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

朱德诗词:一代爱国者的伟大情怀

字号+作者:吴殿尧 来源:《党史博览》 2007-06-07 15:0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朱德是以共和国第一元帅、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叱咤风云的军事家闻名于世的。同时,他又是一位热情而真挚的诗人。  朱德的诗词,跳动着强烈的时代音符'...

  朱德是以共和国第一元帅、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叱咤风云的军事家闻名于世的。同时,他又是一位热情而真挚的诗人。

  朱德的诗词,跳动着强烈的时代音符。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辛亥革命起义的号角声,闻到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的炮火硝烟,体会到一代爱国者为寻找救国道路而曾有过的彷徨、苦闷和欣喜,震撼于他们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誓与强敌血战到底的气概,看到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斗的英姿,感受到他们那炽热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情怀……

  

  朱德在投笔从戎之前,是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功底的青年学人,这使他在后来戎马倥偬的岁月里,常常能以诗词来抒情言志。特别是他的一些早期诗词,能让我们体会到上个世纪初叶一代爱国者的心志和抱负,从中受到激励。

  1906年离别顺庆府中学堂时,赠与同窗好友的一首诗: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兴亡忆记中;
  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
  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年轻的朱德,纵有“冲天壮志”,却报国无门。1908年,他从成都高师毕业后,回家乡仪陇县新办的小学堂教了一年书。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把朱德教授体育课让学生穿运动服视为“有伤风化”,竭力诬蔑捣乱。在“教了一年,也斗了一年”后,朱德感到“教书不是一条出路”,愤然辞职,徒步千里,来到昆明,投身军旅。行前,他赋诗《赠诸友》: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短短几句,读来使我们能感觉到青年朱德在封建守旧势力的重压下愤恨、无奈、抗争,最终“投笔从戎去”的心境。这不是消极的逃避,也不是寻找个人出路,而是“刷新旧国风”。

  1911年11月,朱德从云南讲武堂毕业不久,毅然参加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起义,曾率先锋队攻打总督衙门,进行了英勇的战斗。然而,这场革命的成果不久就被袁世凯攫取和践踏。一些抱着私欲参加革命的人在达到个人目的后就止步不前了,而朱德仍然忠于共和建国的理想。1916年春,他跟随蔡锷参加反袁护国战争,与北洋军争夺泸州,大战纳溪。战斗间隙,他在叙永县写了《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慢着棘荆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

  在诗中,作者把国家与民众的灾难视同“己饥己溺”,澎湃着不可抑制的“急济心怀”,那种忧国忧民之情、揽辔澄清之志,跃然纸上。他决心肩负起挽国运于既倒,救生民于水火的重任,在浪卷涛涌的历史大潮中勇做“中流砥柱”。

  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率部驻防泸州。他与部队同人和当地的文人名士先后组织了两个诗社,一个叫“东华诗社”,一个叫“振华诗社”。他在起草的《东华诗社小引》中表明了组织诗社的宗旨:“大力宣传,振兴东亚中华;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方称联翰墨之因缘,咏吟哦之乐事。唯求良友,无负河山。”

  朱德在泸州前后有5年时间。其间,屡经云、贵、川军阀与北洋军阀之间争权夺地的混战。他作为滇军的一名将领,身不由己被卷入军阀混战的漩涡之中。这是他从追求辛亥革命的理想到深感失望,陷入困惑、迷茫、痛苦的时期。他在战事间隙,写下多篇感时抒怀之作。如《题护国岩》、《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韵》、《苦热》、《征人怨》、《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等。在这些诗中,跃动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他赞颂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希望:

  中华灵气在仑山,威势飞扬镇远关。
  史秽推翻光史册,人权再铸重人间。

  他缅怀辛亥革命时他所亲历的为响应武昌首义而在云南昆明举行的重九起义:

