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党90周年诞辰的庆贺,是《红色记忆——延安儿女书画、摄影、集邮作品联展》参展作者的一个共同心愿。他们的父辈都是1949年以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作者的父辈有英勇牺牲的烈士;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建立丰功伟业的革命领袖和开国元勋;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指挥千军万马,建立殊勋的开国将领;有战斗在白山黑水的老抗联战士;有默默无闻为党工作的老游击队员、文艺家、地方干部和战斗在隐蔽战线的老党员等。他们的父辈都是令人崇敬的共产党员。
近180位延安儿女的作品参加展览,他们的书画、摄影、集邮作品不全是专业创作,他们中有许多人是退休后才开始学习、创作的;在这次展览中,却仍有一批艺术水准颇高的作品,令人赞叹。一些书画、集邮和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已经享有一定声誉。这些作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又是无以复制的珍贵史料与文献,弥足珍贵。
这些作者年龄从80余岁的长者到50余岁的中年人,他们多数已经离休、退休,有些还在岗位上工作。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五大领袖,他们的子女都拿出了书画作品参加到这次展览中。更有开国将帅的子女们,新中国的将军,也纷纷挥毫为此展览书写诗句。很多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战斗、工作在各个战线上的文艺工作者、地方干部,他们的子女也纷纷为本次展览拿出自己的绘画、书法、摄影、集邮作品。虽然只是老革命后代中部分子女的作品参加到了展览中,观众却可以看到走向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人才济济、精神勃勃的宏伟队伍之缩影。
以下分几个部分来介绍一下《红色记忆》展览中作者和展品的情况:
书画部分
《十大将领》陈玉铭画
春天里的合影秦嗣德画
大地真情贺燕生画
冬韵赵振陆画
乡间戏迷陈玉铭画
沁园春-雪舒安
沁园春-雪舒安
沁园春-雪舒安
沁园春-雪舒安
沁园春-雪舒安
沁园春-雪舒安
叶挺囚歌郭庶英书
秦嗣德是一个年轻的专职画家,他的岳父刘贤祥,一个晋冀鲁豫边区的普通农民,1948年参加了解放军,投入到推翻蒋家王朝的战争中,他跟随着自己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一路南征,在浙江境内的一次家人都述说不清楚的战役中牺牲了。和那个年代众多的无名烈士一样,为了新中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秦嗣德参展的展品《春天里的合影》就是描述养育他的胶东父老,他在作品上写道:“春天里的合影,己丑年初到沂南山区写生,岸堤敬老院老人那平淡的生活状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脸上印满了沧桑岁月的印痕。每道印痕似乎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他们平和善良的心性,使我久久不能忘怀。让他们的故事永生,平凡与朴素永存。”
陈玉铭也是位年轻的专职画家,他的父亲段文华抗战时期就带领乡亲们埋地雷,破袭公路,与鬼子开展麻雀战。解放战争时期,在土改工作队,把土地分给农民。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工作在地县一级基层单位,率领民众历时数年,修建了汝阳县最大的水库,造福一方百姓,留给他们今日一个旅游的胜地。
《大地真情》的作者贺燕生,原本是部队医院的医生。父亲贺炳炎是与贺龙元帅一同开创湘鄂根据地的老军人,1929年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是一员勇将。在战争的年代失去了一臂,但依然作战勇猛,人称“独臂将军”。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其女的这幅双狮,承继了老艺术家刘继卣先生的《双狮图》的启发,完成的创作。大写意的风格和画面的艺术效果,不愧是虎将之女。
我国西北画派的著名画家赵望云先生,抗日时期就创办《抗日画刊》,画笔始终反映时代民众的呼吸。其子赵振陆送来的作品《冬韵》, 点染皴擦的绘画风格,不失家风,也反映出长安画派的艺术风韵。
