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西纺车间的经验教训 不调查研究推广集棉器走弯路 从实际出发反复试验得到成功
第1版()专栏:
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西纺车间的经验教训
不调查研究推广集棉器走弯路
从实际出发反复试验得到成功
本报合肥16日电 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西纺车间在推广使用集棉器的过程中,接受了过去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先试验后推广,收到良好效果。
集棉器是纺纱机上一个小零件,安装集棉器后能增加棉纱强力,减少回花,提高棉纱品质、节约用棉。1956年底车间投入生产时,有关人员没有弄清实际情况,就在纺纱机上一律装了集棉器,结果有的效果好,有的不好。1961年初,车间领导上对过去的使用情况没有进行全面分析,简单地认为是集棉器有缺点,容易出竹结棉,又全部拆下,结果纱的强力降低,断头增多,回花上升。
究竟安装集棉器好,还是不安装好?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车间主任和技术人员、老工人选择了一些机台,进行反复的对比试验,终于基本上摸清了集棉器的适用范围,即在一般情况下,对纱的强度要求高,用棉量要求低,可以使用集棉器;对纱的均匀度要求高,就可不用。如粗支纱对均匀度要求不严,使用集棉器可以节约用棉;高支纱均匀度要求严格,最好不装集棉器。根据这些经验,车间领导上决定细纱工段纺二十一支纬纱的机台不安装集棉器,纺二十三支纱的机台全部装置集棉器。
装置集棉器后,还应当做那些具体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呢?他们又总结出几条经验:一、要做好清洁工作。二、要做好维修工作。三、要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使工人熟练地掌握这一工具的操作技术。他们推行了这些做法之后,集棉器在生产中就真正发挥了作用。现在,每台纺纱机的回花,由过去每班十七两到十八两,下降到十一两以下。断头率也由过去的七十五到八十根,下降到六十根以下。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比过去减轻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