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央红军,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如火如荼的斗争中,苏区军民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歌谣。他们用山歌、民歌、民谣等形式讴歌战斗生活,赞美苏维埃建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文学史上的奇迹。在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再次研读这些红色歌谣,仿佛“哎呀嘞”的歌声就响彻在耳边;“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动人情景又呈现在眼前;红色歌谣的动人旋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战斗性。它是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生动地描绘了一九二九年秋收起义至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这一时期的历史画卷。高尔基曾经说过:“民歌总是亲切地伴随着历史,它们有自己的意见,民歌是跟悲观主义完全绝缘。虽然民歌作者的生活是很苦的,其个人生活总是受压迫、无保障的,但民歌中的主人翁总是克服世界一切不幸的胜利者。”
控拆黑暗社会、鼓动农民暴动。
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是残酷无情的,反映到歌谣中也就充满着血泪和辛酸。如《牛牯调》:“牛角弯弯象月芽/牛牯子要犁又要耙/一年四季好辛苦/割到禾米养老爷。”又如《黄连树上结苦瓜》:“黄连树上结苦瓜/世上最苦穷人家/汗水洗身泪洗面/从头苦到脚跟下。”这种苦难的控诉和对旧世界的鞭挞,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历史证明,那里的社会最黑暗,那里的反抗就最强烈,革命也就最彻底。于是,各地工农纷纷暴动,燃起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烈火。如《要求出路须革命》:“终年受苦受饥寒/子哭妻嘀血泪干/要求出路须革命/不然永世一般般。”又如《如今世界大造反》:“如今世界大造反/无产阶级要共产/建立工会和农会/哎哟哟苏维埃是好样板。”此外,还有《秋收暴动歌》、《一九二九年斗争歌》等等。这些歌谣,有力地表达了工农民众对剥削阶级的愤懑和反抗的决心。
歌唱党和领袖,赞美工农红军。
劳动人民期盼翻身解放,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为此,苏区人民把党、领袖和红军视为救星,热情地加以歌唱。如《歌唱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武艺最高强/追得国民党/见了活阎王。”又如《日头一出红彤彤》:“哎呀嘞/日头一出红彤彤/来了朱德、毛泽东/千年铁树开新花/同志哥/工农做了主人翁。”再如《红军一到世道平》:“阴雨绵绵落不停/大雾茫茫天不晴/山路弯弯走不尽/世道浑浑何时平//云开日出雨就停/风吹雾散天就晴/走完山路有大道/红军一到世道平。”此外,还有《江西出了方志敏》、《当兵就要当红军》等等,充分表达了苏区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坚强决心。
讴歌革命战争,打破敌人“围剿”。
中央苏区时期,“围剿”和反“围剿”成了军事斗争的主要形式,苏区人民为此作了巨大的牺牲和杰出贡献。为此,反映这一内容的歌谣数量最多,情景最动人,我们可从《毛泽东诗词》中找到佐证。一首首红色歌谣饱醮着血火硝烟,洋溢着战斗的激情。如《炮火声战号声》:“(女)哎呀嘞/炮火声来战号声/打只山歌亲人听/快与敌人决死战/一点个年纪红军哥/活捉老蒋何应钦//(男)哎呀嘞/妹子山歌情意深/声声唱来感动人/敌人围剿定粉碎/一点个年纪同志妹/你就早搭凯旋门。”面对血与火的斗争,苏区军区充满着必胜的信念。为了粉碎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围剿”,苏区军民掀起了一次次的扩红支前运动,涌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当红军的动人场面。如著名的《送郎当红军》、《油茶花开满塅黄》等,苏区群众耳熟能详,人人会唱。至今,还成为老区文艺晚会的保留曲目。
开展政治宣传,分化瓦解敌军。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军民把分化瓦解敌军当作另一条重要战线,成为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红色歌谣也就成了锐利的武器。如《忠告白军士兵歌》:“残酷的命令逼你/三民主义骗你/猪狗般生活待你/牛马样使用你/好苦呀白军兄弟/反水过来吧自己救自己。”又如《白军官兵要听清》:白军官兵要听清/切莫上当打红军/你们也是爷娘生/何必穷人打穷人//白军官兵要听清/切莫上当打红军/投向红军待遇好/红军个个象亲人。“在优待俘虏政策的感召下,许多白军士兵打仗时子弹朝天放,一旦投诚后就象回到了家,阶级觉悟迅速提高,很快成为红军的战斗骨干。
欢呼土地革命,喜庆翻身解放。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制订了土地法规。到了红都瑞金,中央政府正式出台了《土地法》,全苏区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运动,到处呈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繁忙景象。获得土地的农民象获得了新的生命,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在红色歌谣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山歌唱来闹连连》:“山歌唱来闹连连/打倒地主要分田/工农翻身作了主/保佑共产党万万岁。”又如《巩固苏区万万年》:“今年一九三三年/大家实行来查田/打倒豪坤并地主/巩固苏区万万年。”
拥护红色政权,人民当家作主。