被称为“红军书法家”的舒同,是中国第一届书法家协会的主席,也是今天电脑字库中舒体的发源。舒安今天身为一个专职的书画家,承袭了父亲的书法技艺,写出一手几可乱真的“舒体”。在展出的六连屏丈二幅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面前,你会感觉到毛主席词的磅礴气势,也会体味到书写者舒安的澎湃激情。
郭沫若之女郭庶英抄录叶挺将军《囚歌》书法作品,向人们披露了《囚歌》所以流传在世,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摄影作品
《苏醒》李斌斌
东北泡子彭越关
国魂鲍昆凌飞李川摄影
历史的审判李晓斌
纳木错的震撼朱新生
声讨“四人帮”李晓斌
松花江畔彭越关
本次展览的摄影作品,题材的历史跨度半个多世纪;纪实的作品中既有伟人毛泽东,又有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在中国现代摄影的历史中,许多时期的经典之作,也都一一展示在我们《红色记忆》的展览中。是我们这些革命后代从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掘,关注,以摄影镜头的语汇,陈述给今天的观众。
叶利亚拍摄的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到农村视察的组照,是她当时还是少先队员时的作品。叶利亚的父亲叶子龙同志是毛主席办公室的主任,小记者叶利亚是在随父亲陪同毛主席视察的过程中,为我们今天的观众留下了珍贵的回忆。
《历史的审判》、《声讨“四人帮”》是揪出“四人帮”以前,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所引发的天安门“四五事件”时,李晓斌所拍摄的著名作品,他和诸多年轻的摄影者,从那一刻起,用手中的照相机作为武器,投身到社会大变革的潮流中。今天,这些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成为我国摄影工作的中坚力量。
凌飞、鲍昆、李川的《国魂》,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迈步走向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同志对北京晚报发起的修长城活动,提出“修我长城,爱我中华。”,举国上下迫切呼喊“振兴中华”的时期;这些当时年轻的摄影爱好者,用着简陋的设备,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创想,给中国摄影写下一个里程碑。
李斌斌的《苏醒》在1988年“艰巨的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中获得最佳风光奖。对长城——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有着两代人的理解。他的父辈,开国老将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与黄河以北广袤的崇山峻岭与平原上。作品的镜头语言,凝聚了父子两代对长城的情感、认识。
东北抗联的后代们,对父辈战斗过的白山黑水寄予深情,他们几位献给《红色记忆》和观众们的作品:白雪皑皑的松林山野,炊烟渺渺的山屯晨景,幽静深邃的东北泡子,还有喜气洋洋的东北山村夜。在新四军将士的后代,在老水利工程师的后代,在老摄影家的后代眼中,祖国秀美的河山与人民的朴实生活,都浓缩到他们方尺的作品空间里。
集邮部分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封李多力
薄一波封宋扬之
陈云封宋扬之
陈再道李一楠
党中央进驻延安60年叶利亚
叶剑英100周年叶利亚
邓小平封宋扬之
李特特题李一楠
刘铮题李一楠
彭真宋扬之
孙毅郑京生
孙毅郑京生
孙毅郑京生
伍绍祖题李一楠
杨得志李一楠
杨利伟纪念封李多力
参展的作品共十二部:
《中国人飞向太空》作者李多力。
《辉煌九十年》作者杨绍明。
《永恒的思念》作者叶利亚。
《共和国的元勋与将帅》、《怀念》等四部,作者宋扬之。
《伟大的长征》、《不能忘却的纪念》作者郑京生。
《开国将帅和他们的亲人们》、《“我爱中国共产党”》、《青藏铁路首发》作者李一楠。
