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距今只有三四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遗迹纳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这在中国的文物普查史上尚属首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大同普查二队二组组长张海雁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去年10月,他带领普查队员在米庄村发现了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忠”字牌坊,“这类文物,承载着文革记忆。看到它,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历史。”
米庄村,位居平川,毗邻厂矿,行政归属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日前,记者前往米庄村,对这座有着鲜明文革标志和特点的“忠”字牌坊进行了探访。”
牌坊所在处曾是“五道庙”
“忠”字牌坊位于米庄村旧村正中央,当地人称“主席台”。沿泉落路进入米庄村新村一问便知,“从进村的水泥路一直往北,有3堵砖砌照壁组成的八字形牌坊便是。”
找到“主席台”,记者观察发现,这3堵照壁中间的一堵面南背北,高约七八米,旁边两堵比中间的约矮三分之一,呈八字形侧立,非常对称。3堵照壁均由青砖和白灰泥砌成,顶上盖有屋脊,拱斗飞檐,与该村同期其它建筑相比,颇显气势。照壁下部,有用水泥雕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字样,东西两侧的照壁下则分别刻有“团结紧张”和“严肃活泼”,两侧的坊基上还各雕有一个大大的“忠”字。
得知记者采访,村民们叫来了当年领工修建该牌坊的村民陈祥。据其介绍,这座牌坊始建于1966年,“那个年代,人们对领袖很崇拜,各地纷纷破四旧,建‘忠’字牌坊。这座牌坊所在的位置是村子以前的‘五道庙’。”
泥瓦匠边盖边琢磨
1966年春天,陈祥奉大队党支部书记之命,领了四五名本村工匠拆掉五道庙后,开始修建“忠”字牌坊。
“那时,修牌坊是政治任务,不光村委会重视,村民们也支持。牌坊后边是一户人家的地窖,听说要建‘忠’字牌坊,那户人家马上就把地窖给填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祥还在感叹村民们的激情。
至于牌坊的设计,陈祥说,“是一个叫乔逢九的泥瓦匠边盖边琢磨出来的。正面照壁下的五个拱形门洞,就是乔师傅参照当时报纸上天安门城楼的样子设计制作的。可惜乔师傅已经去世了。”顺着陈祥所指之处,记者果见正面照壁下有用砖砌成的门洞图样,“上边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扶栏杆的半身像。”
村民常在此跳“忠字舞”
随后,记者找到了当年在米庄村负责宣传工作的孟启。今年六十出头的他,见证了照壁上毛主席画像及牌坊制作的全过程。
毛主席像位于牌坊中间照壁正中,基本上是一个两米见方的正方形。两边照壁 上 的 大“忠”字,则比毛主席像略小一些。“当时,离米庄村不远有个甘河村,甘河小学有位老师叫侯占福,能写会画。米庄村村委会主任就专门请侯老师在照壁上绘画。”孟启说,照壁建好后,先在准备画像的地方抹了一层厚厚的白灰泥,然后找了当时常见的那张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一手扶栏杆一手向群众挥手致意的画像,按比例放大、打格后,再用碳铅打底,最后用水彩上色,现在画像的颜色基本都脱落了。”
最后,村民们又在照壁和牌坊上安了电灯,插上红旗。“那时,‘忠’字牌坊是全村最漂亮的建筑。每天早晨和晚上,都有许多人在此跳‘忠字舞’。这里也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来源:山西晚报 记者 刘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