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点睛”之类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点睛”之类 第6版() 专栏:   “点睛”之类   谢逸 眼睛,可以称之为人的窗子,一个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都可以从这窗子上看得出来。有时它像湖上的薄'...

“点睛”之类

第6版()
专栏:

  “点睛”之类
  谢逸
眼睛,可以称之为人的窗子,一个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都可以从这窗子上看得出来。有时它像湖上的薄雾一样深沉幽怨,有时却又像灿烂的明星那般光芒四射,它擅于传神,因此有人说它没有嘴巴却会说话。一条龙画得鳞爪俱全,活灵活现,但一点上眼睛,就腾云驾雾,破壁而去。这一件事,长期以来就为文人画家所极端重视,认为文艺作品要传之不朽,就须要有点睛之笔。
点睛非常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丰子恺的许多漫画,在画人物时并不画眼睛,看起来也神态活泼,栩栩[xǔ]如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据我看来,第一是留有余地,使观众可以浮想联翩;第二,传神不一定非点睛不可。一幅画之能够成为美妙的艺术品,要看它是否能够将客观事物的特征或个性加以高度概括,如神地表现出来,作品不但要做到形似,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一般所说的点睛,指的就是传神。但其实,传神的主要手法只是在“点”,而不是其他,眼睛固是最需要“点”的一种,但却不是唯一的一种;人物性格可以从眼睛表现出来,但并不是说从其他方面都不能加以概括。一个画家,根据他的修养特长和艺术手法,可以通过点睛去传神,也可以不通过眼睛去反映内心世界。
苏东坡在《传神记》一文中说:“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吾尝见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往见公,归而喜甚曰:吾得之矣,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
(《苏东坡集续集》卷12)
由此可见,“神”之所在,各有不同,有的在眼睛,有的在口鼻,有的在毛须,有的却在皱纹。平常看去,似乎微不足道,但是这一毛一纹,却将整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勾勒出来了。文艺作品最忌千篇一律,作文绘画,必须将“这一个”高度艺术性地塑描出来,“这一个”就是“这一个”,而不能是别一个,更不能是随随便便的任何一个,福楼拜要他的弟子莫泊桑描写一个杂货商和一个守门人的姿态,要的只是这一个杂货商或守门人,而不是其他。但是,就在“这一个”身上,也只有“这一点”才可以传神,别一点却不能;“这一点”就是“这一点”,而不能是别一点,更不是“这一个”身上的任何一点,这也是在进行创作时所不能混淆的。
宋人戴祚在《甄异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吴道子画钟馗[kúi]像,左手捉鬼,以右手第二指捥鬼眼睛,蜀后主认为如果用拇指搯鬼眼睛更为有力,就叫画家黄筌去涂改,结果,黄筌不敢改,却另画一幅奉进,他说:“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所以不敢辄改。”
(见吴增祺编《旧小说》第4卷91页。
一般的说,捥搯鬼眼,须得用手,好像是只要在手上面大做文章就行了,其实不然,左手与右手不同,而拇指与第二指也不一样;吴道子画的钟馗像,第二指就是第二指,如果用别的手指去替代,便破坏了艺术的美感和完整性。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斗牛图,牛的尾巴是翘起来的,表面上看,似乎无关重要,但由于斗牛时用力在角,尾巴必须夹在两股之间,一翘起来,牛的斗力便不在角而是在尾了。
文艺作品有时也需要全面描写,不必只就一点进行夸张,但是,从一滴水可以看见海洋,从一粒沙可以看到大千世界,抓住重要的一点、从一个侧面加以概括和夸张,往往更容易表现一般,而将整个事物的“神”传了出来。但要做到这点,必须要对事物作千番百次的观察研究,前看后看,左看右看,看看其“神”是在眉眼,还是在鼻口,是在第二指还是在拇指,否则,“点”得不准,“神”是“传”不出来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