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作物学会召开学术性年会 讨论耕作、栽培和育种等问题
第5版()专栏:学术动态
北京市作物学会召开学术性年会
讨论耕作、栽培和育种等问题
北京市作物学会最近召开了一次学术性年会,会上宣读了五十三篇论文。这些论文涉及作物的耕作、栽培、生理、育种和贮藏等各个方面。
关于水稻安全育秧问题,会上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黑根烂秧的主导因子是低温,有人认为,烂秧是缺氧造成的,也有人认为,烂秧的症状是各式各样的,不同品种的抵抗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应该针对具体情况来分析诱发因素。防止烂秧的措施,关键在于解决水层保温和通气之间的矛盾;另一个争论较多的问题是合理的大田动态结构。京郊水稻的密度情况是随着肥力条件而有变化的。各个农场的经验表明,根据不同的条件,亩插苗数从一万七千至四万,都能在大面积上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栽植密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特点、肥水条件和劳动力。大家同意的原则是:在肥力充足的老稻区可以栽得稀一些,以便依靠分蘖来增加每亩穗数和每株粒数;在肥水较差的地方应当适当提高密度,但过于瘠薄的土地还不宜过于密植;此外,在早插和劳力较少的情况下,也应该适当地栽得稀一些。
关于棉花的适宜“蹲苗”期问题,会上也有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在现蕾以前适当地控制肥水,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形成壮株。多数人主张,棉花苗期没有徒长危险,供给适当的肥水能够早现蕾,早坐伏前桃,而在开花前后到盛花期间则必须控制营养生长,才能促进生殖生长。这种控制肥水的措施不仅在高肥力条件下需要贯彻,就是在中等肥力土壤上也不应该忽视,因为夏季雨水较多,容易引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失调。在讨论中提出的适度生育指标是:在肥水充足条件下,棉花在生长旺盛期每日增长的株高以一至一点五厘米为合适,每日增蕾数不超过两个,开第一花时单株蕾数不能超过二十个。
玉米的栽植密度和肥力的关系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些人认为,在瘦地上玉米单株不能充分生长,应当增加株数以提高亩产量,而在肥地上则可以适当地少种一些。大多数人的看法是,瘦地上玉米生长的主要矛盾是肥水不足,因此应该适当地少种一些,才能保证一定的产量。玉米的种植密度,应该随着肥力水平的由低到高而由稀到密。在肥力很充足的土地上,如果玉米的种植超过了一定的密度,光照条件就成为主要矛盾,所以又应该种得稀一些。
关于甘薯的栽培,时常争论的一个问题是要不要翻蔓。会上有人根据多年试验结果,提出翻蔓减产的意见。许多人认为,在干旱年份和肥力不足的土地上,对短蔓品种的生长后期进行翻蔓是不利的,但在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和肥料充足的条件下,提早翻蔓也有增产的实例。他们认为,关键在于掌握翻蔓的时期和方法。关于密植的方式,大家的一致看法是,春薯采用小垅单行种植,夏薯采用大垅双行栽培,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会上还讨论了水稻品种的多样化、棉花的品种间杂交和异属花粉蒙导、玉米双交种的选育和推广、高粱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甘薯品种鉴定方法、马铃薯种子繁殖等问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