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游记

记者手记:邂逅井冈山第一代垦荒者

字号+作者: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赵颖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22-06-29 15:33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老人们在湖心岛上打门球   方圆几公里内数十处的红军遗迹,饭店里的红军菜,商店里的红军果,照相馆里的红军服……身在井冈山,无时无刻不在感'...

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老人们在湖心岛上打门球
l8w品论天涯网

  方圆几公里内数十处的红军遗迹,饭店里的红军菜,商店里的红军果,照相馆里的红军服……身在井冈山,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红区的火热。l8w品论天涯网

  看着大车小车在宽阔笔直的林荫道上鱼贯穿行,街道两边林立的店铺,纪念馆里年轻的面孔,我已经不奢望能找到一个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见证人了。而眼前的景象,更让我不禁质疑,解放之初,这座只有十几户人家、不到一百号人的山,是怎么发展起来?l8w品论天涯网

  阳光下,一群老人在人工湖的小岛上打门球,欢声笑语不断,一副悠闲惬意、老有所乐的祥和图景。我被感染了,在人群中随机采访了两位,巧的是,他们是井冈山第一代垦荒人。l8w品论天涯网

  “我们背着行李铺盖,从遂宁一路走上井冈山,连走了4天4夜,途中每经一地,老百姓们都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就像当年迎接红军一样。”彭振祥老人的回忆把我带回了五十年前。1957年,500多名干部下放井冈山,加入了国营江西井冈山综合垦殖场,搞生产建设。现年76岁的彭老是第一批垦荒者,井冈山留给彭老的第一印象是:没有路,没有人烟,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垦荒的日子非常苦,但想想红军二万五,彭老心里就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在这里,他和一位上海知青结了婚,两人自从上山垦荒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指了指旁边的人群对我说:“这里面有不少是当时井冈山的建设者。”l8w品论天涯网

  68岁的邓路生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一开始,我请他介绍一下井冈山的发展变化,他有些羞涩:“我讲得不好。”而一谈起国营江西井冈山综合垦殖场,他的话闸子就打开了。他也是那个团队的一员:“当时井冈山没有路,我们垦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路,整天泡在工地上,带着干萝卜炒辣椒当菜吃,就这样,到1958年,这里就通上了公路。”l8w品论天涯网

  修路、建电厂、建劳动大学、办夜校、种香菇、造木耳……勤劳的垦荒者用双手垒出了一个“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井冈山。l8w品论天涯网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乘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井冈山老百姓的生活又有了质的突破。井冈山市中心所在的茨坪,不少人开起了农家乐饭馆,开起了土特产超市,生意挺火爆的。我在超市里走了一圈,一瓶矿泉水一块钱,特产价钱也很合理,并未因在景区而提价。“天街以前是个破旧的小街道,旁边是两排平房,挨着稻田。现在的天街,有千家铺,有万盏灯,简直是个小天堂。”听着邓老的介绍,我笑了,路人也笑了。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彭振祥老人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l8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