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叙利亚全国学生联合会在十一月份出版的《革命的一代》月刊发表一篇文章,标题是《毛泽东: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月刊上登载一张毛主席和林彪副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投票的照片和我国人民群众庆祝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张照片。文章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年来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
    文章说,“经过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长期斗争之后,一个新中国建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那时以后就在许多战线上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和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国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决心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
    文章说:“毛主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毛主席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文章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强有力的动力。在中国,过去几年内农业生产每年都有所增加,在工业生产、科学和技术方面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广大劳动人民在革命和生产中的首创精神达到空前高度。许多矿山、工厂和企业的生产纪录是历史上最高的水平。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这使我们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社会所创造出来的最好图景。”文章说:“‘抓革命,促生产’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是一个基本的政策,并且是从实践中制订出来的。因为它正确地说清楚了革命和生产、思想和物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毛主席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
    文章最后说,“我们还应大略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同其它国家关系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它对各国人民事业的立场。林彪副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当前世界的总趋势,还是毛主席说的那两句话:“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一方面,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蓬勃高涨。越南南方、老挝、泰国、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勒斯坦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武装斗争日益壮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日益为广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所掌握。’”
    【德新社香港十七日电】消息灵通的美国人士今天在这里说,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将同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同中国共产党人恢复直接会谈。
    美国外交官们还表示,在美国和中国驻华沙外交使团领导人的上次会晤中曾讨论过将来两国谈判的地点。
    香港的美国外交官们说,尼克松政府希望能尽快同中国恢复直接对话,即使这种会谈在将来所取得的结果同过去一样少。
    但是,据认为,如果华盛顿和北京在国民党中国(台湾)的问题上仍旧不愿意作出让步的话,两国的关系是非常不可能得到改善的。
    北京就在过去几周里还曾经十分清楚地表示过,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备放弃它的“一个中国”的政策。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十日刊登了三好修写的文章,题目是《七十年代的展望——台湾的虚构和现实》。摘要如下:
    台湾问题,由于台湾在法律上的归属问题同北京、台北、华盛顿之间的强权政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难解开的局面。
    预料在七十年代可能出现的新因素是:(1)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2)围绕着台湾的军事形势的变化;(3)在联合国大会上关于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投票趋势以及这个问题发生质的变化等。
    现在,美国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的政策态度和国内舆论,出现了变化的动向,即准备承认正在有效地统治着八亿人民的北京政权的存在的现实。但是,在今后十年内,强有力的束缚因素还将起作用。就是说,美国既不可能放弃防卫台湾的义务,也不可能同意从联合国赶走台湾。因此,美国新政策的方向,大概不会超越“两个中国”的方针。
    【本刊讯】英《外事报道》十一日刊登一则报道,题为《苏联人谋求西方技术知识》,报道摘要如下:
    八日在杜塞尔多夫宣布,苏联国营工业原料进口公司同麦尼斯曼出口公司签订了一亿四千万英镑定货合同。苏联人定购了一百二十万吨钢管,以便铺设一条管道,它将把西德的天然气运送到苏联,这条管道的铺设情况将是在一九七二年开始输送五亿立方米,而在一九七九年输送三十亿立方米。
    这一情况可能意味深长地说明了使苏联对西方采取目前的策略的某些因素。苏联为谋求召开“欧洲安全会议”而开展的运动的主要动机几乎肯定是政治性的,即切望使东德获得承认,并且希望破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创造促使美军撤走的条件。但是,同时,经济因素无疑地在克里姆林宫的长远战略方面正起很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结论为十一月十三日《真理报》的暗示所证实,它谈到在下列方面同西欧加强技术合作可能获得好处:(一)铺设跨洲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二)建立共同的输电网,(三)共同采取措施防止水的污染和防治癌症,(四)进行和平用途的核研究。
    这一切是否说明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微妙而意义重大的变化?某些观察家认为情况是如此。为了证实他们的论点,他们列举下列因素:一、“西伯利亚负担”。
    苏联经济困难的根源是存在对华作战的威胁。人们争论说,这一因素现在已超越了苏联政策的其他一切因素。
    有理由认为,为了对付中国的威胁而进行的战备现在对苏联的资源产生了这么大的压力,以致于两个基本目标——改善生活水平以及扩大和改善农业生产——的实现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西伯利亚部署几十个师就必须提供巨额资金在偏僻的几乎无人居住的地区修建地面设施
    ——公路、通讯网等等。苏联经济学家和官员们现在谈论“西伯利亚负担”,这是很有道理的。
    目前究竟在西伯利亚做些什么事情,西方观察家只能猜测而已。有重要意义的是,一九六八年夏天采取了一些行动,以取得日本的投资来开发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但是谈判逐渐消声匿迹了。显然双方都不愿在可能发生战争的阴影下去讨论“开发问题”。
    同时,或许也有重要意义的是,俄国人已开展了一个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消除浪费现象的运动。
    大体上清楚的是,由于同美国进行空间竞赛和军备竞赛已很紧张,俄国统治者认为“西伯利亚这个担子”几乎是无法承担的经济负担。
    二、拙劣的技术和组织。
    俄国领导人还感到不安的是,纵令过去三十年他的国家取得了发展,它在许多重要领域技术仍不如西方先进:例如在对空间计划有重要作用的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在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整个领域;在精密仪器方面;在电子光学方面以及在整个现代化学工业方面。
    此外,还必须指出,俄国人对经互会的弱点感到不安。《外事报道》在上周的一期和前几期中曾提请人们注意这一点。经互会总是受到种种政治因素的阻碍而不能顺利地工作。
    在商品生产方面,俄国人试图实行的严密的一体化尚未获得成果。例如,经互会内的各种规定阻碍了各成员国制造自动化机器。
    同样不能令人满意的是,虽然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能够生产一些高标准的工业品和机器,精密设备仍然缺乏。
    三、俄国在一九六九年的生产。
    苏联今年的经济情况并不像莫斯科官方声明可能暗示的那样令人满意。
    头十个月的工业生产是根据计划进行的,但是这个计划比前几年规模小。许多重要的商品和产品比起一九六八年同期产品来只有零星的增加:如,钢、工作母机、钢铁工业用的轧钢机、拖拉机和汽车(新的菲亚特汽车工厂,每年该生产五十万辆汽车,很少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某些方面,产量低于一九六八年:譬如,石油工业设备、纺织机、联合收割机和水泥,水泥产量之低不亚于前面三种。在西伯利亚的石油钻探也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进行。俄国希望到一九八○年他们的石油供应量的大约百分之三十将来自西伯利亚,但是是否会达到这个指标,非常令人怀疑。
    四、与西方的经济联系。
    在某些有资格的观察家看来这一切形成了一个赤裸裸的经济现实,这个现实是克里姆林宫不愿意正视的,那就是:俄国需要与西方有更多的贸易和更密切的经济联系。几乎肯定的是,这是构成俄国人孜孜不倦地施加压力来召开“欧洲安全会议”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他们采取非常试探性的谋求同波恩和解的头几个步骤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其基本动机是政治性的。
    但是即使东西方关系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逐渐改善,俄国人仍然会有偿付的基本问题。他们能向西方出售什么货物?俄国主要的出口仍然是原料或半成品,而且其范围是很有限的。
    有迹象表明,经济上的必要性迫使俄国人往这个方向走,尽管他不愿意往这个方向走。俄国人仍然需要西方的技术支持,需要迅速地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