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三十——农村旧话之一
第4版()专栏:
挤三十
——农村旧话之一
赵树理
我的故乡,有一种简单的数字游戏,名曰“挤三十”,其法是两个人接替着数一个月的日数,每人每次只许说一个或两个,不许说两个以上——例如甲说“初一初二”,乙可以接着说“初三”或“初三初四”——轮到谁该说“三十”谁便算输了。这种游戏极容易找到规律,本身没有多大意义,而有意义的倒是这个名称的来源。旧历的末一个月叫腊月,是各行各业结账的时期,在农村是贫农、下中农受逼的时期——在月初就开始,越来越紧张,挤到月终,押地的、卖地的、破产的、逃亡的……一年总要有一大批,俗名“挤三十”(“三十”不过是月终的混称,遇上小建,只有二十九日)。
农民们欠的外债,分有利贷款和铺账两种。有利贷款是遇了急事向高利贷主贷的。
贷款的时候要出具借约,借约上写明本钱、利率、结算时期、抵押品(不动产)。在我们家乡解放以前,放这种债的人,除地主、富农外,还有小商业资本家。利率一般是每年30%(即一百元每年出三十元利息)、或每月3%;结算期一般是自立借约之日起,每年结算一次,至还本为止;借约上写的抵押品一般都是耕地——并不立即交出,但债户如在结算时期付不了利息,债主便将抵押的土地经管起来。这种贷款,在现在看来,利率高得惊人,可是在当日的农村还算是比较正常甚而比较便宜的。比较恶劣的放债办法种类繁多,兹略举数种以见一斑:一、内扣利:即预先把利息扣除,写成无利借约,到期归还。例如你借七元现款,要写成十元无利借约,一年还清,再借仍是七当十。二、八当十有利借款。例如借八元现钱写十元有利借约,利率还是每月3%,一年后本利全归,再借仍是八当十。三、“吃披”。吃披是挨打的意思,就是借约上写钱数而给你的不是现款而是高价商品。例如地主或小商业资本家开有土缫丝厂,你找他贷款,他说他只有蚕丝,以丝代钱,每斤八元,而实际上丝的市价是五元,每斤要赔三元,借约上自然写的还是钱。这三种办法,都超出寻常每年三分或每月三厘,更恶劣的还会把结算时期缩短为半年或三个月一次。这些贷款的结算时期,不一定都在年终,但不论原来在什么时候,赶来赶去,往往都赶到了年终。
当铺也应该说是一种高利贷,不过利率比较低,时期也比较长。向当铺贷款,是以动产的实物作抵押的——贷款人先交抵押品,当铺给他应贷的本金(约为实物三分之一的价钱)和还钱赎物的票据,名曰“当当”;利率是每月2.5%,三年为期,许早赎不许晚赎,过期便将抵押品没收变卖,名曰“死号”。“当当”的本来也不一定都在腊月,只是腊月天当铺的生意特别兴隆——当的也多、赎的也多。当的多自然是因为腊月钱紧,穷人们要用钱;赎多的原因有二:一是有个封建老例,腊月赎当只按每月百分之二算利息,名义上是照顾穷人,实际上是让点便宜以增加现金的周转量,便于更多地吸收新当号;二是穷人们当入的东西,大部分是自己的或借人的衣物、首饰,在过年时候要用,过了年仍然可以抵当进去。
铺账是商店里赊销给农民的日用货物价款。这种赊销,也带有点高利贷性质:农村集镇上的小商店,常以农民为主顾,而农民手头常缺现钱,因此就不得不赊销。赊销自然要影响现款周转的速度,但是却影响不了利润,因为这些商人们早把这种可能影响的部分加入赊出去的货价中了。这种赊销的付价时期有三个——收夏、收秋付一部分,年终付清。
开设这种商店的资本家往往是由高利贷主转来的,因而这种商店里也往往兼放高利贷,以便把年终收不齐的贷款,转作贷款放给欠钱户;本金稍大一点的,还把夏秋两季收来的抵还货价的粮食,利用季节差价,作价出放(说见后)。
在农民中,铺账是各阶层都有的,而且是阶层越高欠的货款也越多;贷款的是贫农最多、下中农次之、一般中农也很难免有一点;佃农和雇农,因为没有土地,很不容易贷到款,俗话叫做“舍着屁股也挨不出打来”。
每年一到腊月,商店的伙计、高利贷主的小管事就普遍在农村各住户中走动起来——在开始时候,因为户数多、来的人少,在每一个具体农户中,还显不出很浓的逼人气氛;半月之后,富农、富裕中农、一般中农的铺账已还清;中农(包括开始下降的中农在内)借债也付过息,讨账的人们便逐渐集中到贫农、下中农的家里来,往往形成座上客常满、人情赔不完,情愿去找门路。也得起早就离开家,否则被这些人包围起来,白磨了时间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弄得越挤越紧。
还债的门路都有些什么呢?
