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画

特稿:新时代扎根人民的艺术家——记农民诗人书画家李秉正(组图)

字号+作者:时永、张伊 来源: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2019-02-25 15:0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李秉正是个农民,和一般农民不同的是,他干完庄稼活儿就琢磨写诗作画。种地是为生计,而写诗作画是他的信仰和寄托。 1948年2月22日,李秉正生于湖北省'...

    李秉正是个农民,和一般农民不同的是,他干完庄稼活儿就琢磨写诗作画。种地是为生计,而写诗作画是他的信仰和寄托。

    1948年2月22日,李秉正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居仁门,7岁时随家人返回祖籍河北省晋州市胡士庄村。

    18岁时,李秉正写了一副对联:“静卧山中听夜雨,闲行野外看朝晴”。让他的祖父李广龄惊讶不已,认定这孩子“日后准能成个大诗人”。在精通琴棋书画的祖父和两本旧《千家诗》的引领下,李秉正的“艺术之门”渐渐开启了。

    “欣然写我自家图,不作他人笔下奴”

    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文化水平,要想写诗谈何容易?“一开始写的是顺口溜,平仄不对。于是,我就买了一本平仄字典,一页一页研究诗词音韵、平仄对仗。”李秉正说,除了技巧外,写诗必须有文化底蕴和诗心,他开始阅读大量古诗和古书籍。那个时期,李秉正买书、看书到了痴迷的程度,几百块钱的古籍图书,他说买就买,弄得家里经常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村里人说他“气迷”了,而秉正却说:“不买书、不看书,知识从哪里来?”正是海量的阅读,给他打下了坚实厚重的文学功底。1997年,他凭借《题画诗》荣获“诗神杯”全国诗词大赛最高奖,得到著名诗人贺敬之的肯定,欣然命笔给《李秉正诗画选》题写书名。

    读李秉正的诗你会不经意间被感动,平实、凝练、深意的诗句从他心灵深处流淌而出。田园生活、远山近水、一草一木在他的笔下变得情趣盎然、鲜活生动:“春到杏花庄,毫端一抹香。”“水瘦半山荒,烟寒树带霜。”“麦野无边绿,桃林几片红。”“胸怀清白志,洁念慰生平。”……在我国书画史上,诗、书、画历来密不可分。如今,李秉正作画必配诗,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978年,30岁的李秉正开始自学中国山水画和书法。“人家都说,三十不学艺。我就不信这个邪。”在外地工作的侄子送给他一本胡佩衡的《我怎样画山水画》,被他翻得破烂不堪。就是这样一本旧画册把李秉正带进了书画世界,照亮了一位农民的书画梦想。

    他常说:“文化修养是艺术家的底气,深入生活是艺术家的地气,艺术家具备这‘二气’,艺术就有生命力。”农忙时,他在家精耕细作;农闲时,他背上画板进山写生,泰山、华山、庐山、太行山……一住就是个把月。李秉正靠种地赚来的微薄收入,除了养家糊口外,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买画册和进山写生的花费上。

    当自己的书画风格不被业界认可,还受到冷嘲热讽时,李秉正的内心经历着挣扎。李秉正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他说,当村里的乡亲们说他“不务正业”时,他不难受;当书画界说他“画法不伦不类”时,他反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走一条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 “欣然写我自家图,不作他人笔下奴。任你嗔言和妒语,新风一出古今无。”一首《铸心歌》抒发了他不为外物所动的博大情怀。

    反对李秉正的不乏其人,但是知音也如约而至。1999年,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首开先河,为这位农民举办个人画展,时任院长刘勃舒先生亲自主持了的“李秉正山水画研讨会”。

    刘勃舒先生说: “李秉正的画,格调比较高,品味比较真。路子,特别是路子,可以说是走的诗的道路。秉正的这次画展给美术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李秉正是一个画画的料,他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收藏。我们应该探讨是什么让李秉正走出来了,这是个好现象,希望艺术家们不要总是高高在上,要多跟县里、村里的基层群众和农民交朋友,我们的书画界才能真正繁荣。”李秉正的《深山寂静堂》《水墨山水》二幅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画库收藏。

