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游记

特稿:南京! 南京!(组图)

字号+作者:浙江工商大学 吴炫康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1970-01-01 08:0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前言:你可能无法体会一个文科生对南京的向往。从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在南京设都建立明朝,到清政府在静海寺议和与英国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

    前言:你可能无法体会一个文科生对南京的向往。从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在南京设都建立明朝,到清政府在静海寺议和与英国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定都南京,到孙中山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民国……作为六朝古都,南京见证了中国千年来的时代变更,几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同时也经受了中国近代最屈辱的一段历史,最沉重的国仇家恨。我相信,没有一个城市比南京更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了。所以当近代史老师布置了实践作业后,我果断踏上了前往南京的列车。
   
    2012年10月21日上午9点,我和一位在南京读大学的好友抵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口。此时对异地的兴奋和期待已经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敬畏和沉重。从外面看,纪念馆整体形状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 位于纪念馆大门东南侧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塑,名为《家破人亡》,高达十几米,表现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长啸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大屠杀期间人们的无助和绝望。纪念馆里里外外所有的文字说明都一式三份,中文、英文和日文,我猜测馆长特地用日语想必是为了让日本人参观时能更深刻反思吧!尽管开馆不久,门口已经熙熙攘攘地排着很多人,来参观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虽然人们的职业、语言、肤色不尽相同,但是每个参观者的表情和心情都是一致的,沉重。我突然觉得“国家”这个抽象的概念第一次离我这么近,民族的情绪前所未有地将我和眼前这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就像是除夕夜在街上看到每个人都很亲切一样,此刻我突然觉得身边每个国人都像亲人一般。我们的同胞、亲人在那场浩劫当中幸存下来,给我们带来了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假使未来我们还会面对如此重大的生死存亡的时刻,一定要团结起来,一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等待了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我们进入了纪念馆,满地铺的都是石子,寸草不生,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整个纪念馆的墙都是灰色的基调,更在心中添了一丝沉重。进入史料陈列室后,环境就更加压抑了,一张张照片,一幅幅油画,还有仿造1937年屠杀现场的城墙古楼,无不控诉着日军侵华对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残忍屠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堵12秒墙,墙上挂着300000遇难同胞的遗像。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南京无辜死去的人民有300000,相当于每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秒针滴答滴答,每隔12秒,一滴水从高空落下,随着灯的亮起,一位遇难者的遗像浮现眼前。随即,灯灭了,遗像也黯淡了……   

    这真是一场人类的浩劫!展厅墙上,密密麻麻刻着遇难者名录。抬头看展厅顶部,是一段破碎的城墙,“遇难者300000”的字样赫然入目。我们的脚下,闪烁着象征生命的灯火。馆内很肃穆,游客很沉默。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才描述当时的痛心疾首而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和平年代的复杂心情。朱成山说:“纪念馆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呼唤和平’的意愿。”“记住历史,但不记住仇恨。”馆长在设计这段话时是否真的放下了心中的仇恨了呢?

    随着人流我们进入了万人坑。一堆堆出土的白骨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根据考古学家、史学家和医学家分析,这些骷髅的头骨明显强制地被嵌在胸腔之前,盆骨等其他部位也多处骨折,可见死者生前已经遭受非人的虐待。很多出土的骷髅已经是粉碎性骨折了,墙上的油画、照片反映了日军侵华时进行惨无人道的杀人比赛。每天数以百计的无辜群众惨遭屠杀,整个南京的天都阴沉沉的。来参观的带孩子的游客不忍让儿童看到这样残忍的画面,捂着孩子的眼睛,匆匆地前往下一个场馆。

    之后展示的都是关于抗战胜利,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史料。展厅还存放着许多日本的学生折的千纸鹤,表达了日本青年对日军侵华战争的愧疚和对未来和平共处的希望。纪念馆最后部分是和平公园,巨大的雕塑《和平》刻画的是一位母亲,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放飞和平鸽,表达的是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

|<< << < 1 2 > >> >>|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