一、卖粮。农民的主要收入是粮食,还债自然也以粮食为主。农民各个阶层中,除了雇农无粮可卖外,差不多到了腊月,都要或多或少卖点粮食。俗话说:“腊月小秋天”。腊月里,上市的粮食多了,粮价便要大落一下。
千万不要以为大家都卖的是余粮,在旧社会农民的粮食是先尽卖的,越是贫农越得卖,往往会把粮食卖得剩不到一个月的口粮。贫农可以作为抵押的土地本来就不多,欠的债(有利的)又往往比别人多,所以一到腊月便找不到借债门路(债主们怕放空了讨不了),最后把仅有的口粮卖得连来年正月都吃不到底,就得以未来的谷物作抵向囤粮户(往往也是高利贷主兼小商店资本家)借粮。这种借贷的条件苛得很:往往是春借秋还,各按时价折合,再按每月3%算利息。旧社会的粮食季节差价差得很远,平常年景,春天的粮价约等于秋收后的二倍,各按时价折合,春借一斗,秋天就得以二斗多来归还。你要让囤粮户自己说,他说他是很公平的。他说:“我要是春天把存粮卖了,每斗所得之价,到秋后也要买到二斗。”可惜贫农在这种“公平”条件下,二斗粮也抵不住一斗吃了。
二、东折西补(即举新债还旧欠)。走这种门路的往往是开始下降的中农。这种户爱装门面,生怕别人以为他穷。他偶尔因为某种原因而贷了款,到期付不出利息,又不想让原债主知道内情,就到另一个放债户家里贷款来支付原债主。
三、贯利。顾不住虚伪门面的,就不再怕人说自己没钱,到了付不出利息的时候,要求债主将本年应得之利并入本金,重换借约。例如借了一百元,利率每月3%,到一年头上付不出利,就求债主给他换成一张一百三十六元本金的新借约,仍按原利率行息。走这种门路有个条件——写在新约上准备作抵的土地价格,定得超过本金和下年的利息,否则债主不会答应。
快要死的当号,也可增加抵押物贯利换票。
四、积零为整。好多债主中有愿意出放贷款的,就从中总贷一笔以还各户(其中包括铺账)。
五、铺账变贷款。把原欠数作为贷款的本金,换成借约,清了铺账。
六、交地。将借约上写明作抵的土地交给债主经管(至少须交出一年),俟下年或更下年有款付息时再抽回。
七、卖地。如欠好几家有利贷款,每块地都交出,自己就无地可种,因此每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卖死一块以抢救其他各块(自然卖地的原因非只此一种)。
八、破产。产不敷债,各债主按债权金额比例分尽该户之产(旧法律有“破产法”)。
以上各种门路,并非想找就能找到的。“舍着屁股挨不出打来”,不止雇、佃农为然,有时连中农也会碰到同等情况,穷人们往往把腊月后半月全部工夫都用在找门路上,找到了才能叫做“过了劫”。
逃债不过是暂时逃出讨债者的包围,积极去找门路。债是不能逃的——贷款有土地抵押,铺账逃过了下年便不能赊购,而且终于也不得不还。
我是被债务挤过十几年的,经我手写给债主的借约(有自己的、也有代人写的),在当时,每年平均总有百余张,其中滋味,有非今日青年所能理会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