  传遍军书雁字斜,誓拼铁血铸中华。

  悲秋客忆重阳节,起义师乘八月槎。

  他热情抒发参加辛亥革命的一代革命者倾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喜当年富兼身壮,时正秋高又马肥。
  戎马少年半同学,倾心为国志无违。

  他在多首诗中对护国战争胜利后国家仍陷于军阀争权夺地的混战之中发出慨叹:“年年争斗逼人来,如此江山万姓哀。”“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他用诗句对军阀政客加以揭露和抨击:“伟人心事在争城,扰攘频年动汉旌。”“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

  他在诗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心情:“深海当年姓字标,茫茫大地愿难销。南滇爱友嗟离别,西蜀知音太寂寥。为国无时还梓里,戎衣何日换金貂。”这种心情,在《征人怨》中,有了更深刻、生动的表达:

  家园在望我当归,无奈人民盼解围。
  枉自梦魂萦弟妹,空教心事负庭闱。
  玉关杨柳悲摇落,金井梧桐感散飞。
  起舞闻鸡生叹息,总因血战咎功微。

  在黑暗的现实中,他仍然表示要保持刚正不阿的气节,要干一番大事业:

  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
  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
  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
  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

  就在朱德极度苦闷、彷徨的时候,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朱德又燃起新的希望。他决心抛弃高官厚禄,去寻找一条新的救国之路。1922年,朱德终于摆脱旧势力的羁绊,远渡重洋到德国留学。在那里,他学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1926年,他按党组织安排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为策应北伐,他曾去泸州,会友时写了几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到他当年毅然出国的动因: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
  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他在诗中还郑重表明:“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为了什么呢?因为“锦绣山河坏虎狼”,因为“火热水深民望救”,所以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并充满信心地宣布:“我欲回天力自强”,“安危度外不思量”。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整整十年间,朱德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杀,千艰万险时刻悬系,难有闲情于诗词,竟没有留下一首诗词。然而,在八年抗战中,他又有了一篇篇慷慨激昂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革命英雄主义豪情的诗作。其中一篇,是难得见到的白话诗。那是1938年秋,朱德从太行前线回延安参加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受中共中央委派,飞赴武汉,面见蒋介石谈有关抗战问题。在武汉,他会见了南昌起义后分别的友人郭沫若,同宿一夜,临别时赠诗互勉:

    别后十有一年,
  大革命失败,东江握别。
  抗日战酣,又在汉皋重见。
  你自敌国归来,敌情详细贡献。
  我自敌后归来,胜利也说不完。寇深入我腹地,
  我还须支持华北抗战,
  并须收复中原。
  你去支持南天,
  重逢又别,
  再见必期在鸭绿江边。

  浑厚质朴、简捷平实的话语,却蕴含了深深的战友情、殷殷的爱国情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

  1939年春,朱德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领导华北敌后的抗战,这时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重兵围攻“扫荡”,进入十分艰苦的时期,他写了《太行春感》的诗篇,表达坚不可摧的抗战意志:

  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1939年冬,太行山上,寒风凛冽,白雪飘飞,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蚕食”、“扫荡”不断。而害怕人民抗日力量壮大的蒋介石,背弃承诺,断绝供给八路军武器、被服和粮饷,并指使顽固派军队乘势大搞反共摩擦。英勇不屈的八路军,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吃着黑豆煮野菜,却是斗志昂扬,鏖战在冰天雪地中。在这种背景下,朱德写了一首题为《寄语蜀中父老》,同时也是写给全国人民的诗:


  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这年冬天,朱德在太行前线度过他的53岁生日。当时也在前线的作家杨朔写了一首赠诗《寿朱德将军》:“立马太行旗飐红,雪云漠漠飒天风。将军自有臂如铁,力挽狂澜万古雄。”朱德读后,和诗答谢,后来略作修改,以《赠友人》为题发表: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作者在诗中强调抗日复土依赖的是“群雄”――千百万人民所形成的铜墙铁壁,“猛士如云”爆发出“挥戈退日”的无比威力。该诗以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中华民族要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一切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

