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发布《王沪宁日记五则》,摘录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写自22年前的5篇日记。
据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报道,这些日记引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的《政治的人生》一书,该书收录了王沪宁在一年间写的个人日记。日记只有月份和日期,没有标注具体年份。不过,王沪宁在书中自序的落款中写到“1994年底于复旦大学”,可见,该书所摘录的日记写于1994年底之前,也就是说,写于22年前。
《政治的人生》出版年份——1995年,对于王沪宁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年份。
生于1955年10月的王沪宁,1981年拿下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学位后,留校任教14年,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1995年,他离开复旦大学,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后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至2002年)、主任(2002年至今)。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常被称为中央领导的“首席智囊”。上述履历表明,就在1995年,王沪宁开始由一名高校学者,向“首席智囊”转型。《政治的人生》讲述的则是其高校学者的生活,各篇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可内容很广泛,有讲课、会见友人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关于反腐、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思考,还有他在高校教书时看过的书、追过的影视剧。
有关书名
“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
出版个人日记,为何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在自序中,王沪宁回答了这个问题。
王沪宁写道:之所以起名为《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间均用来作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这个领域是那样的广阔,所有的课题都可被置于政治的角度下透视。我以为每一个生活在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的人,是不能不政治的。
王沪宁称,书中收录的是他的一小部分夜思,“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之所以愿意把这些思想”沉淀“积累起来,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是在宁静的外界和宁静的内心状态下形成的。宁静致远,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境界”。
青年王沪宁(右二)
关于反腐
“反腐败的重点之一应该是反‘超腐败’”
书中记录,7月27日,王沪宁来到了北戴河,“(出火车站后)大概20分钟,到了一片树木繁盛的地方。在警察的潇洒的指挥下,我们拐进了一条路,然后就到了我们住的楼,一幢西式的小楼”。
此后,7月28日、7月30日、7月31日这三天,王沪宁在北戴河写的日记,都提到了反腐问题。
在7月28日的日记中,他写到:现在反腐败斗争的重点之一应该是反“超腐败”;之所以是“超”,是因为它们在规模和性质上均为一般腐败活动所不能比拟,同时危害性和影响也是一般腐败望尘莫及的。
他分析认为,这种“超腐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往往在一定公共权力的参与下完成;二是往往以集团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个人的方式出现。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组织骗税,有组织走私,有组织造假,有组织索取、以单位的形式弄权勒财,有组织侵占、表现在对国有资产的侵占。
在7月31日的日记中,他写到,当时的腐败呈现从低质到高质、从低层腐败到高层腐败等趋势。“高质腐败可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物质利益损失。不以获得物质利益、而以获得权力为目的的腐败活动更加危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苗头还会发展,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可能会加速蔓延”;“高层腐败的发生面虽然小,但是如果发生,影响要比低层腐败大得多,是反腐败的重点。这里说的高层腐败是指副部级以上干部的腐败活动。统计数字表明,在这个范围内,腐败活动比较多地发生在副部级到正部级干部中间……要制定适用于这个层次干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建立起专门的监督机制,常抓不懈”。
关于国家治理
“要实践政府对所治理的民众的总体诺言”
书中多篇日记记录了王沪宁对国家社会治理方面的思考。
在2月24日的日记中,他写到,(上海)金属交易所反映,新税制执行后,上海收增值税,外地没有收,导致上海(金属交易所)的成交量大幅下降,“很多生意跑到外地交易所去了,这就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各地各自为政,产生不平衡。应该成立中央巡回法院,专门保持全国的执法的平衡”。
3月12日的日记显示,当天王沪宁到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开会,会议议题是征集对“21世纪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政府法制建设”课题的意见。“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法制化的过程,无法不能说是现代化”,王沪宁写到:在美国一些城市,法律规定吃了大蒜之类的东西,要半个小时以后才能到公共场所去。法律在国外是一个天大的规则,任何人不能违背。在中国,法律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地位,法律是一个天大的概念,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这就是差别。
3月15日的日记显示,王沪宁当时正在写一篇谈政府形象的文章。“政府的信誉是什么?政府的信誉,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实践政府对所治理的民众的总体诺言”。他写道:能否在日常的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实现政府的诺言,是政府有没有信誉的最基本的因素。政府的总体诺言要由构成体系的各级机构来完成,每个政府机构,不论是高层机构还是基层机构,每个行政人员,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初级干部,均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实现总体诺言。总体诺言是分解到各级政府的,各级政府在自己的活动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诺言,因而各级政府人员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诺言。这样才能塑造政府的完美形象。没有这一条,政府人员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地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或者玩忽职守,政府形象自然就不会高大,因为最基本的前提不存在了。
他强调:政治承诺是一个值得开发的概念,可能是建立中国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
个人情怀
“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
在一些日记中,王沪宁谈到了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生活感悟。
3月10日的日记显示,当天王沪宁出席了上海市表彰十大精英大会,“我在会上讲:我热爱教师的工作,我也热爱学生。没有这种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我相信,教育学生是自己最想做的事。我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多写几本好的书,多教几位好的学生。事业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部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不能没有。在国外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办公室和学生”。
他还在日记中写道: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最大的快乐。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在6月26日的日记中,他写道:什么乐趣也比不上塑造生命的乐趣,尤其是塑造生命成功的乐趣。谁是以塑造生命为第一义务的人呢?除母亲赋予物质的生命以外,教师是塑造精神生命的最有影响的力量,也是最微不足道的力量,“有时看到学生成长起来,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上的快乐。我有时经常问学生的问题是:“你有精神上的痛苦吗?”实际上也就是问:“你有精神上的快乐吗?”大部分人不能谈这个层次上的痛苦快乐。但是,没有精神上的痛苦快乐的人,难道可以作为一个来过这个世界的人而存在吗?难道是一个有过真正的生命的人吗?