    著名学者、人民网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邵建武先生说:“北京每年办成百上千画展,李秉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一位环保型画家,还没有遭受画坛不良风气的污染,他就是他,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这对我们是启发也是警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撰文说:“李秉正醉心于水墨艺术和山水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在河北、在北京,以致在全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事实生动地说明,新型的、有文化修养的农民,不仅是能够接受和欣赏文人水墨画,而且还能创造出兼有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水墨作品。人们赞赏李秉正的水墨画,不仅仅因为它们出自一位农民画家之手,更主要的是这些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在这些作品中,有充足的文化精神,有对祖国大自然的真挚情感,对传统艺术的无限虔诚,也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著名中西艺术史学者、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缪哲评价说:“李秉正的画出自宋代野逸画派。这个画派早已传入东洋,形成了日本的一个画派,千百年来早已绝迹,没想到一个现代农民又画了出来,真有趣,了不起。我给秉正作品的评价是八个字,非常传统,非常现代。”

    “长安画派”画家何海霞先生对李秉正的评价是:“《华山图》笔墨苍润,尚有气势,看得出下了功夫。你对浅绛山水情有独钟,将来必成大器。”何老欣然命笔为李秉正题词“天道酬勤”!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为李秉正题词:“栖恬守逸,道法自然”。

    中国书画界的名家王学仲、臧新民、陈振新、刘龙庭、邹佩珠、翟墨、忆明珠、李东星等知名文艺评论家、美术家对李秉正的山水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农民李秉正被誉为“环保画家”、“文人画家”。

    李秉正回忆道:“咱一个农民,太受宠若惊了!”

    2005年至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李秉正出版了《李秉正山水画集》、《李秉正纪游册》、《李秉正太行水墨写生卷》、《李秉正诗画选》和《李秉正山水团扇》等五本诗画集,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收藏。

    “日日痴求新画样,催余万遍走青山”

    30多年来,除了农忙的时候,他几乎一半多的时间是在太行山里写生度过的。太行山是他不变的创作基地,嶂石岩是他常年的画室。

    “我现在画的山水不出石家庄。”李秉正说,画了二十多年泰山后,一次他听到了朋友申建国的提醒。“你是石家庄人,石家庄本身就有美丽的山山水水,为啥不画它们呢?”是啊,为什么不画石家庄的山水呢?李秉正问自己。

    也就是从那时起,李秉正开始画太行山。初上嶂石岩,李秉正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乳泉。“我九岁丧母,到了嶂石岩,我忽然想起了母亲。画它,就像是在和母亲沟通交流一样。”李秉正当即坐在搬来的石头上,兴奋地用水墨毛笔写生。李秉正说,他现在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石家庄周边的山山水水;他说自己一进入太行山就激情四溢、精神振奋;一登上嶂石岩便无法停止手中的毛笔。就像在诗中所写:“泉香迷肺腑,不肯下高岩。”

    李秉正特别注重写生质量,遵循古人画山“先读山、先知山”的遗训,到真山真水中摄取所描绘的对象。他对山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艺术感悟力,他画的山水都是他心中的山水。用李秉正自己的话说:“山水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创作灵感需要到山水中去寻找,并融入作品。”所以,他每次到山上去写生,都先坐在搬来的石头上看山、读山,山入人心后,再研墨作画,而待画毕,一定要把坐用的石头搬回原处,不管那石头来的有多远。李秉正说,虽然四处无人,但独有痴心对青天。这是画德,更是对大自然对青山的敬仰之情。

    翻看李秉正的画册,会给人一种气韵生动,清新质朴,秀逸洒脱的感觉,画中既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力,又有浓郁鲜明的时代精神;既有格调高雅的书卷之气,又有野逸率真的笔情墨趣。李秉正说,他的绘画作品是其多年苦学传统、追随时代的艺术结晶。