他们中的杨绍明、宋扬之两位为著名集邮家,从青少年时便热爱集邮事业,并取得享誉中外的成果,长期以来的努力,他们为中国集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杨绍明的每一幅作品,几乎都在中外邮坛中引起轰动,“建国十周年”整版张上,毛泽东的亲笔签名,成为红色集邮的最佳作品,屡获大奖,其国际上影响很大,意义深远。此次他展出了《辉煌九十年》,又是一部红色集邮的巨作。本作品缘由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960年7月30日,杨绍明有幸参加了这一盛会,他将事前早已准备好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两枚纪念邮票(纪81号)的两个整版张,(每张二十五枚邮票),在大会上拿出来。当周恩来看到后,热情地招呼大家来签名留念。周恩来同志先签了“周恩来”三个字,于是就传开,人们一一在上边签名留念。最后,在这两个整版张上,密密麻麻地留下了一大批老一代文化、文艺界的著名人士、文学泰斗的珍贵签名。尽管时光已逝五十一年,上边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他们中的李多力,是此次参加邮展作者中年龄最大者,是一位老集邮家。他曾是留苏学子,幼年起酷爱集邮,其前苏联航空航天专题邮品,在前苏联的集邮爱好者中,也为他的独特构思,以及邮品的绝无仅有叹服。他的这组集邮品,在前苏联邮展中获过大奖,其中有苏联航天第一人加加林签名封等珍邮。在《红色记忆》中他的作品《中国人飞向太空》,排列在第一,一是因为年龄最大(此次展览的顺序均按作者年龄大小而排序),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李多力在专集导言中回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921工程”,于1992年1月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从1999年11月20日至2003年1月5日相继成功发射“神舟”1号~4号无人试验太空飞船。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飞船搭载着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向太空。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成为辉煌的现实。2005年10月12日, “神舟”6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多人多天及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突破。2008年9月25日, “神舟”7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活动漫步太空,使我国的载人航天进程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邮集重点展示“神舟5号”、“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由6位中国航天员亲笔签名的珍贵纪念封,睹物思英雄,伟业传千秋。其中具有特别意义的由航天员杨利伟两次亲笔签名的“神舟1号”搭载纪念封。此品存世甚少,真品更是难求。因为李罗力的“神通”,而获得如此珍邮,实为难得。
叶利亚,一名延安出生、成长的“延安娃”,幼年与父母随党中央从陕北一同到达西柏坡,又一同进北平,在毛泽东身边生活了21年。父亲叶子龙,1930年参加革命,长征老红军,原毛泽东同志秘书、中办机要室主任,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27年。本集收录了六枚参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烈的纪念活动请柬和纪念邮封,这六枚纪念活动请柬和纪念邮封,作为当今开放类邮品(含柬、证等),别有一番意义。其中有“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师大女附中校庆日”、“叶剑英同志诞辰100周年”、“罗瑞卿同志诞辰100周年”、“关向应同志诞辰100周年”“延安签名封”(两枚)。十分珍贵和令人驻足的是,这六枚纪念活动请柬和纪念邮封,上面留下了一批革命英烈后代,一批老革命家、开国元勋和将帅的亲属们的珍贵签名,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图画,数百人的签名,仿佛在告诉人们,“共和国不会忘记”,“让历史告诉未来”!
宋扬之,一位资深律师,现任北京市众鑫律师事务所主任。父亲宋之光,新四军老战士,共和国老一代外交官,曾任驻东德大使,驻英国首任大使,驻日本大使。在此,重点介绍《共和国的元勋与将帅》邮集。
