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一年利润赶不上炒套房”的消息,再次触动了实体经济成本高、盈利难之痛。如何让做实体的企业主不再“心寒”,安心做强企业?经济大省广东祭出降成本“组合拳”,全年预计为企业减负超1900亿元。
最应该却也最难降的“硬骨头”要啃
在一项针对企业的调查中,制度性交易成本被认为是“最应该降,又是最难降的”,是当前企业降成本“最难啃的硬骨头”。“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个学名背后,是各种名目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堤围费终于不用交了。”广东致远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祖向感触颇深,这一反映了多年的收费项目总算成为“过去式”。
2014年开始,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先是将堤围费减半征收并实行封顶,后全部免征。惠州市一家能源企业披露,仅这一项一年可减少支出600万元。
成为“过去式”的还有利用公路路产补(赔)偿费、村镇基础设施配套费、绿化补偿费、恢复绿化补偿费、船舶排筏过闸费和专利纠纷案件处理费等。
在各地根据自身条件“零星”减征免征基础上,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明确,所有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同时对已免征省级收入的23项中央设立的收费项目分阶段免征省级以下收入。
广东省财政厅负责人介绍说,广东现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共有86项,其中省规定的项目11项。省定项目“零收费”后,预计一年可为企业减负约180亿元。
政府是不收费了,可是收费转移到“红顶中介”后,不仅没少还更贵,随着简政放权而出现的新问题,给企业降成本新添“拦路虎”。
对此,广东省编办牵头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32个部门可能涉及的事项约300项,其中100多项已经省政府公开发布,不再作为审批的受理条件。
“类似收费,国家降了后,要防止被中介截留,让好处真正落到企业主口袋。”东莞鑫聚光电公司董事长蔡文珍说。
减税才是真正的“大雨”
“费虽然名目较多,但有的只是‘毛毛雨’,而减税力度则完全不同,是一场‘大雨’。”佛山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5月1日起,“营改增”扩围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
真功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陈燕云算了一笔账:一家分店月销售额51.2万元,缴纳增值税1.4万元。如果按照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税率计算,要缴纳2.5万元。一个店一个月就减少了1.1万元税负。
像这样享受减负实惠的纳税人还有很多。广东省财政厅披露,此次扩围涉及纳税人逾173万户,占全国1/6。预计全年试点行业减税规模570亿元。
营改增让企业尝到了改革红利的甜头。不过,企业反映,对比主要竞争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税负仍有下降空间。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建议降低增值税税率,以此促进国内消费。
除营改增带来的改革红利外,税收优惠对企业的减免作用同样明显。
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就“吃”到了红利。2012年以来,该公司累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0.69亿元,办理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1.3亿元。
今年以来,广东国税部门大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分别在鼓励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改善民生、出口退税等方面做出努力。
降成本不是简单减负 关键在“升级”
社保费用成本、财务成本和电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也都在广东省降成本实施方案中确定了任务和进度。
目前,广东养老保险费率,企业缴纳部分已降至13%-15%,今年再次下调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费率。惠州市将职工医保与生育保险合并实施,仅此年减轻企业缴费负担3.8亿元。
据广东省财政厅披露,为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广东8个市设立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另有12个市正在设立。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说,广东降成本行动打的是一套“组合拳”,有的靠深化改革,有的是向政府自身开刀,有的则是借助“市场之手”。不过,降成本还有更深层次的“用心”:转型升级才是关键,以提高供给质量和结构。
记者注意到,在广东降成本实施方案中,还通过实施企业研究开发事后奖补、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共建面向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风险补偿金等,支持企业研发创新。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所长林平凡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下,“降成本”不能简单理解为减负,而应回归到转型升级和供需平衡上。
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今年以来,广东经济换挡迸发质量型增长。在降成本过程中,随着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到位,市场就有足够信心,经济随之呈现新的活力。
(原标题:如何医治“干实业不如炒房子”之痛——广东打出降成本“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