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于近日召开。这是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预示着我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变化。
其实,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对城市工作已经给予了非同一般的关注。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做好城市工作;
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的同时,对城市工作也进行了研究部署。
未来老百姓的城市生活将发生哪些改变?住房政策、城市建设将有哪些调整?这几次会议已经定下了基调: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增强城市宜居性、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未来,居住在城市的你有望感受这5大改变。
1、缓解特大型城市压力,再建10个“中心城市”
没住在北上广深?没关系,你的家乡说不定也能成为“中心城市”,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媲美首都的社会服务。
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
由于发展不均衡,我国城市化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一线城市人口超载,根本原因在于面向全国的服务性功能过度集中。以北京为例,其城市病问题的根源就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指出,“要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
那么,新的中心城市将建多少,重点在哪发展?杨伟民表示,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至于这些中心城市位置,他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发展空间趋于饱和,新的中心城市重点将在东北、中原、成渝等几大城市群培育和发展。
2、落户城市将更容易,农民工们真正“入住”城市
12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相对于55%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当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足40%。也就是说,现在7.5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5亿左右的人都没能在城镇落户,没能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没有相应的市民权利。
近期,鼓点渐密的户籍制度改革敲开了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大门,而“十三五”规划建议表明,未来将有更多举措推进“人的城镇化”,让新市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务,真正在城市安家。可以预见,新市民在城市“安家落户”将更容易,共享城市公共服务的政策红利也将到来。
3、整治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出狠招,让城市更宜居
堵车、雾霾是大城市居民的两大“心病”,也是城市工作的重点所在。
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四大举措: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意味着“摊大饼”式的发展不能再继续了。“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对于患上“城市病”的大城市,就要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
同时,宜居城市还应更多地表现在城市文化方方面面,从城市品质、风貌、内涵,到能够体会感受到的民风、公德、秩序等等。
而要实现上面这些目标,就必须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和城市管理体制,对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出狠招,为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不能一任领导一任蓝图,城市规划将不再“短命”
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关系着城市发展的全局。“一任领导一张蓝图”的现象无疑是“规划折腾”最典型的现象,一直深受诟病。
如何根治?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习近平就城市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城市工作的“六个要”,其中“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为城市规划定下了改革方向。
而不久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针对这个问题开出了“药方”:“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更加科学合理基础上强化城市规划的法治化,避免再次出现“重复施工、大拆大建”,将是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5、房地产去库存要打歼灭战,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有望改善
1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这已是近期中央第二次提出要房地产去库存。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怎么去库存?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如今,城镇户籍家庭的住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外地非户籍人口拥有的房子很少。“新市民”成为去库存的关键词,势必将房地产库存引导到有需要的人群中去,进而更有效地提高住房使用率。
除此之外,针对此次中央对楼市去库存的密集表态,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相关财政、货币等支持政策将陆续出台,已有的相关政策将继续强化。从长期来看,去库存将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将促使房地产业回暖,也有助于人口、产业、住房的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