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熟知生活与熟知戏剧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熟知生活与熟知戏剧 第6版() 专栏:漫谈话剧 熟知生活与熟知戏剧 胡可 话剧的人物不歌不舞,只是在台上说话。这种形式很像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可是,把现实'...

熟知生活与熟知戏剧

第6版()
专栏:漫谈话剧

熟知生活与熟知戏剧
胡可
话剧的人物不歌不舞,只是在台上说话。这种形式很像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可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某些谈话如实记录下来,搬上台去,这就是话剧了么?显然又不是。戏剧来自生活,但生活本身并不就是戏剧。
这点道理,我过去总认为是已经懂得的,可是在读剧观剧和写作当中,有时又忽然觉得好像刚刚开始知道似的那么新鲜。
用我国的戏曲来检验,那是很明白的。戏曲的形式和生活的本来面貌有着明显的区别。话剧可是跟生活的样子太相像了。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吧,生活中那些非戏剧的因素就常常跟随着戏剧的因素一起,混到话剧作者的笔下要求收容,譬如:有价值的学术讨论啦,有趣的生活插曲啦,能使人大开眼界的战斗或劳动的场面啦,等等。在这些使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景象面前,话剧作者如我之辈,有时就丧失了鉴别能力。
于是,在我们的作品里就出现了类乎常识问答、类乎现场会议或者类乎军事演习的部分。使我们每当在舞台上看到它们就耳根子发热。
对话剧作者来说,如果能不以客观原因来为自己开脱,而着重检查自己,也许更为有益些。作者把话剧写得多少有些总结的味道,自会启发一些同志按照总结的标准来要求;作者让话剧过分担负了技术教材的任务,也会诱导一些同志按照技术教材的需要来提意见;作者力求使话剧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也就难免招引一些同志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批评。……
话剧较之戏曲,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自有它的方便条件,但于戏剧规律的掌握上,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我们看《空城计》的时候,关注着诸葛亮的命运,赞赏着他那智慧和勇敢的性格,并不想去讨论一下这个战例是否“典型”;我们看《借东风》的时候,没有从诸葛亮那里获得关于气象学的知识,也并不感到遗憾;《杨门女将》的故事,应该说是够玄的了,但我们看戏时却不觉得它不真实。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莫不是依靠着人物性格的说服力来反映生活真实的,莫不是依靠着人物的直接行动来吸引观众教育观众的。
那么,在生活的库房里,什么材料是戏剧所需要的,什么材料又是戏剧所不取的呢?在编剧者的作坊里,把材料加工成什么样子才能使戏剧获得生命呢?在舞台上交谈些经过选择的很有教育意义的话,就是话剧艺术的标志么?或者,在舞台上通过若干演员之口,用作者的文学语言来叙述出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就是话剧艺术的标志么?
话剧的“话”,正如歌剧的“歌”、舞剧的“舞”,它是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的手段。它赋予人物以血肉,赋予情节以光采。在这个范围内,它是大有可为的,它能够带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如果让话剧的“话”有意无意地摆脱掉“剧”的这种制约,来替作者直接向观众说明许多事情,使戏剧里拥塞着过多的既不表现人物又不推动剧情的交代介绍的语句,它对话剧的艺术效果,势必会带来损害。掺水越多,酒的度数越小;稀释到一定程度时,酒就不成其为酒。
我们必须熟知生活,也必须熟知戏剧。在剧作者身上,这两方面该是互相依存的。剧作者要从生活里看到戏剧;要从戏剧里让人们看到生活。只有认识戏剧的规律性,才能把生活中的感受化为确实是戏剧的构思;只有具备广泛的生活知识,深知生活的底细,才能在构思中浮想联翩,在执笔时纵横自如。这种诱人的境界,要通过长期地不间断地钻研生活和钻研戏剧来达到。
二月二十二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