    “酸苦甘辛谁人问,四时佳景在我心”

    李秉正一年四季农闲的时候进山写生,吃住在农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更多的时候,写生时不可避免会碰上风雪雨雾,甚至抢劫,但他只觉苦中有乐,其乐融融。

    每次出去写生,他便带上水壶和干粮,从村口的公路上坐上长途客车到山里,找当地农户家住下。有时为了找美景,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前一阵儿,我带上初中的孙子去嶂石岩写生,一天走了十多公里,把孩子累坏了。当天就跟我说,‘爷爷,以后我可不画画,太累了。’”李秉正拿着孙子的“逸事”,讲笑话一样地说道。

    是啊,这其中的艰辛,别说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了,就是大人也不是谁都受得了的。夏天遇上暴风雨无处躲藏,经常被淋个落汤鸡;冬天遇上大雪、刮大风,冻得手脚冰冷,直打哆嗦……可是,这一切,对于李秉正都不算什么,只要与山为伴,与艺术为伴,他就会感到欣慰,甚至感觉是幸福的。

    2007年夏天,李秉正正在嶂石岩槐泉寺写生,忽然黑云扑面,电闪雷鸣,雷声大作,忽而大雨如泼。雨稍小后,李秉正坐着庙门槛,突见对面槐泉寺后赤壁上,云团翻滚,如波似浪,极为壮观,当即开盘调墨,对景走笔,雨点不时洒落纸端,雨点墨点相生奇趣,他一气画完三幅水墨雨烟图,仍画兴未尽,腹中饥肠辘辘早已被抛云端。

    年初,李秉正得了重感冒,老伴让他安心休息,他一边满口答应,一边又偷偷地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老伴来探视,见他正握笔画画,嗔怪道:“你不要命啦!”

    李秉正微微一笑,“拿起画笔,病就跑了!”他硬是坚持了三天,用水墨忆写出一幅二十八米的《嶂石岩》长卷,展现出从软枣会至黄石铺、圆通寺至小天梯百里太行山姿林莽的自然风景。

    “此日毫端情最野,张张画境近洪荒”

    在我国书画史上,诗、书、画历来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从王维到苏东坡,从陈师曾到启功等等莫不如此。李秉正也是一直将此作为自己的追求。他说:“诗、书、画一道,本是一种信仰,弄不好艺术,别怨天、别怨地,就怨自己不争气,做得多、想得少,自然能得拙中巧。”他的诗,文风清新而又妙趣横生;他的画,野逸散淡而又富有诗意;他的字,古拙遒劲而又仪态万方。

    如今70岁的李秉正,壮志未泯,他把精神支柱和生活基地一直牢铸在太行山的砂岩地貌。

    龙岩大峡谷属于“太行砂岩地貌”,太行砂岩地貌也叫“嶂石岩地貌”,地质学家把河北的“嶂石岩地貌”和广东的“丹霞地貌”、湖南的“张家界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所谓太行砂岩地貌其中包括河北赞皇县的嶂石岩、井陉县的锦山、山西昔阳县的龙岩大峡谷等。

    他吟诗写生,十多年已有百余次的登临记录,他深深爱着这红崚山水,投身其中,不计艰辛得失,李秉正写字作画旅行写生,但他明白文化对书画的重要性,写诗是他的长处,他的文化也主要体现在艺语和诗作上,他把嶂石岩、锦山、龙岩大峡谷等红崚山中的村庄、景点和他喜欢的风物都写了不少的赞美诗。在他的诸多诗作中,有两首耐人寻味的段子,如《冬日观云崖撒珠》写道:“斯崖不与众崖同,独为丹青造险雄,把个泉痕来妄写,纷披墨线挂苍穹。”这首诗,作者把云崖撒珠景观的山崖奇骏,地势险要,书写的壮观惊人,让读者感觉仿佛如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眼前。又如《龙岩洪水后》写道:“沟中乱石换新颜,数月清流未寂然,断路空悬成瀑景,飞帘奏乐妙音传。”把发大水后的狼藉写成了别样风景。