青年王沪宁(右一)
读书
“《旧制度与大革命》值得一读”
《政治的人生》一书显示,王沪宁有夜读的习惯,经常在深夜看书,阅读面非常广泛,既有法国《自然科学》杂志、《读书》杂志等期刊;也有《骚土》、《媾疫》、《天猎》、《帝京》等小说;还有《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曾国藩》等。
在日记中,王沪宁经常写“书评”。
1月21日的日记中,他写道,凌晨读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他有影响的著作,值得一读”。“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曾至少两次向官员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
王沪宁也读武侠小说。在1月26日的日记里,他写到当天读《射雕英雄传》,“在新加坡见过他(金庸)本人,是一个很和气的人”,他评价说,《射雕英雄传》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奇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据说,有的大科学家在训练学生时,首先要他们看武侠小说”。
日记中,王沪宁也经常直言不讳,对一些作品提出批评。
在1月28日的日记里,他写道:读了布老虎丛书中的《苦界》,“是编造的不错的故事,但完全是虚构的故事,让人感觉虚构的痕迹太明显”。
看影视剧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能够震撼灵魂的作品”
《政治的人生》一书显示,除了夜读,王沪宁也经常在深夜看影视剧,在日记中写“影评”。
初步统计,书中显示,王沪宁在一年间看了《京都纪事》、《异形1》、《往事》、《危险关系》、《过把瘾》、《十天的困惑》、《推上断头台》、《轮回》、《食人族》、《浴室血案》、《因父之名》、《辛德勒的名单》等10多部中外影视作品。
对于《辛德勒的名单》,王沪宁评价说“是一部能够震撼灵魂的作品”,称震撼的地方,不是它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当然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可以称道),而是它所揭示的人性的世界。“这场悲剧最深刻的地方,比千百万生灵死亡更残酷的地方,就是更多的人的人性泯灭。因为只有人性泯灭,才会有这样罕见的悲剧。”
当年,根据王朔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是热播剧,日记显示,王沪宁在追剧。
在2月2日的日记中,他写道:《过把瘾》一直放到一点多钟,这两集里开始发生矛盾,男人和女人的矛盾,丈夫和妻子的矛盾,解释得不错。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不是来自恨,而是来自爱。有时候来自爱的矛盾虽然不如来自恨的矛盾厉害,可怜的是来自爱的矛盾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只好在无穷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们往往不知道爱也会带来恨,这是很多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2月9日的日记中,他写道:凌晨看《过把瘾》最后两集,看出一些光明和辉煌来。人生不能总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社会也不完全是一些玩世不恭的人。
生活琐事
玩电子游戏输给一个叫'大老千'的人
在日记中,王沪宁经常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生活中的点滴琐事。
王沪宁生于1955年10月,日记1995年1月出版时他还未满40岁。可他在1月25日的日记中写到:“厦门来的一个女孩,叫我'王爷爷',一副纯真的样子”。
在2月9日的日记中,他写到:小F来(日记中人名均用字母代替),拿来中华鳖精,是一种补品,最近各种补品越来越多,鸡精、蛇精等等,什么时候推出“人精”,大概是最补的了。
次日过年,在爆竹声声中,王沪宁玩电子游戏“大富翁”,“又是买地,又是炒股,又是建筑商场,最后破产,输给一个叫'大老千'的人,被狗追得到处逃,落到阴沟里”。
在10月30日的日记中,他写到夜半电视里放了MTV《同桌的你》,“看看听听,竟然也回想起了少年时代。那时的同桌是谁?早就没有印象,绝对没有同桌的你那样的意境”。这种同桌的你,小学和中学都有,大学就没有;因为大学已经不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同桌,“少年时代的情感,大概是最令人珍惜的,因为比较纯洁,没有被社会上各种物质的、文化的、生活的、人生的、金钱的、欲望的种种东西所波及”。
10月26日的日记,记述了一件烦心事:“下午电脑出现病毒,把我几十万字的一张磁盘给破坏了,希望还有备份,不然就惨了。”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撰稿:新京报记者王姝校对: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