造“公”字的灵魂,在伟大领袖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指引下,“过黄河”,“跨长江”的战斗口号,成为广大社员群众的行动目标,激励着大家继续革命,奋勇向前!
贫下中农的第一件大事
在碱厂堡,从早到晚,从茅屋到田间,到处都可以看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动人景象。
天刚蒙蒙亮,社员们迎着漫天飞雪,从家里向队部走来。灯光下,炕头上,大家手捧红宝书,高声朗读着、讨论着毛主席的光辉著作。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三年多以来,广大贫下中农就这样风雨无阻地坚持“天天读”,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指导天天的行动,做到学一点,用一点。他们结合三大革命的斗争实践,精读《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从一九六九年一月起,又开始通读《毛泽东选集》,现已读到《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通过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两条路线斗争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社员的毛泽东思想觉悟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斗、批、改运动。
碱厂堡大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为什么能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
对这个问题,党支部书记、大队革委会主任曹玉兰的回答是:
“我们贫下中农无限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这种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是我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动力和保证。有了这种阶级感情,毛主席的书,读起来特别认真,毛主席的话,听起来亲切入心,毛主席的指示,执行起来浑身是劲!”
碱厂堡大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的阻挠破坏,广大贫下中农听不到毛主席的声音,全大队只有一本毛主席著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迎来了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但开初,有的人却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在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帮助下,大家带着阶级斗争中的问题,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教导,深入开展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广大贫下中农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阶级感情,大大加深了。他们说:学不学毛主席著作,这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党内一小撮走资派越是反对我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我们越是要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作我们每天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在碱厂堡,从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七八岁的儿童,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六十多岁的贫农老大娘李素琴,住在离大队四里多远的山沟里,到大队来要爬过一座山,跨过一条河。她为了听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辅导报告,冬天不顾雪大风寒,每场必到。她说: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一时一刻离不了。有了毛泽东思想,天大的困难,也能踩在脚下!
干部带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学在前,用在前,为广大贫下中农作出了榜样。第二生产队队长孙玉福,安排工作时从不让生产冲击政治。在他带领下,全队作到“天天读”不间断,大批判不断线,学习班经常办。他不但自己带头学习,还组织全家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他深有体会地说:“有了毛泽东思想,心里就有了依仗,办事就有了方向。”他把毛主席的教导变为自己的行动。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忙东忙西,全是为了集体。他的房子漏雨一年多了,也顾不得收拾一下。大年初一,社员们还在家里吃饺子,他已经领着全家为集体积肥去了。秋收时节,他怕割下的豆子放久了要受损失,带领全家,半夜起身,到七八里外的大青山去背豆子。群众赞扬他说:“我们的老队长,是人民的‘老黄牛’,一心为公的带头人。”
这个大队,层层有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辅导组织,层层举办讲用会,及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社员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争先讲用。
一天晚上,窗外寒风吼叫,室内心潮沸腾。一阵掌声接着一阵掌声,讲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三八”妇女突击队刘守琴的发言,使大家特别激动。她说:
“我是久才峪的姑娘,来到碱厂堡结婚的第二天,看到这里的妇女,一大早就出去拣粪,心里很受感动。第三天我也背筐拣粪去了。可是,刚一出村就想:新媳妇拣粪,要是给人看见,多难为情。正在这时,猛听见有人喊我,一看,是姐夫!心一急,脸上火辣辣的,不知该说什么。我想,姐夫一定会羞我一顿。那知出人意外,他却鼓励说:你做的很对,碱厂堡是个红堡子,你在红堡子里可要做个红社员啊!这时,毛主席关于‘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的教导在我耳边响起,我立刻明白了:我刚才的想法,是‘私’字作怪,是由于受了几千年来的旧思想、旧风俗的影响。我应该赶快丢掉旧思想,照毛主席教导去做。从此,我就更加自觉地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参加队里的各种生产活动了。”
战斗的集体“公”字的灵魂
碱厂堡大队是个战斗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人人大学毛泽东思想,大学亲人解放军,提高了政治觉悟,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贫下中农说:“有了毛泽东思想,胸中有全局,劳动有方向。别看同样是拿锄把子干活,这里面可大不一样。过去为的是‘私’,想的是多分点,多吃点;现在为的是‘公’,想的是为革命种田,为埋葬帝修反贡献力量!”
