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游记

特稿:欧阳修陵园游记(组图)

字号+作者:温新建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1970-01-01 08:0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欧阳文忠公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 这里现在成了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还是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旅游景区 '...

欧阳文忠公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

这里现在成了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还是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旅游景区

前方苍松翠竹掩映着“欧阳文忠公祠”

陵园内“醉翁亭”。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太守时,自号“醉翁”,并写出了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得名,后人为纪念之在此重建

    中红网河南郑州2013年9月15日电(温新建)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辛店镇欧阳寺村,陵园约有20亩,欧阳寺村欧阳姓后人约200多人,陵园西依岗阜,东临谷溪,过去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成为清代新郑八大景之一“欧坟烟雨”。

    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特别是他的文学成就震惊文坛,被誉为北宋古文运运的领袖,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祖籍江西省永丰县,出生在四川绵阳,宋熙宁五年(1072年)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私邸,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追封兖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赐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今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欧阳修葬此后,陆续有欧阳修的祖母李氏、继配夫人薛氏以及四个儿子和两个孙子葬在这里,欧阳修墓园实际是欧阳修的家族墓地。欧阳修墓前有欧阳修祠堂,是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兴建的。

    欧阳修陵园在1958年“大跃进”和“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古柏被砍伐一空,碑碣流失,垣墙倒塌。现仅存大殿,入门和东西厢房。1988年文物部门开始着手修复。现已建成欧阳文忠公陵园。供人瞻仰。

    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六月,欧阳修被恩准退休,他得以回到颍州。给自己更号“六一居士”,取自“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再加欧阳修自己为一老翁,共六一。

    欧阳修的政治生涯几次起伏,他的人生贯穿着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以其正直的道德操守、独树一帜的文学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根据史书记载,欧阳修有胆有识,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忧国忧民,矢志改革,胸怀宽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包拯等都曾得到他的支持。

    欧阳修为何葬在新郑?

    一说:按照宋代的规定,大臣去世只能在距离京城开封500里以内的地方安葬,欧阳修晚年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最终他被赐葬于距京城开封200余里的河南新郑县旌贤乡(今新郑市辛店乡欧阳寺村)。

    二说:欧阳修在开封做官时,看到开封西南角冒出三股烟,就一直撵到新郑刘村(欧阳寺村原名),看见村西北高坡处白茫茫、雾腾腾,云烟缭绕。村里人告诉他:“那是仙气,只要有了烟雾,出不了两天,必然有雨。”夜里,欧阳修在此地留宿,只听得冷风呼呼作响,雨随后便淅沥下了起来。

    第二天,雨过天晴,欧阳修细看村子周围的情形,只见刘村侧依青山,前有小溪,又想着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出生在刘村附近、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开始有想法了,临终前,欧阳修特意嘱咐孩子们将他安葬在新郑刘村。

    宋代的重风水与厚葬之风,使得欧阳修的儿子们营构墓园和异地迁葬,都需要一定时间,欧阳修去世后三年,陵墓被迁到距阜阳255公里的新郑。

陵园内“丰乐亭”。相传 欧阳修在丰山,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筑丰乐亭,并著有《丰乐亭记》,后人为纪念之在此重建。

陵园内“画荻教子”雕塑。 传欧阳修4岁丧父,家境贫困,母郑氏以荻画地,教他识字、念书,欧阳修从此勤学苦读,学有所成,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后世学子的楷模。其母郑氏也成为历史上“四大贤母”之一,与孟子、岳飞、陶侃的母亲齐名。

陵园内“欧坟古柏”。古时这里是欧阳修家族墓群,曾经墓冢累累,香火旺盛,碑碣林立,古柏参天,雨后初晴,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有“欧坟烟雨”的美称,“欧坟烟雨”成为清代新郑八大景之一,每年十月初十,举行“欧坟烟雨庙会”。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古柏尽毁,碑碣流失,寺院颓败,如今只剩一颗不是很粗的古柏,古称之

欧阳修生平事迹展

欧阳修的代表作《朋党论》。欧阳修宦海多年,几经沉浮,他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政敌们以“朋党”来攻击,作为反驳,《朋党论》也由此诞生,他所阐述的“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的观念也从此流传千古

醉翁亭记碑刻

|<< << < 1 2 > >> >>|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