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第6版()专栏:读书随笔
十万个为什么
栋榕森
《十万个为什么》——这是苏联作家伊林的一部通俗科学作品;它有个副标题,叫做《室内旅行记》。在室内走一趟也能碰到科学上成“十万个”问题,可见知识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近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书,也叫《十万个为什么》,讲的是通俗科技知识。书凡五卷,不胫而走,可知人们多么想获得更多的科学常识了。
每一个认真带过孩子的父母或老师,他总会被孩子们无穷无尽的问题难住——这些问题既不是神话中的幻想,也不是钻牛角尖的偏僻专题,而只不过是日常生活里面天天碰到的“小”问题:天空为什么是青色?太阳为什么会发光?猪为什么有尾巴?人为什么没有翅膀?天气热为什么要冒汗,冬天里害怕得要死时干吗也冒汗?……十万个为什么,多少人在天真的孩子们面前张口结舌,有时连专门家也不例外。
知识是靠积累的,很难说有那么一个人,天生就拥有全部社会生活的知识。那样的“神童”是决计不会有的。问题是在于:每一个儿童成长为大人的时候,他是愈益增加并且拥有生活斗争和生产斗争的起码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扩充,像滚雪球似的,愈滚愈大。知识从哪里得来呢?是从不害怕知识得来的:一部分是从实践,一部分是从书本或别人的口中得来的——而书本的作者和传授知识的别人,则归根结柢还是总结自己和前人实际工作中学到或想到的东西而来。没有起码的知识,人们固然很难生活和斗争;至于要建设共产主义,那就更需要利用全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知识。列宁在有名的《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说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就是这个意思。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明确地指出“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也就是同样的道理。列宁曾经把批判地接受文化遗产的事情,说得很有风趣,叫做“用资本家挑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
“我的问题不是没有知识,而是思考力不够,很吃力。”——常常听见有这么一种说法。是的,很难说一个人完全没有知识,但是有时知识很零乱,不系统,或者很不完备。列宁说,“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而不是死读硬记。思考是不能从概念到概念去进行的,或者更准确点说,从概念到概念地思考,那是一定脱离实际,陷于无用的。要推断,需要大量“基本事实的知识”。忽视这一点,有时是思考不下去,有时即使能作出使自己“炫耀一番”的结论,这结论的正确性却是很可疑的,而作这种“结论”的作者是很可怜的。而要作正确的推断,则“要用批判的态度来领会这些知识”,免得将一堆无用的垃圾塞满自己的头脑。
专门家往往也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一个物理学家完全不知道阶级斗争的基本知识,他就无法了解国家、政权、民主、自由、资本、剥削等等的涵义,必至于敌我不分、善恶不辨。但物理学家往往不可能像社会科学家或革命活动家那样,深入地去钻研这些问题。文学家的问题则比较更复杂些,因为他要描写的是人,而人是离不开社会的。所以,一个文学家甚至于还需要科学的知识。高尔基说得好:“讲到臭虫时,只说它是红色的或棕黄色的,像我们的文学家通常讲到无产阶级的敌人一样,那是不够的。”所以高尔基主张:“文学家应该懂得有关天文学家和锉匠、生物学家和裁缝、工程师和牧人等等的事情,如果不能完全懂得,也应该尽可能多多懂得。”
获得知识的大敌是自满。如果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是不足的或甚至是贫乏的,那么他就必须学习。领会知识的大敌是囫囵吞枣,用列宁的话来说,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来接受知识,而不是“死读硬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