大学解放军,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开展四好运动,大大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组织革命化。现在,不论上工,还是开会、学习,动作都很迅速,很有秩序。尽管各队居住分散,号声一响,十几分钟就集合起来,过去常见的那种拖拉、散漫作风,已经很少见了。
在创四好运动中,各生产队都建立了“五红”组织,把社员群众按不同情况,分别组织起来。姑娘们组成“钢姑娘队”,小伙子组成“猛虎队”,老年和壮年组成“红到底队”,成年妇女组成“三八妇女突击队”,少年儿童组成“红孩子”队。这些组织既是学习组织,又是劳动组织,群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觉地用毛泽东思想铸造“公”字的灵魂,成为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
在“红到底”战斗队里,不少人是六七十岁的老贫农,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使他们焕发了革命的青春。六十九岁的老贫农王志家,是个五保户,队里从不给他分配工作。可是他说:“我不能当半截革命派,一定要红到底!”他一天到晚闲不住。春天,稻田放水,水闸门坏了,大家正在着急时,他把早已做好的水闸门送来了;五月大忙季节,他为了大家方便,不耽误工,用包米秸在田间搭起了活动厕所;春天还没过去,他就想到了夏锄的事情,跑到六七里外的山上砍来一堆锄把子,为夏锄备好了工具。群众称赞他是“集体事业的红管家”。他说:“是毛主席的‘老三篇’给我添了干劲,指引我为集体操心。自从学了‘老三篇’,我家多了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三口人,有他们给我领路,我就有了使不完的劲。”
每一个“五红”组织,都是一个思想革命化的熔炉。投到这座熔炉里,就进步,就变样。下乡知识青年、工人女儿刘玉梅,原来是个娇姑娘,抱着到农村干一阵子,将来再上学的想法来到碱厂堡。在“钢姑娘”队里,姐妹们给她请来老贫农忆苦思甜,和她促膝谈心,使她认识到,在农村干一阵子,还是干一辈子,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是听不听毛主席话的大问题。她决心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那里就在那里发挥作用;做革命的种子,撒到那里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从此,她自觉地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再教育,经常到贫下中农家听取批评意见。她以苦为乐,自觉地找苦吃。秋天,她跟老农上山背豆子,别人休息了,她还继续干。冬天,冰天雪地里,她挑起百斤重担,从农田里往外挑浮石,从河沟往地里送肥泥,肩膀压肿了,脚冻坏了,坚持不下战场。她想:多吃一分苦,和贫下中农的感情就深一层,在思想革命化的道路上就前进一步。因此,干活不讲份内份外,只要对集体有利,她就抢着去干。天不亮,帮助老饲养员挑水、喂牲口;中午休息时去掏厕所;晚间下工回来,还帮助贫农大娘搞家务。她深有体会地说:“农村真是个大学校,在这里老师最多,教材最活,收获最大。”
在这里,红孩子如同朵朵红花,个个向阳。毛主席著作的学习,长辈们讲述的苦难家史,集体生产劳动的锻炼,把学校、家庭、社会结成了三位一体的大课堂,使他们从小就在心灵深处打上了无产阶级的烙印。过去,孩子们除了上学,常常是上树掏雀,下河摸鱼。现在,连老年人都感到惊奇:是谁把队里刚砍下的柴禾给背回来的?是谁把掉在厕所里的牛犊给救上来的?是谁把在路上拣的谷穗送到了场院里?是谁一冬给队里拣了二百多车粪?一打听,都是红孩子们干的。这些过去被称为“无天王”的淘气包们,为什么变得这么快?红孩子们回答说:“这是因为毛主席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庭的革命 革命的家庭
家庭,是集体的细胞。家庭进步的快慢,直接影响着集体。文化大革命前,家庭是“私”字最容易泛滥的地方。可是今天,碱厂堡许多家庭都发生了革命,成了革命的家庭。
这里的家庭妇女,过去很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过的是“上炕一把剪子,下炕一把铲子,出门一盘碾子”的生活,不关心国家大事,说什么“出门瞅瞅山,抬头望望天,养养鸡和鸭,赛过活神仙。”文化大革命吹来了毛泽东思想的春风,使妇女们从家庭小天地里闯了出来,意气风发地投身于集体生产劳动的革命洪流中。
贫农社员吴秀琴,家里养的一只鹅被狐狸叼走了,想起来很心疼,便坐在炕沿上流泪。她的大女儿凤娥看到这种情景,就批评说:“妈,你今天为什么哭?你流的是‘私’字的眼泪呀!”妈妈很不理解这为什么是“私”字。孩子又提醒说:“你记得吗?队里死了大牛,你回来只是叨咕一下,咋没掉泪呢?自己家里被狐狸叼了一只鹅,你就心疼得哭了,还不出工,这不是私心在作怪吗!”
