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军区十二年来部队卫生工作概况
第4版()专栏:
华北军区十二年来部队卫生工作概况
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 钱信忠
副部长 叶青山
十二年来,我们不但建立与健全了部队卫生勤务工作,而且协助地方推进了地方卫生工作,兹分述如左:
十二年来华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卫生勤务开展概况
一、在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与白求恩工作精神和作风指导下,我们虽然处在日寇频繁扫荡的环境中,仍能采取分散的荫蔽的形式管理伤病员保证了他们的安全,并紧张而秘密地完成了治疗任务。当时治疗伤员占百分之六八,治好病员占百分之九三。解放战争中又建立了适应于从游击战争转入大兵团正规作战的野战卫生勤务组织工作,推行了各种创伤新治疗法,建立了由火线至兵团与后方医院的一系列的阶梯治疗。从每连一名卫生员的单独工作,进而设立了班卫生战士,与连战救小组,并进而展开了火线上“普遍包伤运动”等群众性的救护裹伤与卫生工作,由各自分散的治疗救护,进到组成了“团联合绑扎所”;因而战伤手术率,从解放战争开始之百分之十四,上升至太原战役时之百分之八十一(十九兵团)。据六十六团调查,负伤后百分之七九点七七伤员在十五分钟内能得到包伤,百分之七三点二七伤员半小时内可运至卫生队(距火线三里)。
医院则最初仅有几个人创办,如晋察冀当时仅以半个所为基础成立休养所,编制工作人员共六十一名,收容量为一百卅名(实际上超过此数);但到了现在已有完整的医疗休养单位三百二十个,规定床位为六万四千个。又依运动战的不同性质,组成了各型医院,如兵站医院、机动医院、后方医院。并规定了各级医院用具及医疗器械的“装备标准”,使医院更能适应战争环境:既有医院随军行动,收转伤病员;又有较固定的医院进行后续治疗。
用大力推行新创伤治疗法,克服了陈旧的技术思想,提高了新技术水平与治疗速率,故能减少了残废与死亡,有力的支援了华北解放战争。
十二年来,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三月为止共收容伤员二八一、二四五名,病员五三六、二八四名。治愈率,伤员为百分之七四点八(残废为百分之一一点三在外),病员百分之八七点三(因慢性病员增加,故治愈率相对减低)。入院后死亡率,伤员为百分之五点九,病员为百分之一点六,未愈一三、二八五(伤七、六三二,病五、六五三)。
二、开办学校与训练班解决本区人员的不足,更供应了其他解放区,如派至中原之医务人员为五○○一名。除各军区卫生部训练的医务干部外,医大、白校、北大医学院培养了各级卫生人员三四八五名,占现有医干总数百分之五一点三,并派赴地方医务人员千余人,现全军的护士、卫生员与看护员百分之九十以上均为本军自行培养的。
三、历年来虽处在农村的环境与频繁的战争生活中,特别在一九四一——一九四三年,华北地区疟疾流行,部队中由于努力救治和积极预防(如发动薰蚊防蚊及集体突击治疗等),使疟疾未继续发展而逐趋消灭,其他传染病亦未普遍发生和流行。
四、创办了药厂,计有伯华、光华、利华、新华等五个药厂。一九三九——一九四八年共制出成品四十七万磅,抗日期间药品百分之七十为自制品。一九四八年召开了药材会议,统一了药材“装备标准”,建立了“统筹统支”的思想,打破了“保守主义”,也防止了“穷光蛋主义”,故能大量而及时地供给军民用药。如一九四四年——一九四八年,仅晋察冀军区即发出主要药材十五万磅,合边币二千一百五十万万元;解放战争中,又建立了随军药库,保证了野战军能及时用药。
十二年来经验证明:没有优良的技术,便不能发挥治疗的威力,同样没有建立精密的卫生行政组织工作,也不能充分发挥优良技术的效能,达到预期提高治愈率,与减少伤亡残废的目的。因此希望今后部队卫生工作,应以积极的开展防疫卫生为主,因为只注重消极的治疗,并不能保证部队健康的提高。
大批地培养与轮训技术的行政的医务干部,系统地加强在职干部业余教育,提高技术与行政工作水平,亦应成为今后卫生部门的中心工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