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七日就越南军民新春大捷发表题为《潮流开始变了》的社论,摘要如下:
    “南越当前的混战状态,将怎样收拾,这主要地取决于三方面,即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和西贡政府军,以及越南的人民大众的力量对比。
    “人们可以设想的战局,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即美国和西贡政府军能否把解放阵线占据的地点全部夺回来,并且(把战线)恢复到一月三十日解放阵线发动进攻以前的状态;或者收复其中的一部分地区,剩余的部分仍置于解放阵线控制之下;抑或夺回上述地区的(企图),完全归于失败。决定这个战局前途的,就是上述三者的力量对比。
    “所谓力量对比,是指战力的综合对比,而未必就是仅仅指军事力量的优劣而言。特别是一月三十日以后,由于战争转移到人口密集的城市,因此,民众所持的比重,就飞跃地增大了。解放阵线在占领城市的同时,在城市里组织了第三势力的群众组织,看来是要通过这个组织,从政治上收拾战局。这样一来,居民的(人心)向背,就将起很大的作用。越南的人民大众将怎样行动,这一点,而唯有这一点,是在上述决定战局的三要素中最有决定性的要素。
    “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越南战争,那么,使人感到,笼罩着战争的潮流似乎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说,民众的心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
    “解放阵线只用六万人左右的兵力攻击三十五个城市,而且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其中的一部分,这件事情本身难道不正好说明了民众是怎样地协助(解放阵线)吗?
    “超过一百一十万人的美军、西贡政府军和参战军,它们拥有在质和量方面都占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但是,当人们想到,在这种情况下,(解放阵线)打出了那样的水平,可以想象这是由于有了一般民众的支持,甚至还有相当多的西贡政府中的官员、军队、警察的积极和消极的同情。如果没有这些,解放阵线方面的战果是不可想象的。
    “在城市中孤立的解放阵线,在一个多星期内,保住了占领地点,而且还继续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进攻,这也表明他们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游击战,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连一天也打不下去。解放阵线迄今为止进行的长期斗争,其背后,有着民众的无可估量的协力,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大规模的、有组织的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它看作是民心的变化、是有可能左右战争进程的重大迹象,从而予以注目。
    “我们……深深感到民族的独立是如何的宝贵。同时感到大势一定,或者刚要决定大势时,人民群众就会立刻感受它,并迅速予以适应。为了这一点,他们将摆脱以往的一切关系,而勇敢地去适应新的潮流。对于弱小的民族说来,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别的道路呢?这是一千几百年来,不断地受到外国势力侵略的民族,为了生存而学到手的本能的智慧。”
美报载文哀叹:最近从亚洲传来的消息都是够清楚的,使华盛顿没法感到舒服。很简单,泥坑更大更深了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六日刊登哈希的一篇文章,题为《泥坑更深了》,摘要如下:
    最近那些从亚洲传来的有关亚洲的消息(朝鲜和越南)都是够清楚的,使华盛顿没法感到舒服。很简单,“泥坑”的深度超过任何高级官员过去愿意承认的程度。“泥坑”两字是前副国务卿鲍尔在描写美国卷入越南一事时爱用的字眼。
    甚至鲍尔在他最悲观的时候也没有预料到像现在这种局面。
    如果华盛顿想用军事手段去最后解决这两个新挑战,那么,当然就不得不增加兵力和预算。因此,约翰逊总统就陷入了目前的僵局。
    根据约翰逊的现行政策来推论,把驻亚洲的美军兵力增加一倍,用这个办法来回答越共最近的攻势,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但是,没法打保票说一百万美军在越南能比现在的五十万人干得好些。看来,最近从越南传来的消息已证明越共和北越不愁兵力不足。
    这场全面攻势可能像华盛顿的乐天派爱说的那样,是已经孱弱无能的敌人的“孤注一掷”。说这种话的人是少数,也有少数人当真这样相信。但是,在五角大楼,许多高级军官都说他们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五十万人能把事情干成。
    当然,但愿这是“孤注一掷”,然后北越就会在约翰逊能够“体面地”接受的条件下走到外交谈判桌旁来。但是,最近越共和北越的军事行动有一个更讲得通的解释。那就是,随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加强,他们也在加强兵力和武装,而且已经达到了使驻越美军不由自主地处在近似“沿海孤立据点”的不愉快环境的地步。当越共包围西贡美国大使馆的消息猛然传到白宫时,那个泥坑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更深了。敌人并不是按照约翰逊先生写的剧本在演出。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五日刊登哈希从华盛顿发出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华盛顿对越南战争的设想中现在已加进了一些新东西。约翰逊总统正在听一些比较有名气的不同意他的战争政策的人发表意见。