  1940年5月,朱德受命离开八路军总部,从太行山返延安,中途去洛阳同卫立煌会谈团结抗战问题。经河南济源县刘坪时,朱德回望巍巍太行山,眺望着他曾经率数十万八路军健儿同敌人血战近三年的战场,将要告别,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写下《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朱德这次回延安后,再没有回华北前线。但是他的心,无时无刻不和根据地的将士们在一起,无时无刻不萦系着烽火连天的战场,无时无刻不擘划着抗日大计。他常常以诗来抒发爱国深情,激励抗战斗志。1940年夏,他写了《和李印泉先生〈“七七”三周年纪念赠抗战将士〉原韵》,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报国仇同志亦同,精诚团结伏强戎。
  新师少壮身犹健,扫寇归来唱大风。
  苦战三年春复秋,河山还我慰同仇。
  他年痛饮龙江外,长戍边疆卫九州。

  他在延安还写了《和林老〈咸榆道中〉原韵》、《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我为陈毅同志而作》、《和郭沫若〈登尔雅台怀人〉》、《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等诗,每首诗都激荡着炽热的爱国情怀,都迸发着驱逐侵略者、收复祖国河山的豪情壮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愿与人民同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特别是《和林老〈咸榆道中〉原韵》这首诗,从中可以看到一代伟大爱国者驰骋于抗日战场备尝艰辛的身影:

  抗战三年久,前锋过北平。
  敌骑频跳跃,我马任纵横。
  封锁重重隔,往来踽踽行。
  是谁知伟绩,后起忆当今。

  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毅被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不久即果断地指挥了讨逆(李长江)之役和陈道口之役,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捷报传到延安,朱德喜不自禁,欣然吟成七律一首《我为陈毅同志而作》: 

    江南转战又江东,大将年年建大功。
  家国危亡看子弟,河山欲碎见英雄。
  尽收勇士归麾下,压倒倭儿入笼中。
  救世奇勋谁与识,鸿沟再划古今同。

  1942年6月,朱德在延安得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太行山指挥反“扫荡”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不胜悲恸,写下慷慨悲壮的七绝《悼左权同志》: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1942年7月,朱德在延安《新中华报》上发表诗作《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全诗22句,这里仅引4句,从中可以看到他作为总司令,对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深切悼念和崇敬之情:

  吾华好男儿,正好抗日死。
  民族赖以立,国亦得所恃。
  捍国不惜身,伟哉诸同志。
  寰宇播英名,千古传青史。

  在八年抗战中,朱德写下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用诗词高扬抗日救国的旗帜,表达复兴中华的决心,讴歌为保卫祖国慷慨捐躯的烈士,洋溢着要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的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亲临华北前线,指导第一场攻打大城市的石家庄战役。听到胜利的捷报,即赋诗《攻克石门》:


  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
  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
  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诗中不仅洋溢着对攻坚战胜利的喜悦,而且因看到当年跟随他用大刀长矛参加反“围剿”的青年战士,在战火中锤炼成长,如今都成了统率千军万马、所向披靡的战将,为“我党英雄真辈出”不胜欣慰,可以“从兹不虑鬓毛斑”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写下20多首诗词。其中,《冀中战况》等诗写出了战争的情景:“河旁堡垒随波涌,塞上烽烟遍地阴。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战局时局》、《寄东北诸将》等诗,描绘了人民战争胜利发展的宏伟气势:“兴安岭下楚江头,万里烽烟接素秋”;“革命高潮连海外,民军蜂起接滇边”。《新农村》等诗写出人民获得解放的欢乐:“千门万户喜朝晖,处处村头现紫微”;“农民得地耕耘乐,战士立功远近传”。《寄南征诸将》更以精粹的诗句记录和讴歌了这一历史巨变:

