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菜肉价格上涨引发广泛关注。“猪你涨”“向前葱”“蒜你狠”……这几个几年前曾被国人熟知的时髦词,如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有人感叹,“猪周期”又来了,菜又贵得买不起了。
物价直接关乎百姓们的钱袋子。菜肉价格上涨给人最直接的观感,就是生活压力又变大了。实际上,目前大都市生活成本并不算低,“菜篮子”里的商品价格飞涨,不仅是低收入群体,就连中等收入的白领也倍感压力。这也难怪CPI之类词汇似乎总是自带一朵乌云。
未来菜肉价格会否继续上涨,这是不少人心头的疑问。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明白此次价格上涨的原因。
对此,他们这么说: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7日表示,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总体来看是前三年价格长期低迷的反弹,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后期猪价维持高位应是今年的常态,但是暴涨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和动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7日表示,近期蔬菜价格上涨主要受天气因素影响,未来随着气温回升和蔬菜上市量增加,预计菜价总体将呈现回落态势。
菜肉涨价的具体原因有所差异,但相同点都在于供给不足,是供小于求的市场规律使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是一种重要信号,也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往往会刺激生产者加大供应,去寻求新的平衡。
可以说,此番价格上涨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只是市场规律的自然调整罢了。不过,产品从生产养殖到成熟上市需要时间,供需调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因为有这个“时间差”,才出现了价格的周期变化。对于这一市场经济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姑且待之就好,完全没有必要焦虑、恐慌,更不能以偏概全地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
也要看到,价格周期虽然是个老情况,但这一轮的上涨还是带有些“新问题”。就蔬菜价格来说,虽然天气因素是主因,但还有个次要原因不容忽视:一些地区在产业升级或者城市规划调整的过程中,对蔬菜供应等工作重视不够,菜地改变用途,或是农贸市场搬迁到远离居民生活的地方,加大了蔬菜的流通成本;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综合推高了蔬菜价格。
就猪肉价格来说,本轮猪周期面临的新情况是限养、禁养对产能的影响。从畜牧业发展环境看,环保压力对规模养殖的约束日益趋紧。据了解,有10个省份已经或者准备启动生猪禁养区的划定,禁养区内的生猪规模场面临拆除搬迁,这大约影响2000多万头的生猪出栏量。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大课题,也是每一种产业发展不容忽视的小环境。规划调整、追求环保都无可厚非且势在必行,因之带来的市场变化也可称之为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但是价格波动过大终归不是好事儿。稳定价格、稳定百姓对经济的预期,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任务。
老情况新问题叠加,政府尤其应该让那只“有形的手”更主动一些、更有力一些,特别是那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品,不能任由市场完全自由化。
具体来说,一是要尽量将调控任务跨周期往前压,不能等到木已成舟,在峰尖浪底再出手,让价格如“坐过山车”般大跌大涨。二是调控政策要长期化,不能在价格稳定时不闻不问,发烧后又紧急调控。三是宏观调控要有系统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着产业升级的任务,就忘了保障基本供给。
只有增加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精准性、系统性,我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有稳定的大环境,百姓也才会更好地享受到“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