    如果现在就得出结论说这种会见已经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总统的思想,那未免太早。
    在这一类对白宫的访问中,大家已经知道的第一件是前副国务卿鲍尔。鲍尔一向反对美国直接卷入越战,最近还主张美国设法找一个出路,以免陷得更深。
    第二件事是二月一日邀请李奇微将军吃午饭。李奇微前不久出版了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书,书的结尾对越南战争明确提出了不同意见。
    在书的最后一页,李奇微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美国所宣布的它在东南亚的目的是否“当真同我们的国家利益相符”。他说,官方提出的理由“五花八门,不扎实,不精确”。他说这些理由“不对头”。他最后说:“我们现在应该问问自己,在这场结局还不知道的战争中,我们是不是由于过分消耗自己的力量——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而损害我们的实力,以至于当我们需要在世界上其他更重要的地区应付新的挑战时就会发现自己已过分孱弱。因为,肯定会有一些对我们真正的国家利益有更密切的关系的威胁。”显然,约翰逊并未立即接受李奇微的论点的全部含义。就在当天,他对敌人在南越的攻势的反应是表示誓不让步。
    据说,对李奇微的邀请,是在关于越共发动了越战开始以来最大的一次攻势而且这种攻势方兴未艾的第一批消息传来以后发出的。
    总统显然被敌人攻势的实际力量和规模吓了一跳。他去征求那个十七年前曾在朝鲜收拾残局的人的意见是很自然的事。
    【本刊讯】美《华盛顿邮报》三日报道:
    越共在本周渗入到西贡市中心的美国大使馆,其所以搞成,部分原因是南越人民痛恨美国。
    美国官员还没有认识到我们被按理说我们要拯救的人民怨恨是多么地深。
    南越人不仅炸了美国的机关和军人俱乐部(越共完全没有参与这次爆炸),而且他们还帮助越共敢死队潜入西贡市中心。已经发现显然是来自普通的越南人而不是越共的炸弹。
    这种反美情绪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经常地唠唠叨叨说这是不增派美军的原因。他争论说,军队数目越大,给南越的经济造成的紧张越大,对美国怨恨的情绪也越大。美军独占出租汽车、饭馆、最漂亮的姑娘。他们把一些城市的经济搞得一塌糊涂,把一些农村炸得个落花流水。无论在城市、乡村,他们都被人憎厌,常常被人痛恨。
    今天如果要举行公民投票,来决定美国是否应该呆在这个按理说是去拯救的国家,很可能是大多数都将投票要“美国佬滚回去”。
    这是前副国务卿鲍尔提出的撤出南越的建议的合乎逻辑的理由。这是使人感到意外的。我们简直只能遵照南越人民的要求走开。
    【本刊讯】香港反动报纸七日评南越战局。
    《香港时报》说:
    “溪山的形势有几分与奠边府类似,二者同样是反共军孤悬在西北一隅的基地,一个在乱山环绕中的盆地。盟军在该据点的扼守,对于共军的牵制有极大作用,倘若不幸有失,共军即可从寮境和停火线西端长驱进入南越北部各省,威胁美军最重要的基地岘港。共军从去年已对溪山进行包围。美军原有四千陆战队扼守溪山基地与机场,四周有几处高处,如八八一南北两山、八六一山、一零一五山等,拱卫着溪山的安全。
    但那一地带的整个形势却有利于共军,彼等从停火线,西南双方的寮境,三面结集,对溪山取包围形势。而溪山守军则只有从空中取得与后方的联络。万一各山地不守,空中攻势又未能击破共军的合围,则溪山很可能走上奠边府的不幸命运。”
    《华侨日报》说:
    “我们重视的,是美军防守溪山这个据点仅七千人,越共以四万人进攻七千美军防守的据点,在战略上,是‘以大吃小’的打法。此种’以大吃小’的打法,在中国大陆战争的‘淮海战役’,‘鲁南战役’中共军是历次使用这种战略的。他们的目的,在于吃掉对方的精锐,占夺重要的据点。今天越共在溪山战役中所使用的战略,显然是师承中共军事历史的,美军不可不提高警惕。”
    《星岛日报》说:
    “全世界人士也正以异常关心的眼光投集于溪山一战,这在越南战局上具有转捩点的大战,虽然胜负之数尚难一时制定,但其关系整个东南亚及世界未来的前途,却有非常的意义。”
    【本刊讯】香港《明报》八日评论说:“越共指挥部的战略目的,似乎是要将守在溪山的美国部队全部歼灭或俘虏,造成一个奠边府式的大捷。”“美国的对策,最可能的是仁川登陆式的反攻。不一定真的是敌后登陆,而是由溪山守军牵制住越共的大部队,再另派大部队包围越共的大部队,那是小圈圈之外有个中圈圈,中圈圈之外更有个大圈圈。”
    【美联社华盛顿八日电】(记者:海托华)据报道,约翰逊总统已取消了对轰炸北越河内和海防军事目标的限制。这个限制是在最近美国进行和平试探活动期间实施的。
    【路透社华盛顿七日电】约翰逊总统今天主持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包括他的高级军事和外交顾问。
    据信这次会议考虑了越南局势和“普韦布洛号”问题。
    【美联社东京八日电】日本外务省八日说,越共已证明他们能够打入并且保持关键性阵地,这一事实对南越人民发生了“相当大的心理上的影响”。
    发言人新关钦哉说,日本驻西贡大使馆和其他方面的估计表明,共产党人一周来的攻势的政治影响和心理影响大于军事影响。
合众国际社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