    “李秉正的画之所以品位高,雅而不俗,有其较强的艺术魅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和特色就是以诗书入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学者赵铁信这样评价。

    他画的画种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高的那种艺术形态——写意画。写意画主张神似。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写意画追求用意,笔不到而意到。其绘画的内涵更注重文以载道、遗形写神,其形式上更讲究个性的笔情墨趣、诗书画印的配合。

    李秉正自称他画的画叫意笔水墨写生,以追求诗的意境为目的。“心源造化一齐出,写生创作就地成”,是李秉正对艺术的见解和创举,也证实了他的智慧和实践。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那样“就地采矿,就地炼钢”,第一感觉是最真切的,情感不能复制。李秉正专长采用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面对自然景物,当场画出成品,而不是草图,形象虽简,但神气十足,他用最洗练的艺术语言,尽笔墨纸情趣,发人心之幻想,写出了太行砂岩地貌的神韵和他对红崚山的深刻感受。

    就拿他写字画画用的文具镇纸来说吧,从来不用人工雕琢的玩艺,所用的全是从山里拾来的平常石头。他说每当看到这些石块,便想起那层叠起伏的红崚仿佛在眼前一样。即使在山中写生的住处桌椅上,也常有几块红石头与他相伴。更有趣的是,某日,他老伴说:“还是泰山雄伟,好看。”秉正先生把脸一沉,生气地说:“就是红崚好看,不许说太行砂岩地貌的坏话,你必须顺着我说红石头、红山好,我说好就是好,咱们崇拜的就是这座山,我就是这溜山的山神土地!”说李秉正的思维像是有点神经质,倒不如说他是一片童心。通过这件事,李秉正的老伴感叹地说:“嗨,别提了,他对自己的事业(指写生与诗书画)现在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家里、外头什么事也不问不管,连他自己的穿衣、吃饭都乱了分寸,起来一天就是写生、写生、石头、石头、龙岩大峡谷、龙岩大峡谷,真拿他没办法,诗书画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我看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都影响动摇不了他,我算服了。”名山未必出好画,好画出于好心情。在他的诗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细品其酸甜苦辣和他对艺术的忠诚。他是一位不顾生活,独迷艺术的“疯子”。作为一个农民画家,李秉正的画作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特色。他的画风、文风清新质朴、自然大方,可谓诗中有画的意境,画中有诗的意味。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张士增在李秉正书画作品研讨会上说:“看李秉正的作品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感觉和生动的故事,而专业美术界也会从中体会到别样的精神。”

    “回眸坎坷几多年,舍利抛名志未迁”

    李秉正说:“当人要老实,作画要俏皮,实实在在搞艺术。做一个合格的中国艺人。我谁都不是,我就是我,我这一辈子就是老李。”

    几年前,李秉正生活贫困、房屋破旧。辛集有个倒腾画的,想以每年十万元的价格把他包下来,让他仿别人的画。他不干。这些年日子好过些了,又有一个经营书画的老板看上了他的画,要拿出一百万,让他为其作画三年。没想到也被他当场拒绝。

    “我画画压根就不是为了挣大钱。想什么金钱啊?顿顿有饭还不够吗?我画画就是要画我心中的画,想买断我画画的自由,给多少钱我都不干!”李秉正认真地说。李秉正种地没有致富,画画也没有发财。村里人很是不理解,亲友们也替他着急。但李秉正却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不急不躁悠然自得,他说:“如果你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你就保住命了;你把金钱放在第一位,你就有钱了;你把艺术放在第一位,你就冲上艺术的高峰了。”