  南征诸将建奇功,胜算全操在掌中。
  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风。
  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朱德用他大半生的奋斗,终于实现了“大好河山应革新,推翻封建属人民”,“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年事已高,仍时时关心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关心人民生活,每年都用一两个月或三四个月时间到全国各地视察或调查研究,所见所闻,兴致而起或有感而发,写下许多诗词。这些诗词自然淳朴,不刻意雕琢修饰,有些诗平白得如同工作或生活记录。如1960年6月于视察途中写下的《飞过泰山》:

  泰山不算高,一千五百八。
  飞过两千一,它把头低下。

  有些诗句,看似写景,却寓意深刻,寄托他追求的境界。如1956年7月写于北戴河的《海量》:

  日暖风和海水清,海不扬波报太平。
  百川汇集成大海,大海宽怀永不盈。

  他赞美大海,以“大海宽怀”策励自己。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他曾多次身陷逆境,但他忍辱负重,总能以宽广博大的襟怀化凶为吉、化险为夷。毛泽东曾赞扬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董必武曾以诗颂他“骨头生若铁般硬,胸次真如海洋宽”。陈毅为他写下这样的诗句:“高峰泰岳万山从,大海盛德在能容。”他们都是以大海来赞喻朱德的胸怀。朱德的度量如海,襟怀博大,不仅缘于他宽厚平和的性格,也由于他的人生历练和文化认知。艰难曲折使他懂得革命队伍团结的重要,和谐的重要,顾全大局的重要,以及为了大局在一定程度上忍让包容的重要。

  1959年2月,他去广东省高要县视察,顺便游览了当地名胜七星岩,触景生情,写下《游七星岩》:

  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
  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这首以景寓意,写出诗人对心怀坦荡、胸襟开阔、博大包容的赞美。这正是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由于朱德对1958年“大跃进”中“左”的错误提出批评,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居心叵测的林彪对朱德进行了恣意的攻击诬蔑,造成极坏的影响。在那种情况下,朱德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坦坦荡荡地做人。从他1962年元旦写的这首诗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的心情和淡定从容、荣辱不惊的境界:

  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朱德一生喜爱兰花,写过多首咏兰诗,赞美兰花品格高洁。1962年春,他在陈奇涵上将陪同下到井冈山视察,这是他1929年初与毛泽东率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第一次重返井冈山。一天,汽车在逶迤的山路上穿行,朱德叫车停下,到丛林深处采得井冈兰,即兴吟诗一首:


  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1963年春,朱德坐火车去西南视察,穿越大巴山时,南望巴山南麓的家乡,写下《鹦鹉曲·战斗乃心安乐处》:

  家在巴山南侧住,祖宗世代作农父。读书不成去从军,何畏迅雷急雨。五十年前别家门,为求真理前去。平生是戎马生涯,战斗乃心安乐处。

  1976年,朱德步入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已是九旬老人,经历了十年“文革”的风浪冲击,该是身心疲惫了,可是他不。元旦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毛泽东新发表的两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雄浑高亢的旋律,激发他无限感慨,诗意盎然,写就了《喜读主席词二首》:

  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
  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
  罗霄大旗举,红透半边天。
  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
  无产者必胜,领袖砥柱坚。
  几度危难急,赖之转为安。
  布下星星火,南北东西燃。
  而今势更旺,能不忆当年。
  风雷兴未艾,快马再加鞭。
  全党团结紧,险峰敢登攀。

  这是朱德和毛泽东最后一次诗词酬唱,也是他最后的诗作。革命的风雷,依旧在他心中滚动;战斗的豪情,依旧在他心中激荡;事业的激情,依旧在他心中澎湃。朱德,和他亲密的战友毛泽东以及他们这一代人,就是这样的人生――为了挽救垂危的国家和民族,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掀风雷,燃烈火,也伴着诗歌。虽说时光飞逝,但他们的诗词,还萦绕在我们耳畔……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