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

纪念周恩来诞辰 重温外交家厉声教诗词二首(图)

字号+作者:厉声教 来源:海疆在线 2018-03-01 14:2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导读:在1973年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的革命理想和信仰能够不受丝毫动摇,源自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感召,源自革命人无畏忘我的热忱。这份激情,借由'...

    导读:在1973年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的革命理想和信仰能够不受丝毫动摇,源自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感召,源自革命人无畏忘我的热忱。这份激情,借由文字的力量,穿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于今依然力透纸背,感人肺腑,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的和风丽日之中,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

    编者按:3月5日即将迎来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日前推出了两首由著名外交家、诗词大家厉声教所创作的纪念周恩来总理的经典诗词。诗词情真意切,沉郁隽永,既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深切怀念之情,又对周总理的一生是一个上升到艺术高度的理性的概括。特摘编如下,以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

    厉声教

    武侯星陨,江山依旧,千秋寂寞圣贤。
    投笔岚山,运筹黄埔,一生戎马多艰。
    道义一肩担,保国祚早定,天下长安。
    日月经天,大鸾翔宇御浩然。

    舟楫不避狂澜,有中流一柱,可比金坚。
    八阵图残,三分梦碎,诤谏无补空谈。
    长泪满青衫,叹午门惊变,雨覆云翻。
    遗爱犹存,躬耕人去空园田。

    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

    厉声教

    吐哺兴百废,倒履倾圣贤。
    求才君若渴,功成有谁怜。
    放眼千岁后,筚路万古前。
    北国英姿雄,南冠才情先。
    人生得知遇,报国甘沥胆。
    难当焚琴祸,危楼无瓦全。
    济危惟妙手,渡难须铁肩。
    我欲长伴月,狂飙若等闲!

    关于《望海潮·悼周恩来总理》的解析:

    这阙哀悼周恩来总理的词作是著名外交官、文史学家、诗词大家厉声教于1976年所作,为悼念周恩来总理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获得周恩来的赏识与肯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走上外交战线,并自始至终追随周恩来总理。作者出身杭州厉家,与周恩来家是世交,两家还有亲戚关系。故作者对周恩来其人有着自己切身而独到的理解。

    词的上半阙,第一句主要以千古贤相诸葛亮喻指周恩来。诸葛亮因功勋卓著被谥为“忠武侯”,诗词中多有以“武侯”称之。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后人千秋扼腕,作者用以比喻周总理的病逝,抒发了对总理的无限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巨大哀痛。作者非常贴切地用典写实,用“千秋寂寞圣贤”一句,点出古往今来,那些少数坚持真理的人(即圣贤)之不易。在那个特殊时期,这是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一生坚持真理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第二句,实写周恩来投笔从戎,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周恩来早年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他曾游岚山并赋诗明志,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充满人性光辉的浪漫情怀,至今尚有岚山诗碑留存。岚山赋诗是周恩来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者很好地予以把握,并接着用“运筹黄埔”四个字,把周恩来在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的这段经历进行了凝练的概括。

    第三句和第四句都是对周恩来作为开国元勋的功绩进行的高度赞誉。其中,大鸾为周恩来儿时乳名,翔宇为其字,二者相连,又恰成为鸾凤飞翔宇宙之意,作者将此巧妙结合,象征着周恩来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上半阙末尾,以大鸾翔宇御浩然一句,把周恩来比喻为乘着浩然正气飞翔于宇宙间的鸾凤。

    词的下半阙,主要是描述了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自身处境艰难,却仍苦撑危局,保护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的领导骨干和民主人士等,全力维护国家正常工作运转,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那段往事。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杜甫诗云,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作者在下半阙中再次用以借喻周恩来总理,但却是“八阵图残,三分梦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在文革期间尽力拨乱反正,但却难以力挽狂澜,甚至本人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受到冲击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无奈叹息。另外“图残”与“梦碎”的意象,也是虚写周恩来总理逝世,因其太过令人震惊和心痛,以至于作者不忍直书纸上,只能以图残梦碎譬喻之。