一九三0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一年九月,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使赣西南和闽西连成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至二十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胜利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苏区人民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欢呼红色政权的诞生,高呼“毛主席万岁!”举行了半个月之久的提灯庆祝大会,苏区人民唱道:“胡琴拉起来/唱支苏维埃/苏区好地方/天下最可爱/看见心花朵朵开/诸君听见了/包你会喝彩。”(《歌唱苏维埃》)又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迎风摆/敲锣又打鼓呀/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面对蓬蓬勃勃的革命形势,周恩来副主席称赞说:“中国外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
发展经济文化,建议美好家园。
红色政权成立后,苏区人民一方面准备对付国民党反动派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发展生产,普及文化,建设美好家园。当时,大量的男劳力上了前线,农业生产就由妇女承担起来。许多妇女不仅会干一般的农话,有的还成了犁田能手,插秧能手,受到人民政府的表彰。《苏区妇女学犁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对面桐子开白花/苏区妇女学犁耙/手扶犁耙翻翻转/积极劳动好当家//树上喜鹊叫喳喳/红军家属拉犁耙/自己动手样样有/支援红军打天下。”为了普及文化知识,苏区各地普遍办起了列宁小学,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如《红色儿童》:“红色的儿童/快快进学堂/多读些书/少浪费时光/提高了知识/学会了打仗/等我们长大/都象列宁一样。”为了扫盲识字,苏区还大办夜校,既让成年人学文化,又在教学中传播革命道理:“共产党宣言什么人起草/十月革命什么人领导/什么人是中国工农的首领/什么人在中国做农运最早//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起草/十月革命列宁来领导/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的首领/毛泽东在中国做农运最早。”(《小放牛》)
讴歌婚姻自主,实行男女平等。
历史上的婚配情歌,大多只能表达对封建意识的愤懑,流露对婚姻自主的向往。然而,获得翻身解放的苏区青年,其美好现实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了。如《反对封建婚姻歌》:“封建社会真可恨/几多青年没讨亲/真是好伤心//革命世界幸福多/男女恋爱把婚合/自由好快乐。”既充满了对旧婚姻的不满,更表达出对新婚姻的赞美和追求幸福的喜悦心情。在苏区,不但实行婚姻自主,并在生产生活中提倡男女平等。如《劝妹歌》:“一劝我的妹劝娇莲/革命世界不比先/先前老妹受压迫/如今老妹出头天//二劝我的妹劝娇莲/革命工作要领先/坚决打开平等路/幸福日子万万年。”
破除落后观念,倡导新型风尚。
由于人民当家作主,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生活观念的更新,如《剪发歌》:“一剪发初来兴/希望妹子要响应/旧式礼教要打破/妹呀妹/剪成短发同革命。”二是生产观念的转变,提倡劳动竞赛,科学种田。如《你追我赶实在忙》:“(男)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三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如《话郎劝妹歌》,开始妹子对革命有疑虑,于是不断提出问题;郎哥则耐心解答,直到妹子提高认识,会同其他姐妹一起参加革命为止;最后是:“十话郎/心花开/我邀其他姐妹来/大家一起闹共产/不为官职不为财/哥呀哥/生死性命全抛开。”
坚持游击战争,相信革命成功。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致使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红军的阴谋,更好地领导全国的抗日救国斗争,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总部和中央政府机关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后,反动军队对苏区实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但是,苏区人民并未屈服,拿起武器跟随陈毅和毛泽覃上山打游击,表现了苏区人民坚定的革命信念。如《不怕白鬼来烧楼》。“不怕强盗不怕偷/不怕白鬼来烧楼/旧楼烧掉不要紧/革命成功盖新楼。”长征前夕,老表问毛主席:红军什么时候打回来?毛主席扳着指头回答:“三五年”。三五年即一十五年。1949年8月23日瑞金解放,恰好距红军长征十五年时间。瑞金解放这天,远在北京的毛主席非常高兴。当时主席接到战报的时间是晚上10点多钟,他对侍卫说要吃红烧肉。这么晚了还吃红烧肉,侍卫有些不解。毛主席挥了挥手中的战报,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瑞金解放了,我这个主席才算货真价实,十五年了,我做的只是个亡国之君,你说这红烧肉该不该吃?!”说完,毛主席和侍卫都笑了起来。原来毛泽东在瑞金当选中央政府主席后,这个职务一直保留着。[page]
七十多个春秋过去了,我们对中央苏区红色歌谣这笔文化遗产进行发掘研究,对于弘扬革命文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艺术表现上,红色歌谣继承传统的比、兴、赋手法,且赋予全新的革命内容,值得今天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