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耕地“进出平衡”整改乱象,讲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现实版的黑色幽默。
现如今,武盛村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挖塘被填,种田被淹,左右为难。
武盛村位于莆田市东部沿海,全村陆域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7600人。2022年成为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后,该村的干部群众积极性都特别高。2022年春节期间,村两委召开了外出乡贤茶话会,募集了326万元公益基金。村里用这笔钱,再加上政府项目支持,开塘明渠,挖了大小12个池塘,恢复水域总面积45亩,池塘连通总长3860米,修复了水系,解决了周边1660亩农田灌溉问题。
这本是天大的好事,农业水利部门看了之后,一个劲表扬村里干得不错。但2022年底的时候,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就传话过来,这十几口塘有问题,是基本农田。村里还很淡定,觉得不对呀,每一口塘在挖之前都详细调查过,老生产队长都一一指认,当年这些地方都是水塘。
在人民公社时期,这些水塘可是农业灌溉的保障啊。并且,现在恢复水系,开塘明渠,怎么着都是利益农桑,功德无量的好事啊。
但卫星图斑不答应。2023年开年,上级部门的确切消息就来了,说根据“三调”图斑,这些水塘原来都是耕地,必须整改恢复。村干部觉得很是蹊跷,“三调”图斑到底长成什么样?但看不到。只知道,这些水塘被圈起来了,不仅是耕地,还是基本农田!
通过村干部的仔细比对,这个图斑把农民填水塘“开荒”的地变成了基本农田。最近十多年时间,因为大量人口外出,一些土地就荒废了,留守农村的老人出于“占地”的心理,就在水沟池塘里乱开荒,随便种上了花生地瓜之类的旱作物,这些地方在二调时可能还是水塘,但三调时就成了耕地。而那些被建筑垃圾等填了的,种了香蕉,有遮挡物的地方,则成了“林地”。总归,在卫星图斑看来,这些地方不是耕地,就是林地,绝对不是池塘。
村干部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确定,三分之一的水塘得整改。没办法,刚刚过完年,村里在枯水期的时候,把仅有的一点水放了,变成了耕地的样子,让它自然长草。今年二月份,上级下来一看,不对,整改不到位。按照要求,村里花了几千块钱,把水塘里面的土地耕作成一厢一厢的样子,装模作样做了田埂,然后撒上玉米种子,这样总算过关了。
可是,最近当地又在下大雨,池塘自然而然会蓄水,很多玉米都被淹了。得亏,村干部在撒玉米种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打算去管理的,更不会想着去收成,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骗”过卫星,让验收通过。
塘是必须存在的,但又要应对卫星遥感。在专业人士的指点下,当地学会了一些障眼法。比如,挖塘的时候,尽量挖成大斜坡,在坡上种点荷花和水草之类的,这样,卫星遥感一来,水一放,就成了“绿色”的耕地。
不过,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法解决。
武盛村的干部群众都觉得“图斑”真神秘,卫星遥感真牛。据说,全村有百分之七十的耕地是基本农田,但村干部和群众都不知道。于是乎,一搞乡村振兴,到处都是红线。比如,村里的机耕道有一米多,本来可以硬化一下做步道,但因为是基本农田,就不能搞。甚至于,基本农田都到别人院子里面去了,群众都哭笑不得,但又不能怎么着,实在是没办法。
群众都调侃,自然资源管理真厉害,天上飞来飞去的,就自然资源和环保部门的最多,都能比拼公安和应急部门了。卫星遥感一用,法力无边,可把基层给吓住了。
卫星图斑成了金科玉律,自上而下搞官僚主义,自下而上就搞形式主义,一点实事求是精神都讲不了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