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1949年的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Farewell Leighton Stuart》),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进步,我觉得很多事我们需要重新看待,司徒雷登亦须平反,公平公正的对待一个外国友人是我们中国人应有的态度和大气。
之所以起《再见,司徒雷登》这个名称,有两层涵义:一是和1949年的那篇文章相辉映,二则是取“再见”之意——我们会再相见的,即现实的一个写照。
副歌Ⅰ:司徒雷登介绍——此部分资料摘自百度
名片
中文名: 司徒雷登
外文名: John Leighton Stuart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中国杭州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62年9月19日
职业: 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
毕业院校: 汉普登悉尼学院
信仰: 基督教
代表作品: 《司徒雷登日记》,《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等
活动年表
1876年6月24日生于杭州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管杭州基督教天水堂,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
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
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从事传教,并钻研汉语。
1906年,司徒雷登的独生子杰克也在杭州出生。
1908年应南京金陵神学院聘请,司徒雷登携妻儿离杭赴任,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
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
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
民国8年即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绍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