于是,女儿帮助妈妈学习“老三篇”,讲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打日本鬼子的故事,使妈妈认识到:不能光顾自家的生活,要热爱集体,关心国家大事。明白了集体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比不过集体和国家的事重要。以后,她每天都让孩子教她学习毛主席著作,越学心里越亮堂。她丈夫于景山是共产党员、生产队长。过去,她总嫌丈夫当干部受累吃亏不讨好,一直拉他的后腿。现在,她明白了丈夫为贫下中农掌权,这是大事,自己拉后腿,对不起毛主席。从此,她积极鼓励丈夫为贫下中农掌好权。有一回,于景山在工作中碰了钉子,想撂挑子。吴秀琴发现这个苗头,就开家庭斗私批修会,用毛主席关于“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教导,批评丈夫不该忘本,不该有撂挑子的想法。当于景山含着眼泪回忆到自己的苦难家史时,沉痛地说:“我一定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拉一辈子革命的‘车’。”
现在,不仅于景山工作得很好,吴秀琴也当了“三八”妇女突击队的队长,又被选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积极为集体办事。
离碱厂堡五六里地的打柴沟山上,住着一家人。夜已经很深了,一家人还在进行着热烈的争论。
妹妹张桂芬站在姐姐张桂英一边说:哥哥整天只想着自家的果树、药材,而不把心放在集体的事情上,这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大问题。
嫂嫂站在哥哥张殿启一边说:你哥哥种植果树和药材,还不是为的让咱家的生活过得好起来?
这场争论是怎么引起的?
文化大革命前,在大叛徒刘少奇大刮“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妖风时,贫农张殿启一家十九口人,被走资派以家里人多劳力少为借口,逼他们上山单干,“自负盈亏”。为了一家人生活,张殿启带领弟弟妹妹在房前屋后的山坡上,栽种了不少果树和药材,他自己还起早贪黑地忙着打箱子做柜,一心想实现他发家致富的“五年计划”。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少奇的代理人被打倒了,张殿启一家又回到了生产队。但是,张殿启人回到了集体,心还在小家庭里,每天早晚照旧打箱子做柜,侍弄果树。
妹妹张桂英从队里参加大批判会回来,越想越觉得哥哥做得不对,提议办家庭学习班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不理解,哥哥、嫂子不参加。张桂英首先把弟弟、妹妹组织起来,学习了毛主席有关教导,几个人更加明确认识到,哥哥受了大叛徒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毒害,走上了危险的道路,就一起帮助哥哥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张桂英请妈妈在学习班上忆苦思甜,讲了解放前父亲给地主做了几十年长工,家里吃不上,妈妈就领着哥哥张殿启去讨饭。在那苦难的日子里,大姐和大哥活活饿死了,无奈把二姐卖给了人家……。说到这里,妈妈泣不成声,全家都哭成了泪人。妈妈说:“殿启,咱可不能端起金边碗,就忘了讨饭棍啊!毛主席是咱穷人的大救星,只有听毛主席的话,跟毛主席走,我们才不会再受二遍苦,再遭二茬罪呀!”张桂英接着说:“大叛徒刘少奇的路线是吃人的路线,我们不能光想着钱,就忘了本,忘了无产阶级的政权啊!要是没有无产阶级的政权,我们还得去讨饭!”这时,张殿启想到小时候和母亲一起讨饭的悲惨情景,更加难过地哭着说:“我确实忘本了,叛徒刘少奇把我引上了邪路,这条路再不能走下去了。我以后坚决听毛主席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集体。”
打这以后,家庭学习班越办越好,从老到少,人人都把毛主席的教导牢记心间。尽管住的地方离队很远,但是全家都风雨无阻地积极参加队里的各项活动,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做出了不少贡献。四好评比中,一家十一口成年人都被评为五好社员,成为“全家红”。
吴秀琴、张殿启这两家人的变化,是碱厂堡许多家庭变化的缩影。这些家庭,通过不断地斗私批修,变成了革命的家庭。过去,枕头边上吹“私”风;现在,家里只要“私”字一冒头,就有人起来批评、抵制。过去,一家人是父母说了算;现在,不论辈份高低,年龄大小,斗私批修都是同志,都是战友,谁说的符合毛泽东思想,就照谁的办。全大队一百九十八户人家,有三十三户被评为“全家红”。
这些革命家庭的大量涌现,造成了邻帮邻,户帮户,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过去,邻居之间常常为墙头地边的事争吵不休。现在,毛主席的教导使大家团结得象一家人一样。
“过黄河”“跨长江”不断前进
碱厂堡,过去是个穷山窝。文化大革命前,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泛滥,集体经济受到破坏。那时,许多贫下中农痛心地说:“碱厂堡什么时候才能翻身哪!”
