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是毛泽东一生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耀眼的一个,但他却是毛泽东一生戎马生涯的光辉写照。毛泽东曾经也自豪地称自己是“马背诗人”。毛泽东的诗,大气而沉稳,雄浑而豪迈,又朴素而真实,细腻而婉转。毛泽东的诗韵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承载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井冈山,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这座普通山脉,是毛泽东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点,也是培育他的军事才能的最初摇篮,还是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从井冈山走来,毛泽东踏出了中国革命的一条新路,开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也创造了只能属于毛泽东的诗。
1965年5月,毛泽东重新回到曾经战斗过的井冈山,站在黄洋界上神色凝重地伫立眺望,不觉勾起往昔的回忆。这些回忆似乎已把他经历的一切综合起来,甚至覆盖起来,又在这一瞬间释放出来。这次回井冈山,离他1927年引兵井冈,开创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整整38年了。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了硝烟血腥,没有了刀光剑影,没有了强势对手,只剩下一望无际的鲜花和田野,一望无际的江山和阳光,一望无际的欢呼和拥戴,还有心灵世界一望无际的比较和缅怀。而当年的战斗遗迹却依然被精心地保存,昭示着已经成为历史的那段岁月仍被人们所珍视。黄洋界上的堑壕已逐渐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那春雷一样的炮声和殊死搏斗的喊杀声已经融进了深山,融进了中国革命的惊涛骇浪之中。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当年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革命是何等的艰辛。这时的毛泽东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在寻找昨日的硝烟,是在唤回马背生涯的感悟,还是在构想新的战略征程。毛泽东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构思自己的新诗,两首以井冈山为题材的诗词在诗人心中怒发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岁月匆匆,在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感受中,从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38年的历史步伐,故地已经“旧貌变新颜”、“江山如画”,留下的除了“莺歌燕舞”、“潺潺流水”的如画江山外,更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壮志,这些豪情壮志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这些豪情壮志承载着战争岁月的故事硝烟;这些豪情壮志也洋溢着胜利者的从容与自信。
从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诗词就成为他领导革命战争的真实记录,而他早期的用兵纪实之作,却常常是描写守卫山寨,反击“围剿”的战争。在领导秋收起义之前,瞿秋白曾经提议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去工作,毛泽东回答得很干脆,“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与绿林好汉交朋友”。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他也这样做了,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毅然放弃计划,率兵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他改变了袁文才、王佐两股农民武装,在山林里落下了脚,这一脚竟踢出一个崭新的局面。1928年,朱德毛泽东胜利会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委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毛泽东也被那些“围剿”他们的国民党军队诬称为“匪首”,毛泽东也自嘲地称自己做了“山大王”。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说的是1928年8月反击第二次会剿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山高岭峻,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在峭壁间环绕,用石头垒起来的哨口设在两峰之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1928年7月初,朱德、毛泽东分别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山上守兵不足一个营,敌人以四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会剿,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第一次大的危机。8月30日下午,红军在黄洋界以仅有的一门迫击跑对敌人进行反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前两发都因受潮而没有打响,所幸的是最后一发炮弹终于在人群中炸开了,敌人以为是红军主力已经回山,连忙在当夜撤走了。正是黄洋界这唯一的一声炮响,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这是毛泽东下山前不得已而为之的空城计获得成功。9月8日,朱毛率红四军主力回山,听说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成功,毛泽东兴奋异常,禁不住涌动出一股诗情,作《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人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在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词里所描写的战斗是一个典型形象,它高度地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我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这里诗人写了一场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毛泽东虽然没有亲临黄洋界保卫战,写出了竟是如此真切生动的战争画面,“旌旗、鼓角、围困、炮声、宵遁......”这些描写战争的常用词汇开始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了。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常常是在敌强我弱,“围剿”与“反围剿”的较量中得以展示;毛泽东的诗情才华常常是在充满压力的斗争环境中得以怒发。
1929年初,朱毛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大江南北,到了瑞金,到了延安,到了西柏坡,到了北京。井冈山的火种撒遍了整个神州大地,燃起了革命胜利的熊熊烈火。井冈山,星星之火的起点,“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为了星星之火的燎原,毛泽东倾注了所有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孕育了他的诗情。
世界上什么样的路最艰辛,是心路;什么样的路最雄壮,是心路;什么样的路最辉煌,依然是心路。从井冈山走来的一首首诗词点燃了毛泽东一生坎坷心路的历程,奏响了毛泽东心路历程的华美乐章。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中国革命的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也正是中国革命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
红色诗词
诗人,是毛泽东一生诸多身份中并不那么耀眼的一个,但他却是毛泽东一生戎马生涯的光辉写照。毛泽东曾经也自豪地称自己是“马背诗人”。毛泽东的诗,大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