邮集中,一共收录了六十枚德高望重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等的亲笔签名纪念封。这些邮品十分珍贵,从八十年代起,宋扬之便潜心致力于这一专辑的收集和整理。这些珍封,分两次“合成”和“配套”完成。首先,他获得一个又一个珍贵签名封,有签在党代会纪念封上的,也有签在建国纪念封上的。当时,能签下珍贵的名字,不论什么样的纪念封都不重要,能“抢救”签名,则放在了第一位。他并没有停止工作。而后,随着一位一位开国元勋、元帅、大将们的逝世,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这些伟人百年诞辰纪念封时,宋扬之便将这些纪念邮票分别对应贴在签名边,再盖上这些伟人百年诞辰纪念邮戳,这样一件完整的“作品”便算完成了。邓小平、陈云、彭真、李先念、谭震林、杨尚昆、乌兰夫、薄一波、邓颖超、李维汉、蔡畅、廖承志、聂荣臻、叶剑英、粟裕、肖劲光,宋任穷等的签名封,都是这样精心雕琢、耐心寻觅而完成的。没有超人的毅力、真诚的情感和丰富的邮识,是完不成这一桩“伟大的创作”。可谓“工程浩大且艰辛”,有的持续十余年之久。一枚一片凝深情,红色记忆耀中华。
郑京生,国家重点工程深圳盐田港建设指挥部原副总指挥,深圳盐田港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父亲郑天翔,原中顾委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伟大的长征》,本邮集收录了一批参加过长征的开国元勋、开国将军、老战士们的亲笔签名封,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记述长征的辉煌,鼓励人们不念弘扬长征精神。
1.“长征.七律”。本集收录了开国将军孙毅中将在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封上敬录的毛泽东诗词《长征 七律》。字字苍劲有力,句句激励后人。
2.“他们从长征中走来”。收集了一批从长征中走过来的开国元勋、将帅、女红军的珍贵签名封。结束语:胡锦涛同志讲“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长征伟业垂青史,长征精神万代传,民族复兴图伟业,和平发展创未来。
3.“一代天骄 万代风范。” 收集了上百名从长征中走过来的开国将军、女红军的珍贵签名封。
《不能忘却的纪念》专题中的 “珍封忆故人”。本集以周恩来同志诞辰纪念封为载体,留下了邓颖超、聂荣臻、张学良等和一批老革命家、党和国家领等人、老将军、老同志及各界知名人士等的珍贵签名。读之十分亲切,感人肺腑。共和国不会忘记,让历史告诉未来!
李一楠:父亲李仰岳,新四军老战士,北京市公安局老领导。母亲何钊,战争年代在中共华北局城工部领导下从事地下斗争,负责秘密电台工作,北京市委离休干部。李一楠是近几年涌现的一名红色集邮家。她的作品为《开国将帅和他们的亲人们》、《“我爱中国共产党”》、《青藏铁路首发》。
《开国将帅和他们的亲人们》。
本集以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发行的中国共产党党旗纪念封为载体,留下了共和国十位元帅、十位大将、五十七位上将的夫人或后人们等亲属的珍贵签名,每一位亲人在封上都留下了赞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寄予未来的题词、赠语和留言,弥足珍贵。《“我爱中国共产党”》。
本集采取独特的整体策划方式,以2001年发行的建党八十周年《“我爱中国共产党”》纪念封为载体,收录了老革命家、老将军、老同志和开国元勋与将帅后代们的签名。千言万语汇集一句话,人们同写“我爱中国共产党”词句诉衷情。
作者李一楠的《青藏铁路首发》,是此次联展活动中,集邮展览的高潮,它记载了各界人士、各族人民喜乘青藏铁路首发拉萨的那动人而又难忘的一幕。李一楠有幸登上了这趟青藏铁路首发车票,乘上火车后,便开始忙碌,她请这列首发车的全体乘客在已准备好的青藏铁路首发纪念封上一一签名。一时,火车上洋溢着欢声笑语,老人、妇女、红领巾、儿童,科技工作者、军人、医生、商人、基层干部,人们一边签字,一边惊叹:这一套签名封实在太有意义了啊!从北京到拉萨,从老人到孩童,包括了各行各业和各族人民群众。大家纷纷建议,“一定要将这套签名纪念封保存好,让世界人民都了解到青藏铁路首发这一奇迹,和看到我们这些亲历者、见证者!” 李一楠将首发列车上三百余名乘客一一签名后,又请乘务长、车长、全体乘务员、全体司机、歺厅工作人员、卫生员,以至北京、拉萨两地火车站站长、铁路分局负责人、局长、铁道部部长……凡是与这列首发车有关的各界人士,统统在这套纪念封上郑重地、认真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套邮品一共二十五枚,她还不忘盖上北京、拉萨两地邮戳,“北京”是始发时问,“拉萨”是终点站时间。邮友们称,“太精采了,太完美了!”以至许多人看到这部邮集后,赞不绝口。一位著名文化艺术家称这部邮集:“像一幅壮美的图画,一曲高昂的颂歌,一首不朽的诗篇,一座耸立的丰碑。这是因为,它表达了民心、民意,它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部集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