一九六六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了碱厂堡的大地,亲人解放军宣传队把毛泽东思想送到了各家各户。人们沸腾起来了。“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毛主席的话象红灯,照亮了人们的心;象烈火,点燃起贫下中农革命的激情。他们勇敢上阵,向大叛徒刘少奇及其代理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革命大批判的洪流,一浪高过一浪。连续十二次大批判战役,向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向几千年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风俗、旧传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在毛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碱厂堡的广大社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向着“过黄河”、“跨长江”的农业增产目标前进!
一场奋发图强,改天换地的战斗打响了!
风雪迷漫中,传来阵阵歌声:
“我们是毛主席的‘钢姑娘’,
英姿飒爽意志如钢,
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
披荆斩棘向前闯。”
“钢姑娘”队的上百名姑娘,清晨三点钟就背起篓子上山,到七八里外的山林里,扒开厚厚的积雪,掏出烂树叶,背回队里沤肥。冰雪路上,她们滑倒了再爬起来;寒风劲吹中,发辫结满了冰霜,汗水湿透了衣衫。她们不叫苦,不怕累,上山下山,一天往返七八十里。第二生产队“钢姑娘”队长李淑珍,本来有病,一直干在前头。她扭了腰,冻青了脚,三次晕倒在雪地里。姐妹们劝她回去休息,她说:“宁可身上掉几斤肉,也要夺取农业大丰收!”她们就这样和社员们一起,大干了一冬,硬是靠两个肩膀,一只背篓,背回了四十多万斤树叶,为春耕大生产准备了充足的肥料。贫下中农把这些看在眼里,钦佩地说:“咱们的‘钢姑娘’真有股钢劲,顶起了革命、生产半边天!”
碱厂堡土地瘠薄,碰破地皮就是石头,全大队一千七百多亩土地,大部分是鸡不啄,狗不舐的砂石地,存不住粪水,保不住墒。要想增产粮食,唯一的出路,是改造砂石地,建设大寨田。
宏伟的目标,振奋起全体社员的革命精神。从小孩到老人,都投入了拣浮石、筛砂土,改造农田的战斗。有的老大娘带着孙子下地拣石头;有人磨破了手指头,还在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他们说:“我们拣的是石头,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再苦再累也乐意。”在砂石最多的地方,人们把大地“开肠破肚”,清除石头。一冬春,从九百多亩土地里拣出一万一千多立方石头。
“猛虎队”的青年和“红到底队”的老农,为改良土壤,还在河沟里破冰挖泥,把肥土垫到地里。老贫农李景春,两手冻裂了无数条口子,刨冰震得直淌鲜血,他抓把土面捂一捂,照样干。有时胃病发作,他就吃几口苏打粉,坚持不下火线。他以苦为乐,豪情满怀地说:“愚公能移山,我们就能叫碱厂堡改变面貌!”
丰收来自人定胜天的顽强战斗。去年八月,空前严重的虫灾,威胁着水稻的生长。在这紧急关头,广大社员撒下了抗灾灭虫的天罗地网,争分夺秒地展开了虫口夺粮大会战。三队副队长孙广斌泡在水田里打药,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农药熏得他头昏眼花,两条腿也出了水泡。可是他还风趣地说:“害虫就是帝修反,一定把它一扫光!”全队社员大干十天十夜,终于全歼害虫,保证了水稻丰收。
全大队粮食亩产由一九六六年二百六十多斤,一九六九年增长到六百多斤,取得了“过黄河”的丰收成果。
革命在前进,生产在发展。在新的一年里,广大贫下中农决心更加自觉地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争取粮食亩产八百斤,夺取“跨长江”的胜利,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目标进军!
本报通讯员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