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要向何处去?
心怀敬畏,回望历史。一百年前,风雨飘摇的华夏民族,一个政党在“裂缝”中诞生、裂变、燎原。
拜谒昨天,追忆红魂。置身于甘肃庆阳南梁荔园堡,昔日光秃秃的山梁在英雄们孕养下,已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1930年9月,刘志丹在这里组建起一支100余人的南梁游击队,揭开陕甘边区武装斗争的序幕。
刘志丹25岁领导渭华起义,是我党在北方地区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随后他冒着生命危险,辗转陕北、甘肃、宁夏,开展兵运。1932年12月,刘志丹将所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正式建立红二十六军,这是陕甘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进程。
此时,耳畔不禁响起了当地老百姓还在传唱的歌谣:“千里雷声万里闪,上来些红军闹共产。共了安边共横山,南梁川里扎营盘。红旗插上寨子湾,刘志丹名声传得远。”1943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刘志丹将军移陵公祭典礼。毛泽东题词赞誉刘志丹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朱德题词“红军模范”,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而今,百里长带、沃土连绵的二将川,沿江而上的西风仍漫卷着荔园堡高高飘扬的红旗。
87年前,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正是在这面鲜红的旗帜下,推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军事、文化等十大政策建设。
这年,他刚满21岁,被老百姓亲切称为“娃娃主席”“仲勋”。
他13岁参加学潮运动,15岁狱中入党;父亲临终时“等你长大了再当共产党的代表”的朴实的话,焕发着初心使命的光辉,照亮了前进的路,17岁打入敌军内部,18岁任地下营委书记,19岁领导发动两当兵变,瞬间奔涌的火焰,照亮了三秦大地,为陕甘边再次播下革命的种子。
1934年11月7日,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向习仲勋颁发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大印,并举行隆重的阅兵典礼,习仲勋以苏维埃政府主席身份,检阅了部队,受到红军、游击队、群众的热烈拥戴。
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甘边共产党人,创建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红色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说:“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黄土地,山间、山坳中处处迸发着一股力量和意志,越是暗黑的时候越显得无法抗拒。这里熊熊燃起的烈火,淬炼了鲜血的“红”与土地的“黄”。
不信,请行走任一方向,登上高高的山坡,仔细聆听着奔涌的山峦、清澈的谷涧,以及它们所诉说的那一个个令人钦佩不已的故事,足以令人感怀一生、受益一生。
鲜血滋养过的丛林,汗水浇灌过的麦田,抑或在高原之巅,总有一种如沐风雨般的昂扬。
俯身捧起一抷黄土,心头间有着无法承受的沉甸。千百年来,西北边陲这片厚土在历史风雨的无数次冲刷下,积累着厚重、质朴、粗犷,更透射着神秘、遥远、深邃。它融入了浐河边半坡文化的木桩灰炭,夹杂着秦汉时期的断壁残瓦,更蕴含着盛唐时代的傲世神韵。千百年来,一个个英勇不屈的开拓者和耕耘者,挺立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以辛劳、智慧、勇敢和担当撑起了华夏民族倔强的脊梁。
将黄土向蓝盈盈的天空抛洒,烟尘弥漫的前方,彷佛又看到了无数征尘未解的英雄在您的率领下,驰骋于山川间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