    在国内画界,很多人把李秉正称为“环保画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他的身上一直存着一种淳朴、勤劳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最近,国家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事业,这对李秉正是很大的鼓舞。他想在太行砂岩地貌区域内建造一座赞颂红崚山诗作的碑林,赋予大自然更多文化韵味。我们把李秉正对红崚山的诗画投入,应看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太行砂岩地貌文化”。他的新,就在于专注挖掘和弘扬一地一域。李秉正说,他非常赞赏“地域性就是世界性”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心声和远见。一个诗人画家铸心于自己的写生和生活基地,是所谓“求本舍末”,不是舍本求末,在源头上下狠功夫,这才是真正的“实力派”。 

    李秉正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他说:“把毕生的精力和艺术成果奉献给太行砂岩地貌,奉献给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奉献给全人类。”一个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有若大襟怀和大度,实属少见。因此,称李秉正为太行砂岩地貌的代言人应是当之无愧的!   

    李秉正的艺术成就,引起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画家所在的晋州市,更是重视其成长和发展,晋州市委特意为李秉正的艺术成果在省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李秉正直抒心意:“我是为画画而生的,祖国的壮美河山激励着我,只要我能画,我就会一直画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我们的大好河山。”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李秉正动情地说,总书记的话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一生就是个过程,永远都没有尽头。”李秉正一直特别欣赏著名书画家张仃赠他的这句话。在他看来,写诗作画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纯洁、最神圣的工作,值得一辈子去为之追求,自己将永远生活在群众中、扎根在泥土里,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满怀豪情地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我1948生于湖北武汉,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回到河北省晋州市胡士庄村老家生活。几十年来,我一边种地,一边画画。我妻子很支持我,为了让我专心画画,她主动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我学画画主要还是靠多年的苦学、勤练。我对中国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名家名作都进行过反复的认真研究,还对西方的绘画作品,像凡高、毕加索、莫奈等人的作品反复揣摩,找到可以学习的地方。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名家的笔意和技法。

    利用农闲时间,我11次登上泰山,100多次深入太行山。嶂石岩我去过几十趟了,那里的老百姓与我都很熟悉。看到我就亲热地喊:“看,老李又来咱这儿写生了!”有的拽我到家里住宿,有的拉我到家里吃饭。去了就住在那里,一住就是几个月,与那里的山山水水、老老少少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写生特别注重写生质量,遵循古人画山“先读山、先知山”的遗训,到真山真水中摄取所描绘的对象。写生这东西不能走走看看,对山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感悟力。我觉得山水是真实的,艺术是虚幻的,创作灵感需要到山水中去寻找并把它融入作品。

    1997年我的《题画诗》荣获“诗神杯”全国诗词大赛最高奖;1999年6月,中国画研究院为我举办了个人画展和研讨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在这里举办画展的“小人物”,我的两幅作品《深山寂静堂》和《水墨山水》被中国画研究院画库正式收藏;2005至201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五次出版我的画册和诗画选,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著名国画家张仃先生为我的画集题写书名。中央美术学院的邵大箴教授在评论中写道:“李秉正醉心于水墨艺术和山水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在河北、在北京,以致在全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事实生动地说明,新型的、有文化修养的农民,不仅能够接受和欣赏文人水墨画,而且还能创造出兼有传统精神和时代特色的水墨作品。” 浙江大学博物馆馆长缪哲先生评价说:“李秉正的画出自宋代野逸画派。这个画派早已传入东洋,形成了日本的一个画派,千百年来早已绝迹,没想到一个现代农民又画了出来,真有趣,了不起。我给秉正作品的评价是八个字,非常传统,非常现代。”

    有很多画院想请我出山,都被我谢绝了。我不打算离开农村,我习惯了农村的生活,真的到了城市我也许就画不出来了。我想扎根在农村的广袤沃土上,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创作,用画笔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风采。

    “山川壮丽无限美,水墨丹青不了情。”我今年70岁了,只要我能画,我就会一直画下去,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作品,让人们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坚定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