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要好诗
第5版()专栏:
人间要好诗
冯至
今年的春节风和日暖,万里无云,远远近近是一片欢腾的声音,我在明净的窗前阅读杜甫诗集,随时都想到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最后的两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这两句诗使我感到有双重的深远意义。我们这丰富而伟大的时代,人民进行着旷古未有的斗争和建设,需要有好诗来歌颂和反映;作为后代的人,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也需要通过不嫌其多的好诗把它认识得更清楚、更生动。关于前者,当代的诗人要互相勉励,做更多的努力;关于后者,古人的确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把过去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描绘得有声有色,像《诗经》和汉魏乐府,像屈原和陶潜、李白和杜甫等人的著作,是多么使我们足以自豪。
因此我在读杜诗的时候,对于杜甫的一些不朽的诗篇,以及其中许多的“清词丽句”就更为爱惜了。杜甫的诗的内容无论是它的广泛性或是它的深刻性都超过了杜甫以前的和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在他的诗里不只反映了他那时代的巨大变化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还对于当时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不少进步的主张。杜甫是一个抒情诗人,他的诗是他的自白,忠实地纪录了他一生不幸的遭遇和他深厚的思想感情。杜甫是一个“山水”诗人,他的诗描绘了他亲身经历的祖国雄壮的和优美的山川。这三方面,杜甫是兼而有之。至于艺术成就,他和屈原、陶潜、李白相比,当然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但他运用并且发展了到他那时为止的所有的诗歌形式,精确而生动地锤炼了诗的语言,致使他以后千百年来的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他的影响,从这些方面看来,他也是胜过了他们。
这些关于杜甫的评价,早为世人所公认,这里不想多说。我只想谈一谈杜甫诗里常常使人感到的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杜甫的时代是从“开元全盛日”转变为“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时代。杜甫的一生是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贫病交加、流离道路的一生。杜甫写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是读者读了他的诗,并不因而情绪低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什么原故呢?主要是他那百折不回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字里行间感染着读者。
例如759年,是杜甫一生里最困苦的一年。前半年他仆仆于“园庐但蒿藜”的洛阳道上,后半年他跋涉在艰险崎岖的陇蜀途中。有名的“三吏”、“三别”、《秦州杂诗》,以及由陇入蜀的纪行诗都是这一年内完成的。这些诗无论是写民间的疾苦,或是个人的灾难,兀立读者面前的诗人的形象可以用《秦州杂诗》中两句咏马的诗来形容,“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同时他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因此他就百折不回地担负起这个“艰难”。在同谷县时,他穷困到了极点,每天在山谷里拾橡栗充饥,把一柄挖掘黄独的长鑱托以为命,但是这时他写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把残酷的现实和丰富的想像结合在一起,他引喉高唱,不管唱得多么凄凉,他也不放弃希望,唱到第六首歌时,竟唱出“溪壑为我回春姿”。
杜甫一生关怀国运,蒿目民艰,可是他实际的政治生活却非常短促,虽然如此,他那“穷年忧黎元”的热诚并没有丝毫退减过。他也说过“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不过是一时的解嘲,实际上他那忧国忧民的泪是一直流到他死亡的前夕。他从不消极退缩,他无时无刻不希望有一天政治能够清明,人民的生活能够改善,他锲而不舍,一再地写出像“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类的诗句。他不但自己是这样,他对于有职位的朋友也常常勉励说:“临危莫爱身”、“早据要路思捐躯”。
但是他的胸襟并不因为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变得忧郁狭窄,而永远是阔大开朗的。他的广阔的胸怀往往通过自然界的壮丽景色给表达出来。像《登岳阳楼》这首有名的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的是诗人的处境,是客观存在。可是在这四句的前边他写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当然也是客观存在,但作者首先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才能把洞庭湖的气象写得如此浩大。同样情形,当他感慨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时,他的面前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当他叹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他的面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他想到“野哭千家闻战伐”时,他听到和看到的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诗人面前的风景,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境。又如“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笼中鸟”和“水上萍”是在现实社会中所过的局促的生活,“日月”和“乾坤”是无边的宇宙,作者若是没有阔大的胸襟,“笼中鸟”和“日月”,“水上萍”和“乾坤”是不可能连缀在一起的。这绝不只是“本是形容凄凉之意,乃翻作壮丽之语”(见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一)的一种修词学上的艺术手法。杜甫有了广阔的胸襟,才能用这样壮丽的景色来衬托他所写的时代的艰辛和个人的不幸。这是杜诗里的一个特点,所以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可是读者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并不意气消沉,而反倒兴起昂扬振奋之感。
另一方面,杜甫对于自然界优美的景物也善于体贴入微,对它们怀有衷心的热爱。流露这类感情的诗多半是在他生活比较安定的时期写的,但是它们和一般消极的田园诗或山水诗不同,这里也体现出作者深刻的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因为他一生中比较安定的时期非常短暂,而他竟能写出不少这样的诗篇,也就使人觉得更为可贵。《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春夜小雨写得多么细致入神,末两句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把诗人所感到的欢喜写得又多么具体而又美丽。再看他重游新津县修觉寺时写的《后游》的前四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个人的心情和面前的景物到了互相融恰、两无间隔的境地。江山有待,花柳无私,是自然界的实际,更多的是诗人自己的胸怀。杜甫半生漂泊,虽然也常有日暮涂远、人事萧条之感,但他也体会到“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这个自然界无往而不可爱的真理。至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则说明这位五十多岁久经患难的诗人,对于弱小的生物心里保持着多么深厚的爱怜。
杜甫在旧日的封建时代度过了他的悲剧的一生。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情况下他都不曾被社会上的恶势力和自己的贫病所压倒,他也不曾采取任何一个方式逃避现实,这是由于他具有深刻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个乐观精神是从他经历的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疾苦和个人的悲剧里锻炼出来的,痛苦越深,爱国爱民的盛情也就更为深切,写诗也更为努力。正是这个原故,他才创作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好诗,影响无数后代的诗人,赢得广大人民的敬爱。
关于杜甫的这种坚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说得很不全面,这只不过是一段读杜诗的随笔札记。(附图片)
杜甫像 启雄插图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