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湿”的故事
第4版()专栏:小诗话文
“胭脂湿”的故事
夏静岩
据说在宋代一个寺院的墙壁上,题了杜甫的《曲江对雨》诗,诗中有“林花著雨胭脂湿”的句子,“湿”字被蜗蜒之类的粘液蚀没掉,一点也看不出痕迹来了。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四人同游,看见之后,各想一字补上。苏补的是“润”;黄补的是“老”;秦补的是“嫩”;佛印补的是“落”,都不佳妙,翻开杜工部集一看,原来是个“湿”字。大家都佩服“湿”字下得好。因为林中的花朵被雨浸着正如胭脂被水沾湿了一般的鲜艳,只有用“湿”字才能表现出雨中花朵的美丽的样子,很容易叫人想起“胭脂脸”“泪痕湿”的形象来。再联系到工部集中《春夜喜雨》诗末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越发见出杜甫在艺术构思上所下的细腻工夫。难怪苏黄等人在用自己所补的字和他原来所用的字作了比较之后要自愧不如了。
说这个故事的王彦辅(注)除对于“湿”字评了“出于自然”四个字之外,又说:“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润”看出苏的“生”趣盎然,“老”说明黄的“老”干纵横;“嫩”代表秦带“病”弱的气质;“落”象征佛印凄“苦”的身世。这四个人本来的精神面貌在这四个字中全都透露出一些苗头来了。虽然只用了一个字也居然可以替“诗言志”作了证明。
这个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不过是说诗人有意要反衬杜诗用字的讲究罢了。但其中寓有一定的意义,能给人以启发,即使是说了一个谎,这个谎也是说得圆的,直到今天也还可给人作借鉴之用。
注:见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六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