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

陈新华: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字号+作者:陈新华 来源:国艺新时代交流 2023-01-20 09:3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出席“数字化时代中华诗词发展高峰论坛”的发言 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我结合阅读周文彰会长'...

    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出席“数字化时代中华诗词发展高峰论坛”的发言

    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我结合阅读周文彰会长等同志的著作、文章,对中华诗词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深感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现在分十个方面简要汇报学习体会,其中用较大篇幅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中华诗词发展的积极影响。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二十大主题的诗性表达赋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以强烈诗意,必将增强人们的诗词文化自觉。《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孔子说:“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句中,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样精彩的诗意表达,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诗性气质、看到中国共产党面对未来的人格化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质文兼具之行文示范,必将带动人们对诗意表达的重大意义的思考和认同,激发人们的诗词文化自觉。

    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趋成为现实,必将带来中华诗词文化的繁荣兴盛。周文彰会长曾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中华诗词的复兴,而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又为中华诗词复兴提供了绝佳机遇和优越条件”。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擘画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和蓝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特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物质和精神都富足。“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像盛唐的到来呼唤刚健有为的价值重建一样,我们相信,在今天的中国,在当代生活的各个角落,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民的精神力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必将带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诗词的再学习热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位专家讲得好,诗词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它不仅将汉语言文字之美引向极致,也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蕴藉其中,想要小中见大,窥得中华文化之精彩,诗词一定是极佳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学习,是运用的前提。有专家预测,随着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全面推进,必将出现全民学习中华诗词文化的热潮,从事与中华诗词相关工作的同志将迎来新的重要的事业发展良机。

    第四,党的二十大对繁荣发展文艺创作的指引,必将造就更为广大的诗词创作生力军和后备军。周文彰会长曾指出,目前诗词创作上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一是老同志多,青年人少;二是一般作品多,诗词精品少;三是有感而发多,系统创作少;四是抒发个人感情多,反映社会生活少。”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诗颂”主题创作活动,全国诗人热烈响应,创作了1000多首主题鲜明、格调高雅、感情真挚的诗词曲赋作品,为改变“四多四少”提供了丰富启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更多”和“大批”“规模宏大”,呼唤着文化文艺大军的进一步壮大,预示着诗词创作生力军和后备军的进一步成长、发展,必将有力牵引“四多四少”现象的进一步扭转。

    第五,“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中华诗词的创作、传播和运用创造着更为肥沃的土壤。2022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其中,有一项重点任务,就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正如一位资深专家所指出,“文化体验需要场景化”。据我了解,中华诗词学会科技与文创诗词工作委员会(简称“科创诗词工委”)现在的一大工作重心,就是在推动诗词创作和诗词运用相结合,以科技手段为当代诗词创设和联接应用场景、体验场景、消费场景。周文彰会长曾指出,当代科技的发展为诗词提供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新的传播、复制、存储载体,各界包括诗词作者在开始运用微信、抖音、喜马拉雅等平台进行诗词的创作、传播和运用,但是有这种自觉意识的诗人还不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突显了文化数字化战略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相信,随着中华诗词学会特别是其所属的科创诗词工委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将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华诗词的各个实践领域,越来越为广大诗词作者、鉴赏者、运用者所自觉接受。

    第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使包括现当代诗词入史在内的中华诗词学术研究工作更受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时曾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诗词文明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参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其中的一大任务是推动现当代诗词“入史”。周文彰会长曾说:“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华诗词在当代的繁荣程度,决定了没有中华诗词的进入,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不完整的历史,甚至是有缺陷的历史。”2022年3月,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推动“当代诗词入史”的提案,随后,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会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理解,这其中也包括中华诗词学术的参与。我们相信,只要紧抓机遇、精准施策,现当代诗词“入史”等学术工作必将驰入康庄大道。

    第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诗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位文化界前辈说过:“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当中,中华诗词对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有着大量深入而有特色的注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养料。”长期以来,中华诗词学会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推动诗教事业发展的工作体系,适配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部署。我们应抓住契机,以诗教充分呈现中华诗词“道”和“艺”的双美,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一步爱上诗词、创作诗词、运用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和创造力的激发。

    第八,“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千军万马”“千家万户”加入中华诗词事业提供了更多契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并明确了重点任务。中华诗词学会五代会以来,学会确立了“千方百计调动千军万马,激发千家万户投身诗词事业”的工作思路并赢得广泛认同,学会推动的中华诗词“六进”(即进机关、进校园、进景区、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使诗词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大众生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诗词公益服务中,出现了“国艺新时代”这样的知名品牌。相信随着《“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的进一步落实到位,诗词文化公益活动将迎来新的大繁荣大发展。

    第九,“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将有力提升中华诗词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人们曾用这样一句话描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这就是“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近年来,中华诗词正逐渐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有数万会员,全国长年写诗词的群体人数超过300万。全国省市两级、绝大部分县市都有诗词组织,形成了整体联动、系统发展的诗词发展格局。“中国诗词大会”和“诗词中国”等影响广泛的群众性诗词背诵和创作活动引发热烈反响。中华诗词被纳入很多家庭的幼儿教育,不少年轻人开始学习创作中华诗词。因为这些,中华诗词正越来越成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一些地方,诗词元素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空前突显。例如,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四条诗路”、建设诗路文化带的决策部署,总投资将达3000多亿元,成为浙江文旅融合的重大工程。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以预期,诗和远方将更紧密拥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华诗词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乃顺理成章之事。

    第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昭示着当代诗词走向全球的美好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了落实总书记指示,这些年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节、中国图书博览会等等。人们期待,诗词文化对外传播能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周文彰会长曾设想:“中华诗词学会负责精选当代诗词,比如100首,由相关机构组织翻译大赛。”“今年100首,明年再来100首,我们连续做几年诗词翻译大赛,如此便将几百首内容不同的当代诗词介绍到国外去。”据我所知,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所属的《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作了很多相关工作。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并做出一系列相关部署,为当代诗词进一步走向世界开辟了坦途。相信只要动员和组织、协调到位,当代诗词的国际传播将很快迎来喷薄之势,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见2023年《中华诗词》第1期)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