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恢复发展南阳黄牛——在南阳平原黄牛产区的考察报告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恢复发展南阳黄牛——在南阳平原黄牛产区的考察报告 第2版() 专栏: 恢复发展南阳黄牛 ——在南阳平原黄牛产区的考察报告 我们最近在河南南阳黄牛产地'...

恢复发展南阳黄牛——在南阳平原黄牛产区的考察报告

第2版()
专栏:

恢复发展南阳黄牛
——在南阳平原黄牛产区的考察报告
我们最近在河南南阳黄牛产地作了一次考察。
南阳黄牛是全国著名的优良品种之一。按体型分为高脚牛、矮脚牛和短脚牛三种。高脚牛产于平原区;矮脚牛产于山区;短脚牛是高脚牛和矮脚牛的杂交种,多产于平原和山区相交的丘陵区。通常人们所说的南阳黄牛,一般是指产于平原的高脚牛,这种牛身大力强,走得快,适应性强,容易喂养,很受各地农民喜爱。这次我们考察,是在平原产区。
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南阳黄牛是在这一带的自然条件和劳动人民不断培养选育下,逐渐形成的一个优良品种。解放前,一般中农、下中农和一部分贫农,以繁殖幼畜,笼养牛犊,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经济来源,并借以多积肥料,增加农业收入。王塘庄大队王塘庄村1948年全村喂牛五十七头,其中母牛有三十六头,占总牛数的63%,每年出售小牛二十头以上。笼牲口户多在春季接青草时购买小牛,秋后出卖或留下接替老牛。这里的农民在饲养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如注意挑选好的公牛配种,幼牛不过早的使役,对于小牛的接生、护理、防病、治疗等也都有许多简便的方法。因此,牛犊一般都长得好。但是,旧社会绝大多数劳动农民家境贫穷,南阳黄牛进一步繁殖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解放后,特别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在人民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纷纷养牛,母牛头数增加,繁殖率显著提高,到1954年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合作化以后,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变成了集体生产,不少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当前生产需要出发,纷纷卖小牛买大牛,卖母牛买犍[jiān]牛。这在当时来看,对生产是有利的。但是把绝大部分母牛更换成犍牛后,黄牛生产基地的特点在这些农业社里便逐渐消失了,黄牛的繁殖减少了。
1959年和1960年,连年灾害侵袭,饲草缺乏,畜力受到损伤。过去用的正口壮牛逐渐老了,急切需要一批嫩口牛来顶替。可是好牛不好买,山牛又不愿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干部意识到要立即重视繁殖牲口的工作,否则就有后继无牛的危险。1961年下半年,黄牛的繁殖有了好转。不过,许多生产队目前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至于如何恢复南阳黄牛产区的特点,还是一项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发展南阳黄牛的两个目标
许多生产队的同志提出,应当制定一个发展南阳黄牛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两个目标:既要满足本地生产需要,又要增加商品牛的数量。
满足本地需要就是做到耕牛合理负担,合理使役。对这个问题,大家的意见大体是一致的:一顷地(一百亩地)三头牛(如果是正口的大犍牛一犋也可),再配一个驴;或者七十亩地一犋牛,再配一个驴。驴拉碾拉磨,在大忙季节还可以耩[jiǎng]地打场。这样,生产、生活都得到安排。
