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
第6版()专栏:
动力
杨泽
现在,在我们的车间,只要轻轻按动电钮,机器就飞快地运转,工作起来十分得手,比起过去,条件可是好多了!
记得刚进工厂那年,是抗战胜利后第二年春天。我们几个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山村。村边的一座古庙和几间民房就是我们的工厂。这在当时是一个不算小的兵工厂,机、钳、铁、木、化工等各个工种都有。
我被分配在机工部,有八、九台机床,因为没有动力设备,机床全靠人力来绞动。在每台机床旁约两米远的地方,栽着两根木桩,两桩之间用一根铁轴架着一个大石轮(旧磨盘),铁轴两端是两只铁摇把,一条麻绳编织成的传动带,连接在机头和石轮上,两个人绞动着石轮,开动机床进行生产。摇轮工人的劳动是那样沉重,即使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摇不过十分钟也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并且,机床的转速还时快时缓,很不稳定。因此操作就得格外精心,两眼盯着工作物,丝毫不能放松,尤其在夜晚,那盏暗淡的小油灯,使操作者的脸不得不向工作物更靠近,简直一不小心就能燎着眉毛,烧坏眼睛。这些大家全不理会,一心多产炮弹,打击敌人。
这一年夏天,我们这个厂搬到麻田镇附近。这里可以用河水带动机器生产,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减轻了以前那种沉重的劳动。新的机工房里安装了整整齐齐两排机床,足有二十台,工房下面装着木制大水轮,轮下流着清清的河水。在试车的那一天,大家一早就赶来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当工长喊一声:“开车!”水槽上的挡板立刻倒下,急流顺着水槽瀑布般地向水轮冲去,水轮隆隆转动了,连接水轮与天轴的传动带唰唰地上下飞驰起来,机床全开动了。人群中顿时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与水轮声、机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雷鸣般的巨响,震动了这个沉睡的峡谷。
用水轮带动机器,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要保持水轮正常运转,却还有不少困难。河水是沿着漳河边筑起一条很长的水坝引进来的,在夏秋多雨季节河水猛涨时,水坝有被冲垮的危险。所以每逢下雨天气,不少工人要守在渠边随时准备与洪水搏斗,雨过后浑身湿淋淋地回来时,他们总是胜利地欢笑。严寒的冬季到来,渠水结冰,水量减少,机床便不能全部开动。为了多开几部车床,工人们常常冒着寒风大雪,跳进冰冷刺骨的水里,抡着大锤破冰,在这里一年多,没有因为洪水和冰冻,障碍了水轮的转动。
1947年以后,随着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我们这个工厂又搬了几次家,生产条件不断在改善,动力设备不断更新,用上了柴油机、蒸汽机、电动机。全国解放后,又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许多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工厂兴建起来了。在这现代化的工厂里工作着,我还常想到过去;特别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想起过去的生产条件,就觉得更加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当年工人同志昂扬的斗志,正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