    下半阙最后两句,实写周恩来总理逝世以后的情景。长泪满青衫一句,白居易诗云,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唐代低级官员的服饰。作者亦以青衫自喻,自谦官职卑微,也暗示自己虽官位不高,但仍然感念周总理的知遇之恩,不顾自身安危写下悼念诗词。由此可见作者之气节。此外,活用白诗青衫泪湿之典故,既有自伤身世之同感,因文革动乱不仅让伟人们遭受磨难,何尝不是也让作者的青春、理想和前途饱受摧残;又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暗含其中,是简约词句,却有丰富内涵。

    最后一句,借用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躬耕于南亩的意象与典故,以比喻谦逊的周恩来总理,又借用陶渊明曾作《归田园居》一诗的典故和意象,用“躬耕人去空园田”一句,表达出作者对于为国为民操劳一生,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内心无限悲痛惋惜的心情。那辛勤耕作的人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园田,谁来耕种?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的周总理走了,我们该怎么办?这种哀思,实际上也真实反映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以及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整阙词哀而不伤,虚与实,放与收,意象与用典,抒情与叙事均结合巧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周恩来总理的景仰、哀悼和思念。个别处似乎虚多实少,典故较多,实则是作者用语谨慎,以避人耳目。但在那个年代,已属惊人之语,足见作者对于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已超越了对其个人安危的顾忌。(摘自新华网)

    关于《癸丑年九月怀周总理》的解析:

    杰出外交家、文史学家厉声教于1973年创作了这首五言古诗。作者于当年因在边界与海洋事务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而受到周总理的肯定与接见。

    本诗采用五言怀古的体裁,语言不事雕琢,浑厚典雅,如枯木搭成的藤萝架,承托着满树藤花盛放的绚烂之美,将作者坚定追随周总理,献身革命事业的一片丹心进行了充分的表达。

    第一句,借用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和曹孟德倒履迎许攸的典故,再现了当年周总理为了建设新中国废寝忘食地工作,及选拔人才,重视人才的情景,既对周总理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描写,又表达出对总理的赞誉和崇敬。

    第二句,从说古到论今,表面上是提出疑问,总理您如此求贤若渴,此番功业有谁明了和称颂呢?此一问实际上是无需回答的。周总理这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心为国为民,早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是其最理想的归宿,因此不会在意“功成有谁怜”的。这巧妙地再次赞颂了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周总理的革命奉献精神。

    第三句,在更高层次上,揭示出周总理和建国初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人才的举措是高瞻远瞩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作者也指出,此举虽然于国于民,善莫大焉,但一开始肯定是筚路蓝缕,要经历几多艰辛的。

    第四句,用工整的对仗,描述出建国初期,在新中国的政策感召之下,不论南北东西,各地人才群英荟萃,济济一堂,齐心协力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振奋人心的局面。其中,周恩来总理自然功不可没。

    第五句,写出包括作者在内的英才们的心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深受周总理这样的伯乐的知遇之恩,大家怎能不披肝沥胆,报效祖国呢?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这也是当时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第六句,以焚琴煮鹤的典故,和危楼没有全瓦的比喻,虚写“文化大革命”对大批知识分子的冲击和对新中国建设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作者在“文革”期间,心忧祖国的强烈情感的真实表达。

    第七句,用扶危济困的妙手,两肩担道义的铁肩指代周总理。总理在“文革”期间,顶住巨大压力,克服各种阻力,勉力而为,尽最大努力保护了大批领导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妙手与铁肩,承载着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的依靠与信赖,举足轻重。

    第八句,以明月比喻周总理,坚定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追随总理的脚步,坚持真理,继续革命,把“文化大革命”的狂风骤雨视若等闲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在1973年那个动荡的年代,作者的革命理想和信仰能够不受丝毫动摇,源自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感召,源自革命人无畏忘我的热忱。这份激情,借由文字的力量,穿越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于今依然力透纸背,感人肺腑,激励着我们在今天的和风丽日之中,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摘自新华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