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落实,这一数字还会继续攀升,中国的企业都伺机在国际市场展示自己的实力。相对于发达国家老牌企业在全世界拥有数百年的经营经验,中国民营资本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国际化运行和防范风险能力相对不成熟。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法律、宗教、政治制度具有一定差异,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3月21日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大多为中等风险级别,仅新加坡一国为低风险。因此,当前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都在探索帮助企业降低风险的更好的“走出去”模式,一些地方提出在国外建立产业园区,这种做法对民企“走出去”提供了便利,但由于多数产业园区的企业之间松散组织特性,难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笔者提出三种民企“抱团出海”的模式,企业之间紧密配合,形成有机整体,稳健地融入“一带一路”。
首先,“横向抱团”的“兄弟连”模式。
就是同行企业“抱团”形成“兄弟连”走入国际市场。“横向抱团”的兄弟企业相互之间即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兄弟连”如果能够在东道国有机集聚,就会形成良好的同产业内部分工,形成有序集群。“兄弟连”模式可以在当地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即某一产业大量的企业集中在当地,更好地抵抗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这种外部规模经济可能产生于两点: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在当地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即经济学家阿罗所说的“干中学效应”。走出去的民企变“在中国竞争”为“为中国竞争”,兄弟携手共同发力。“兄弟连”模式发挥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行业竞争力、收获最大化利润,让“走出去”的“中国船”行稳致远,每个企业都从中受益。
其次,“纵向抱团”的团队供应链模式。
就是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企业—顾客)企业“抱团”,形成供应链相互配合的团队走出去。与单兵作战“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率低收益”相比,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等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发展的团队供应链模式。“纵向抱团”有助于在东道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突破中国民企“小散弱”的瓶颈,强化协同效应提高谈判能力。单个企业对外投资,往往只能嵌入国外产业链的单个环节,缺乏上下游配套,受限于人,容易出现发展瓶颈或者成本过高,难以获得更多的附加值。“纵向抱团”的团队供应链模式则可以通过投资规模化,产业链上下游拉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各产业链竞争力。根据中国民企走出去行业的不同,可以考虑构建资源型集群或者创新型集群模式。
最后,“生态抱团”的联合舰队模式。
就是跨越了单一行业,不仅同行业内部,以及上下游之间形成有机结合,而且与其他行业之间形成有机整合,形成生态圈,“生态抱团”融入“一带一路”,有人也把该模式称为“金融+产业+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帮助“走出去”的民企理顺三个关系:第一是建立稳定持续的政商关系,第二是实业与金融之间的配合关系,第三是核心产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配套关系,而这些仅凭单一企业难以实现,只有在形成“生态抱团”的联合舰队模式状况下实现。“生态抱团”有助于弥补民资企业在国际市场遇到的资金困境和管理困境,除了贷款融资,金融和服务机构提供的战略决策、财务咨询、市场对接、风险控制等服务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灯塔”。美国企业辉瑞、戴尔等进入中国后,美国的相关金融、咨询、公关、人力等服务机构也都来华为其提供本土化服务保障,这不仅仅是一个产业链条,更是一个产业生态在进行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