多长时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我们认为要因队而异。像李松庄、王塘庄这样一些大队,现在的牲口就基本够用,达到的时间就要快一些。以李松庄大队为例,全队有牛二百三十七头,内有役牛二百零四头,每头负担耕地八十八亩。他们有母牛七十四头,不孕牛约占10%,配种率按70%计算,根据当地
“母牛生母牛,三年两犋牛”的繁殖规律,1964年预计可增加到四百头左右,按6%的淘汰率除去一些老牛,役牛总数约计为二百六十头左右,每头负担耕地七十亩,加上驴、骡、马等大家畜,就达到了自己需要的水平。但这样的生产大队,还是少数。比较多的队是耕牛不够用,这些队要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如大毛庄大队,牲口少、使役重,喂养差,影响母牛正常发情,也就影响配种、繁殖。这个大队根据现有母牛情况初步推算,即使立即抓紧配种、繁殖工作,也需要五年时间,才能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水平。
在繁殖和发展黄牛的时候,必须同时注意提高黄牛的质量,而当前的关键在于选好种公牛。农谚说:“母畜管一窝,种畜管一坡”,可见种公牛对黄牛质量影响之大。李松庄、王塘庄大队都有种公牛,但不少大队还没有。因此,在配种时,就发生乱配、早配等现象,影响黄牛质量。
当前发展耕畜是以牛为主,但对驴、骡、马大牲畜也要有计划地发展。前面说过,这里群众的习惯,七十亩地一犋牛一头驴,牛驴配套,既搞生产,又搞生活。从这个要求看,这个地区的驴、骡、马也是不够用的。如王塘庄大队现在只有驴十七头,马三匹,平均一百二十五亩地才有一头。不少大队还要少些。因此,在发展耕牛时,应该通盘考虑,全面安排。
怎样解决饲草饲料问题
在平原地区大量发展牲畜最主要的是饲草、饲料问题。
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情形:像李松庄、王塘庄这些牲口多的大队,饲草自给有余;而大毛庄、前英庄等这些牲口少的大队,反而缺草。这是什么原因呢?
农民深知这样一个道理:有牲口就有粮食,有粮食就有饲草。因此,发展牲畜所需的饲草,主要靠发展粮食生产来解决。
另外,饲草的增产和作物的安排也有很大关系。小麦、豌豆、谷子、绿豆、高粱等都是生产饲草的作物。过去农民种植这些作物时,都有合理安排。安排不当,会顾此失彼,造成缺草困难。前英庄大队1960年因为减少了谷子、高粱、绿豆、黑豆、黄豆等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就减收了饲草,仅绿豆一项就减收饲草四万多斤,全年缺草达七万多斤。这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在青草生长的季节要抓紧割贮青草。青草营养丰富,牛爱吃,易于上膘,也可节省饲料。农谚说:“青四月,干四月,不青不干又四月。”这说明农民对喂青草是很重视的。我们访问的一些生产队,特别是那些牲口多的队,都很注意发动辅助劳力和组织专业劳力割贮青草,以现金、实物(如瓜、菜)和工分为报酬。这些队不仅不缺饲草,有时还卖出一些。
饲料问题和饲草问题一样,也要靠农业增产来解决。李松庄大队由于生产一直比较好,因此牲口的草料也就比较充足。当我们在这个大队考察的时候,这个大队的齐庄生产队正在讨论给牛分超产粮。这说明粮食增产了,饲料问题也就容易解决。此外,在可能的条件下开设“四坊”,把副产品作为牲畜饲料,是又经济又便利的一种办法。王塘庄大队1960年榨油收入的棉籽饼约一万多斤,这是牲畜冬季最好的饲料,既暖胃,又增膘。李松庄大队的一些生产队经营的粉坊,还提供了大量的粉浆、粉渣作饲料,既省粮,又肥畜。
执行升膘繁殖奖励政策
我们发现有些生产基础较差的队和受灾队,对发展牲畜的要求很迫切,但因资金不足,执行升膘繁殖奖励政策有一定的困难。
那些奖励政策执行得好的生产大队,一般都有副业生产,奖励资金就有了可靠的来源。本来,繁殖黄牛也是一项副业收入,但在满足自己需要以前还不能大量出售,这就需要把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结合起来,增加资金收入。
李松庄和宋营大队都经营有多种副业生产,收入颇多。这些大队的升膘奖和配种、繁殖奖作到了现金兑现,饲养员们积极性很高,牲畜喂养得好,绝大部分都是一类膘,母牛繁殖率达57%以上。这说明农副业生产结合得好,既促进农业生产,也推动了牲畜的发展。
(原载《河南日报》,本报有删节)
(建元 可青 李桦 连瑞 耀华 赵岚 仁域)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