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部数据,2004年至201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74亿元。这1600多亿带来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是,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65%!主要农作物的耕作环节以及小麦、水稻的收获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部2016年12月消息)
忧的是,国产农机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市场,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技术差距在30年~40年。
为什么国产农机不敌国外农机?这其中自然有国产农机起步晚的原因,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分散的问题,但是,认真分析之下,也可以发现政策方面存在的不足。从“佳联”合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自主研发太难”、“自主研发不切合市场实际,应通过吸引外资进行技术引进”的思想在国产农机自主研发的道路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佳联”是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缩写。佳联1946年建厂,原名是合江工业,以农机修理、制造为主,是佳木斯市工业的摇篮。1980年,该企业与佳木斯收获机械厂合并,名称也成为后来知名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与吉林四平、河南开封、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并称四大联合收割机厂。
1949年至1965年,我国农机企业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仿制,尽管产品的数量不多、制造质量也不高,而且在此期间国内少数单位自行设计研制的一些小型联合收割机均未成功,但此时我国已初步掌握了联合收割机的生产和制造技术。
1966年至1980年,是我国农机迅速发展的阶段。联合收割机产量达到6000台,到70年代末,一个比较完整的联合收割机制造业已初具规模。典型的生产厂及其产品有:四平和开封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ZKB-5、LZ-5等机型;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丰收-3.0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北京联合收割机厂的北京-2.5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依兰收获机厂的北大荒-6;新疆联合收割机厂的新疆-5等一大批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尽管其中有的机型是国外四五十年代技术水平的老机型,机器性能相对比较落后,但是已经逐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1980年,佳联厂长王自忠向机械工业部报告,要求引进世界先进、在中国生产技术含量高的农机。1981年机械部首先组织开封、佳木斯两个联合收割机厂引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1000”系列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制造技术,生产了1055、1065、1075三种大型联合收割机。继而又协助四平联合收割机厂与民主德国前进工厂以合作的方式引进E514联合收割机的制造技术,进行组装和制造。
到了1984年,经过消化吸收,佳联开始小批量生产迪尔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技术引进使佳联辉煌了一阵子,关键是全国独此一家。佳联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东北的国营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华北地区知名度极高,占有国内95%的市场份额。所以,此次引进技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业内同行,都认为是成功的。由此,佳联在全国农机行业,尤其在联合收割机行业中奠定了龙头地位。
但是正如笔者前面所说,影响我国农机发展的一个巨大因素是农民的贫困,缺乏购买力,自1982年起,全国产量由6000台一下子降到1000余台。当时,支持与外资合作的人就有观点说,自主研发不切合市场实际,应通过吸引外资进行技术引进。这种看法至今不绝。岂不知由于小农的特点,农民的购买力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提高,如果把农机购置补贴停下来,农机市场势必萎缩。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佳联的自主研发并没有延续下来,佳联的产品依旧主要为1000系列,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还不完全过关,与约翰·迪尔的产品质量相差悬殊。到1996年,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很困难,流动资金极度匮乏。1997年企业负债率达到了130%。
1994年,约翰·迪尔就派人到中国考察,寻找合作伙伴。由于佳联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地位,约翰·迪尔就把合资的目标锁定了佳联。
在合资与否和谁来控股的问题上,佳联内部也存在着不同声音。佳联老厂长王自忠认为,已经引进了技术就没有必要合资,再说企业困难不止佳联一家,若将来能获得国家支持,还有发展机会。如果一定合资,必须坚持两条:一是整体合资(全员、全部资产合资),二是由佳联控股。
这与约翰·迪尔的合资目的不符,约翰·迪尔的意见是:只要优质资产,必须由迪尔控股,或者先由佳联控股,过渡到迪尔控股。
以厂长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自主研发大型收割机太难,合资十分必要。让约翰·迪尔控股可以激励它全力以赴在中国发展。约翰·迪尔资金实力雄厚,还可以把产品卖到国外去。
之后,约翰·迪尔邀请佳木斯市组织了一个赴美考察团。看到约翰·迪尔一条生产线可以生产多种机型,多是机械手操作,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下线、售后服务,都是微机控制。产品几乎没有库存,完全按订单生产的景象,更是加剧了合资派“自主研发太难”的感觉。
这时,约翰·迪尔抛出了撒手锏:“我可以选择与开封、四平等地的企业合资,若中方控股,我就不提供更先进的技术。”
此时,老厂长王自忠突然因意外事故去世,谈判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1997年5月,双方在合资合同上签字。
2004年约翰·迪尔佳联1078、1076大型联合收割机占中国市场份额的95%,也就是在这一年,该公司按照约定成了外商独资企业。
而背负3亿元银行债务的老佳联2005年10月8日被改制为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民营股份公司——佳木斯兴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老佳联旗下的三个集体厂为约翰·迪尔佳联搞配套,成立了佳联收割机公司。2016年的时候,该公司已处于吊销(未注销)的状态。
佳联的命运就是那一代国有农机企业的缩影。
开封联合收割机厂已经注销;北京联合收割机厂在工商登记中已经销声匿迹;吉林四平收割机厂后来几经收购变身为民营公司;注册于1981年8月的新疆收割机厂于2004年6月被吊销(未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